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强化常规工艺处理黄河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津在冬季、经长距离调用的黄河原水水质具有低温、低浊、微污染的特点,采用常规工艺处理时出水CODMn很难满足《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的要求,为此开展了强化常规工艺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取臭氧预氧化或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预氧化、高效絮凝刺HPAC强化混凝气浮、改性滤料强化过滤等措施,可显著改善常规工艺的出水水质,对有机物的去除率提高了10%以上,出水CODMn〈3mg/L。臭氧(或PPC)预氧化、HPAC混凝气浮、改性滤料过滤是改善常规工艺出水水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饮用水常规工艺处理高藻原水的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引滦水为原水的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中,针对高藻原水采取了生物控制、预氯化、强化混凝、对过滤单元进行适当调整等几项措施。两年多的实际生产运行表明,这几项措施有效控制了高藻原水对生产工艺的影响,显著降低了藻类数量,使出水浊度保持在较低范围内(〈0.3NTU),保证了良好的出厂水水质。  相似文献   

3.
强化混凝处理高藻水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藻期原水的特点,采用复配混凝剂并进行烧杯试验对复配混凝荆方案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无论聚合氯化铝(PAC)与FeCl3复配还是聚合氯化铝铁(PAFC)与FeCl3复配,混凝反应后的沉淀出水浊度都明显低于单独投加FeCl3,并且pH值能稳定在7.5以上.在总投加量相同的情况下,先投PAFC或PAC再投FeCl3的投药顺序最优;PAFC和FeCl3复配投加的最佳质量比为3:1,PAC和FeCl3复配投加的最佳质量比为1:2;投加间隔时间为5~20 s.采用复配混凝剂的水处理成本至少低于单独投加三氯化铁30%.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强化常规水处理工艺的技术措施及关键,并以某城市处理规模为30×104m3/d的水厂为例,进行了强化常规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应用案例分析。该水厂以该市大(2)型水库水为水源,其水质具有低温、低浊、水体中胶粒电位高、微污染、处理难度大等特点,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预氧化+强化常规处理工艺方案,介绍了相关工艺设计技术参数,并针对水厂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目前,该水厂已运行3年多,出厂水水质达标,其设计及运行可为类似水源地区的水厂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6.
鹿燕 《供水技术》2012,6(5):18-21
分析了辛安水厂原水水质问题及常规水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通过在常规混凝单元增加投药量、投加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预氯化以及在过滤单元投加助滤剂等强化措施,探讨了强化常规水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各种强化措施可以提高常规水处理工艺对有机物和藻类的去除效果,进一步提高常规工艺的处理效能,保证出厂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要求。  相似文献   

7.
郭伟锋  白小东 《山西建筑》2010,36(12):187-189
结合现有的中试试验系统,开展了强化混凝工艺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水质期,混凝剂PAC对浊度和CODMn的去除效果较优于混凝剂FeCl3;然而在满足出水浊度和CODMn要求的情况下,每处理单位水体PAC混凝药剂费用远高于FeCl3;使用NaSiO3与FeCl3混合液作为混凝剂时,适当增大混合液中NaSiO3的比例有利于提高常规工艺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8.
孔宇 《中国给水排水》2011,27(24):50-52
结合苏州某水厂工程,介绍了二次强化微絮凝过滤的机理、主要设计参数及设计要点,对于以微污染湖、库水为水源的水厂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高藻期引滦原水处理工艺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偏碱性的高藻引滦原水,进行了预氧化除藻、混凝及助凝等工艺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预氧化接触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当Cl投量为0.5 mg/L、PAC投量为25 mg/L时,其除藻效果要明显好于ClO2和FeCl3,组合、Cl2和PAC组合及Cl2和FeCl3组合的,且再投加0.2mg/L的助凝剂HCA,则除藻效果会更好;ClO2对原水的pH可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有利于提高后续的混凝效果,同时水中较高的余氯还可省去实际生产中滤前加氯消毒操作.因此采用ClO2作预氧化除藻剂、PAC作混凝剂、HCA作助凝剂比较适用于高藻期引滦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原水及常规处理出水的SS粒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上海的两座水厂为例,分别对其原水(长江、黄浦江水)和常规工艺的处理水进行颗粒计数和有机物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原水中绝大部分的SS粒径<5μm(长江占89.38%,黄浦江占94.68%),经沉淀与过滤可去除98%左右的SS颗粒,平均每去除原水中10%的SS颗粒,相应于去除2%-5%的溶解性UV260和1%-2%左右的DOC。  相似文献   

11.
滦河源水的深度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滦河源水水质,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了生物活性炭和臭氧生物活性炭两种深度处理工艺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普通生物活性炭和臭氧生物活性炭两种深度处理工艺均能有效改善常规工艺的出水水质,经过色质联机检验,水中各类微量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均有了显著降低。相比较而言,臭氧生物活性炭对有机物具有更高的去除率,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58.3%,对CODMn的平均去除率为58%,对UV254的平均去除率为62.3%,对TOC的平均去除率为51.6%,对分子质量为1~5ku有机物的去除率〉60%,对分子质量〈1ku和分子质量〉5ku的有机物去除率〉30%。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BAF前或后投加不同量的高锰酸钾,考察高锰酸钾对给水BAF/常规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的强化效果,并确定最佳投加点和投加量。结果表明:在给水BAF前投加0.8 mg/L的高锰酸钾时处理效果最佳,对NH3-N、CODMn、锰和藻类的总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9.4%、70.6%、92.5%和95.7%,相应的砂滤出水平均值分别为0.03 mg/L、1.60 mg/L、0.03 mg/L和33.6×104个/L,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和《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 94—2005)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针对高藻期水源水存在的水质问题,结合其水质特点,利用小试和中试结合的方法研究应对高藻水源水的粉末活性炭吸附预处理技术,具体包括优选最佳的活性炭种类、确定相应的应用方案、分析其处理效能。研究结果表明,用于高藻期水源水处理的最佳粉末活性炭应该具有相对较发达的中孔和微孔,同时具有一定含量的含氧官能团;活性炭的投加量应在15 mg/L以上,并保证有30 min以上的接触时间,同时适当增加混凝剂的使用量,此时对微囊藻毒素、土臭素、2-MIB的去除率分别为90%、86%、93%,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混凝沉淀单元对藻类的去除率,维持滤池的正常运行;使用粉末活性炭预处理时,应尽量避免与预氧化工艺组合使用,如果的确需要组合使用,两工艺应间隔适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利用规模为3 m3/h的中试,研究了超声预处理对太湖高藻水的强化处理效能,并分析了各工艺单元出水的微囊藻毒素、土臭素、二甲基异冰片及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超声预处理仅对藻类含量高于1 500×104个/L的水源水具有明显的强化处理效能,而对冬季低藻水源水的处理则有一定的弱化作用;适当的超声预处理不会造成诸如微囊藻毒素、土臭素、二甲基异冰片等藻类代谢产物的含量明显增加,但其对上述物质的去除也没有明显的强化作用,所以要确保高藻期水源水处理满足要求,需辅以其他必要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试验研究了预臭氧化、混凝沉淀、砂滤、后续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中,锰对臭氧氧化分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锰含量较高的源水,锰在臭氧接触塔中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能够促进臭氧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氧化,且随着臭氧投量增加,锰被最终氧化成高锰酸根,接触塔中水的颜色也相应呈现出由浅至深的变化过程,故可通过观察水的颜色变化来判断合适的臭氧投加量,以有效地指导生产运行。  相似文献   

16.
膜混凝反应器处理滦河水中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膜混凝反应器(MCR)对滦河原水进行中试研究,重点考察了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膜污染及清洗方式。结果表明:MCR工艺的出水水质符合《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的要求;在高温、高藻期投加4mg/L三氯化铁后,对CODMn的去除率为44.6%,若同时投加2mg/L的有效氯,则可使对CODMn的去除率提高到53%,且进水水质波动较大时出水水质仍保持稳定;该工艺对浊度、细菌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当膜在较高通量下运行时,采用化学在线清洗(即EFM操作)可有效清除膜污染物质,及时恢复膜的过滤性能。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长江水源净水厂的优化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上海市发展规划对城市供水水质的要求,近期要达到建设部2000年一类水司水质标准,远期要逐步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供水水质标准。为此,在调查分析现有工艺、处理水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加强常规处理和投加二氧化氯、粉末活怀炭工艺的试验研究,提出了长江水源净水厂的优化处理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18.
生物接触氧化法对引滦水中藻类的去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对引滦水进行了除藻试验,研究了气水比、水力负荷、有机负荷、藻负荷以及藻种类对除藻效率的影响,并对生物除藻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超滤/粉末活性炭组合工艺深度处理黄河源水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采用粉末活性炭(PAC)与超滤组合工艺深度处理黄河源水。结果表明,超滤膜对浊度和藻类的去除效果远好于传统滤池,超滤膜出水浊度基本在0.1NTU以下,对叶绿素a的平均去除率达92%;另外超滤膜对细菌的去除效果也较好,出水中检测不到细菌和总大肠菌群。超滤膜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不好,对CODMn和TOC的平均去除率均仅为23%,对UV254则几乎无去除效果;但PAC的投加弥补了超滤膜的这一缺点,使对CODMn、TOC和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至45%、71%和42%,并大幅降低了水中的三卤甲烷生成势。超滤/PAC组合工艺可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提高饮用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