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制浆过程中大豆蛋白质分离抽提率α与整粒大豆吸水率Q、用水pH伍P和磨制大豆的粒度D的关系。计算机处理数据得到了α与Q、D和P之间的实验数学方程。在本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大豆蛋白质抽提率α与实验方程的计算值吻合较好。根据生产实际,提出了制浆过程中大豆蛋白质分离抽提的适宜条件,其分离抽提率可达到92%~98%。  相似文献   

2.
王淑娟 《肉类研究》2007,(10):53-54
<正>一、大豆蛋白的结构大豆蛋白的分类与组成大豆中大豆球蛋白占85.0%,大豆清蛋白占5.0%,蛋白胨占4.0%,非蛋白态氮占6.0%,因此,大  相似文献   

3.
SPI挂面特性与其蛋白质结构特征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质构分析、核磁共振及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不同添加量SPI对挂面的烹调性质、质地特性、水分状态及蛋白质结构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显著影响挂面的烹调性质以及质地性质;添加大豆分离蛋白的挂面的T21增加,T22减小;随大豆分离蛋白含量的增加,挂面中巯基含量波动上升(10.53~14.22 μmol/L),二硫键含量整体波动降低(12.26~6.56 μmol/L);酰胺I谱带(1700 cm-1~1600 cm-1)中蛋白质二级结构经过去卷积,二阶导数拟合,出现β-折叠片层,延伸及分子内耦合,β-折叠、α-螺旋、β-转角、β-折叠片层、反向平行五个特征峰,且随着SPI添加量增加,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百分含量变化差异显著;SPI挂面的弯曲距离与蛋白质二级结构中β-折叠片层,延伸及分子内耦合和β-折叠结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α-螺旋、β转角以及反向平行结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浅谈提高大豆分离蛋白得率的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我国目前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得率偏低的现状,从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探讨提高大豆分离蛋白得率的途径,为提高大豆分离蛋白的得率,必须分别提高蛋白质提取率和蛋白质凝固率,具体分析了原料,浸泡,粉碎,酸沉,过滤与分离等工艺,设备条件对得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质构分析、核磁共振及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不同添加量SPI对挂面的烹调性质、质地特性、水分状态及蛋白质结构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显著影响挂面的烹调性质以及质地性质;添加大豆分离蛋白的挂面的T21增加,T22减小;随大豆分离蛋白含量的增加,挂面中巯基含量波动上升(10.53~14.22μmol/L),二硫键含量整体波动降低(12.26~6.56μmol/L);酰胺I谱带(1700 cm-1~1600 cm-1)中蛋白质二级结构经过去卷积,二阶导数拟合,出现β-折叠片层,延伸及分子内耦合,β-折叠、α-螺旋、β-转角、β-折叠片层、反向平行五个特征峰,且随着SPI添加量增加,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百分含量变化差异显著;SPI挂面的弯曲距离与蛋白质二级结构中β-折叠片层,延伸及分子内耦合和β-折叠结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α-螺旋、β转角以及反向平行结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肉类研究》2007,(3):53-56
<正>新兴大豆制品主要指以脱脂大豆为原料的大豆蛋白制品及豆乳类产品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中央大豆公司研发第一代可食性的大豆分离蛋白(简称SPI),其在食品工业中展现出来的功能性极大地刺激了食品加工业者的兴趣,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了其在食品工业的应用范围。肉类  相似文献   

7.
国内大豆分离蛋白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1 国内大豆分离蛋白产业现状大豆分离蛋白是从大豆脱脂后的低变性脱脂豆粕中提取的蛋白质质量在90%以上(以干基计)的蛋白质类食品添加剂。由于其特异的营养组成及功能特性,其应用范围和需求量不断扩大。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大豆分离蛋白开发研究和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国家。20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60年代开始生产,其生产技术及产品一直在世界本行业领域内处于垄断地位。1998年世界大豆分离蛋白的产量约70万吨,美国就生产约35万吨,占50%。我国是70年代开始研究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及应用技术。80年代初,从日本不二制油株式会社和伊腾忠商株式会社…  相似文献   

8.
提高大豆分离蛋白得率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针对我国目前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得率偏低的现状,探讨提高大豆分离蛋白得率的途径。具体分析了原料、浸泡、粉碎、酸沉、过滤与分离等工艺和设备条件对得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豆分离蛋白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大豆分离蛋白是除去大豆中的油脂、可溶性及不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后的大豆蛋白质,具有多种功能特性,在食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详细介绍了大豆分离蛋白的分类及组成、制备工艺、功能特性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大豆蛋白分子内部间的反应、尤其是高温高压条件下,蛋白质分子之间键结合的形式。本实验采用脱脂大豆粉(DSF)作原料,用流动点测定器进行实验,得到如下结果,在20~100kg/cm~2的压力下,大豆蛋白变化不明显,然而,原料脱脂大豆粉的水分含量对大豆蛋白变化影响很大,当水份含量较高时(50%),二硫键(-S-S-)在大豆蛋白分子中起重要作用;当水分较低时(20%),二硫键结合较少,可能肽键结合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1.
采用基于经典凯氏定氮法原理设计的KDN-08A半自动定氮仪对大豆分离蛋白中蛋白质含量进行快速测定.结果经t检验,与经典凯氏定氮法测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且回收率在99.53%~100.19%之间.表明该方法测定结果准确可靠、操作简单快速,适用于大豆分离蛋白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谷氨酰胺转移酶对大豆分离蛋白成膜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谷氨酰胺转移酶(TGase)对大豆蛋白膜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成膜溶液中加入TGase(4U/g)可以使膜的抗拉强度增加16.79,6,表面疏水性增加39.2%,同时也明显降低了膜的断裂伸长率、水分含量、总可溶性物质量及透光率,但是对水蒸气转移速率几无影响。扫描电镜(SEM)显示,酶法交联膜的表面比对照膜略为粗糙,断面却更为均匀致密。SDS-PAGE分析表明,TGase催化SPI产生了共价交联。  相似文献   

13.
大豆分离蛋白性能优化关键技术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华欲飞 《中国油脂》2001,26(6):79-81
大豆分离蛋白的性能包括相容性和功能性,相容性决定了大豆蛋白的应用范围,功能性则最终反映大豆蛋白用户的收益大小,通过醇洗法脱除异味,选择性分离分级,控制蛋白质变性,蛋白质改性,以及干燥后处理可以改善大豆分离蛋白的相容性和功能性,并对它们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对大豆食品的研究日益深化,文章层出不穷。在“国家大豆行动计划”实施一年多并有显著效果的今天,笔者根据日常耳闻目睹的大豆食品之随意性利用现象,认为对大豆问题很有必要来一次长话短说的再认识—— 大豆的营养丰富,品质优良,誉为“营养王”。我国武林和尚不食动物食品,全赖大豆与禾谷粮的传统经验优势;发展中国家视为廉价牛肉。具体讲,大豆营养内涵有以下优势特色一是蛋白质含量40%左右,黑大豆高达49.8%,并且蛋白质的氨基酸比例得当,齐全,必  相似文献   

15.
应用纳滤膜分离大豆黄浆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盐类凝固剂和酸类凝固剂在诱导大豆蛋白凝固过程中对分子间作用力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本文以大豆分离蛋白(SPI)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凝固剂对大豆蛋白凝固过程中pH、表面疏水作用力、游离巯基(SH)、Zeta电位、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卷曲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盐类凝固剂和酸类凝固剂均能降低SPI溶液的pH,其终点pH分别为6.08~6.14和5.25~5.58。与仅热处理的SPI溶液相比,加入凝固剂会导致SPI溶液中蛋白质表面疏水作用力和游离SH含量的增加,Zeta电位降低。在加入凝固剂后的0~45 min内,SPI的表面疏水作用力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游离SH含量逐渐降低;酸浆处理的SPI溶液Zeta电位显著高于其他凝固剂(P<0.05),为9.19~9.90 mV。此外,盐类凝固剂会导致SPI的α-螺旋和β-转角转变为β-折叠,酸类凝固剂则会破坏SPI中β-折叠。特别地,添加酸浆的SPI的α-螺旋比例介于乳酸和盐类凝固剂之间,而β-转角比例介于乳酸和醋酸之间。  相似文献   

17.
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溶剂萃取技术在许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显示出其优良的分离性能,但却难以应用于蛋白质的分离和提取。1977年,Luisi等人首次提出了用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的概念,但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直到80年代,生物  相似文献   

18.
齐玉堂 《食品科学》1997,18(9):43-45
主要探讨了大豆湿粕采用湿法真空脱溶的可能性,结合分离蛋白工艺提取分离蛋白,得出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在720mmHg的真空度下,采用50℃的脱溶温度。此条件下提取的分离蛋白得率为38.7%,比低温豆粕提取的分离蛋白得率31.2%增加24.04%。  相似文献   

19.
大豆分离蛋白凝胶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概述大豆分离蛋白凝胶性质和机理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探讨蛋白质组成、温度、pH和离子强度、剪切力等因素对凝胶功能性质影响,并介绍在凝胶结构功能研究中采用方法,仪器及能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利用脂肪氧合酶催化不同底物浓度亚油酸氧化大豆分离蛋白,通过测定氧化后大豆分离蛋白的羰基值、巯基、表面疏水性、内源荧光以及凝胶电泳等指标,对氧化修饰后大豆分离蛋白的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氧化后大豆分离蛋白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能表征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结果表明,随体系中亚油酸浓度的增加,大豆分离蛋白羰基含量增加56.3%,总巯基和游离巯基含量降低,表面疏水性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内源荧光强度降低,发生先红移后蓝移现象,大豆分离蛋白粒径先减小后增大,主要分布于5~40 nm之间,蛋白质氧化过程发生去折叠和重聚集,蛋白质交联中存在非二硫键共价键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