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性污泥法是采用最普遍的污水处理工艺,而丝状菌污泥膨胀则是该工艺污水运行中易发生、危害大的问题.介绍了近30 年来国际上关于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影响丝状菌污泥膨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的运行控制生产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污水处理厂的生物处理单元采用MSBR工艺,在冬季运行期间多次发生丝状菌膨胀现象,对此进行了原因分析和相应的工艺运行调整。首先建立小试系统对不同有机负荷下的活性污泥絮体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当有机负荷为0.12 kgBOD5/(kgMLVSS.d)时,污泥不易发生丝状菌膨胀且沉降性能最好。通过分析MSBR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得知,丝状菌膨胀的发生主要是由工艺运行条件改变而引起的,据此对系统的进水流量、有机负荷、污泥龄、曝气量、SBR运行周期等进行调整,最终有效控制了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  相似文献   

3.
A~2/O工艺的污泥膨胀及污泥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丝状菌污泥膨胀是制约活性污泥工艺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在同步脱氮除磷系统中更容易发生。以城市污水厂中最常采用的A^2/O同步脱氮除磷工艺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该工艺中可能出现的丝状茵污泥膨胀及其诱因,并研究了膨胀污泥的特性。结果表明,若运行不当,A^2/O工艺也可能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单纯提高好氧区的DO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污泥的沉淀特性,而增大好氧区的有机负荷对控制污泥膨胀更为重要。沉淀性能良好的污泥粒径分布范围较广,在15μm和50μm附近也有部分分布,且大多为球菌;膨胀污泥的粒径大多在10μm以下,绝大多数为丝状菌,只有少量球菌被包埋在丝状菌内部。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桐乡市城市污水处理厂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处理对策,对发生污泥膨胀时的水质特点、工况条件进行分析,认为此次丝状菌污泥膨胀主要是由于低污泥负荷率、低溶解氧引起的。通过调整泥龄、污泥负荷、DO等运行参数,投加NaClO溶液杀灭丝状菌等措施成功控制了此次污泥膨胀,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5.
范举红  李昌湖  朱国宏 《山西建筑》2007,33(33):201-202
介绍了丝状菌性污泥膨胀的诱发机理,对推流廊道式曝气池引起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并介绍了在实际生产中控制污泥膨胀的方法,解决了污水处理工艺中的难题,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实验室SBR中污泥膨胀类型的判别,发现低温条件下污泥膨胀是由非丝状菌过度繁殖引起的。通过试验发现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水中溶解氧、降低污泥负荷以及增加排泥次数能有效控制非丝状菌污泥膨胀,另一方面通过投加聚合氯化铝、三氯化铁、聚合硫酸铁等混凝剂可以改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但抑制污泥膨胀周期较短,另外投加高锰酸钾氧化剂和聚丙烯酰胺对非丝状菌的抑制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好氧颗粒污泥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SBR反应器内接种好氧颗粒污泥,经驯化后对人工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良好。考察了培养过程中污泥形态的变化以及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时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探讨了丝状菌在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方法。结果表明,丝状菌污泥膨胀对COD的去除率有影响,但对去除NH3-N、TP的效果影响不大。通过增加反应器内的水力剪切力对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有一定的效果,而减小C/N值,均衡进水中的营养可从根本上解决污泥膨胀问题。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的MLSS约为3 000 mg/L,沉降性能较好,SVI为77 mL/g;对COD、NH3-N、TP均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4.52%9、5%9、0%左右。  相似文献   

8.
针对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时出现的二沉池污泥上浮现象,探讨分析了其主要原因及对策。分析结果表明,丝状菌过度繁殖引起的污泥膨胀和二沉池底部污泥发生的反硝化作用是二沉池污泥上浮的主要原因。其中,丝状菌性污泥膨胀主要是由水温太低引起的,而进入二沉池的硝态氮浓度过高导致了底部污泥的反硝化作用。在好氧池的DO2mg/L、pH处于适宜范围内的条件下,通过强化缺氧池的反硝化作用、调整污泥回流比、减少污泥在二沉池中的停留时间等措施,有效抑制了二沉池中污泥的上浮。  相似文献   

9.
丝状菌污泥膨胀是影响活性污泥法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采用A/O生物除磷工艺中试装置处理实际生活污水,分析了污泥膨胀发生的原因及恢复系统性能的方法。结果显示,长期曝气不均匀是导致丝状菌污泥膨胀的重要原因,通过调控系统运行参数可以有效控制由低DO值或者高负荷引起的丝状菌污泥膨胀。当发生污泥膨胀后,首先降低负荷至0.45 kgCOD/(kgMLSS.d),调节回流比为83%,同时控制好氧池各段的DO分别为1.5、1.0、1.0 mg/L以淘汰丝状菌,在SVI值降至200 mL/g以下后继续降低回流比至53%,同时降低曝气量以形成1.0、0.5、0.5 mg/L的DO浓度梯度。采取上述调控措施后,SVI值由569.8 mL/g降至150 mL/g以下,污泥性状得以恢复;同时出水COD和TP分别在50、0.5 mg/L以下,去除率分别约为85%、95%。  相似文献   

10.
改良A~2O工艺运行过程中,生物池污泥膨胀及其引起的泡沫一直是该工艺的控制难点。郑州市某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于2019年八九月份出现丝状菌增多、池面泡沫大量聚集等情况。该污水处理厂采用投加复合药剂快速消除泡沫、生物池污泥快速置换、投加次氯酸钠杀灭丝状菌等3种措施轮流进行控制。至11月上旬,生物池污泥指数开始下降并稳定在115 mL/g左右,达到了有效控制污泥膨胀及其伴随泡沫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