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汶川地震灾害特征与建筑物震害原因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Ms8.0地震产生了强烈的地表破裂变形,并引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岩石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了严重的建筑物破坏与人员伤亡。在实地调查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以及大量建筑物破坏情况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汶川地震灾害特征;讨论了汶川地震灾区建筑物的破坏和分布情况与汶川地震发震断裂的关系。依据现行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要求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从建筑物选址、建筑抗震设计及建筑施工等方面,对汶川地震灾害中的典型建筑物破坏案例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可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工程提供经验与依据。  相似文献   

2.
汪耀武 《四川建筑》2011,31(4):129-129,132
汶川地震过后两年多,主震区再次暴发大规模次生地质灾害,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文中分析了次生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了众多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给四川省灾区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本文以四川省什邡市蓥华镇天宝村汪家坪滑坡为研究对象,对地震引起的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地面塌陷多属工程建设、资源开发所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查明其成因及影响范围对工程处理方案的设计与施工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结合某实际工程对次生地质灾害产生的地质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用于因工程建设所致地灾调查的综合物探方法及勘察效果予以介绍,阐述了诸如高密度电法、瑞雷波探测、地震映像及剪切波测井等方法在地面塌陷原因分析和展布空间探测等方面的资料解译方法及有效性,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的防御技术,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全面介绍了聚脲技术在崩塌、滑坡及泥石流(以下简称崩滑流)和遇难者遗体掩埋等地震次生灾害中应用的技术优势,简要分析了地震次生灾害的类型和危害性,详细探讨了聚脲技术在崩滑流边坡防护和遇难者遗体掩埋等地震次生灾害应用中的施工工艺。研究表明:(1)聚脲技术因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抵抗水流冲蚀磨损的性能,能有效地防止雨水对边坡的淘蚀,从而增加边坡的稳定性,预防崩滑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2)聚脲技术突出的防腐抗渗性能及整体封闭效果和超长耐候性能可对遇难者的遗体进行妥善掩埋,达到隔离水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汶川"5·12"大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这些次生地质灾害阻断交通,堵塞河流,对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形成了严重威胁,并为灾区过渡性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遗留重大的安全隐患.本文在分析四川省地震灾区松潘县东龙沟泥石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形成泥石流的地形、水源、物源三个基本条件进行了深入论述,计算了泥石流的重度、流...  相似文献   

7.
笔者参加了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目睹了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大量的地质灾害。本文介绍了汶川大地震期间的地质灾害情况,对发生地震的地质构造原因及诱发地质灾害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如何避免地质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随着矿山的开发不断加大,矿山的一系列活动很大程度上的带来了对矿山原有环境的破坏,矿山次生地质灾害也越来越多,威胁到了矿山附近的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因此根据矿山次生地质灾害制定防治措施是在矿山发展中需要引起重视的一项工作。本文对不同矿山次生地质灾害的类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供相关的矿山工作人员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袁松  邵林  黎良仆  邹鹏 《钢结构》2021,36(7):43-49
我国西部地区地形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山高坡陡,地震频发,从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2017年九寨沟地震等历次山区强烈地震后的公路震害显示,对公路破坏最大、抢通保通难度最大、破坏影响最深远的是高位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为解决震后高位崩塌等次生灾害对山区公路的破坏,满足生命线公路的保通需求,以"应急响应快、...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铁路工程震害特征及工程抗震设计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要介绍"5.12"汶川大地震及特点以及地震引起的铁路工程震害主要类型及特征,并对"生命线"工程、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地震近场效应及近场区工程设计、铁路工程抗震设计标准修订、铁路工程抗震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等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进一步开展铁路工程抗震设计研究工作的建议意见:路网规划及工程建设中应对"生命线"工程给予足够的重视;高地震烈度山区的铁路工程,必须重视基于预防和减轻地震诱发崩坍、滑坡灾害的综合选线和总体设计,绕避潜在地震诱发大型崩坍、滑坡灾害的地段,同时,避免路基高大切坡,选用有利于地震防灾减灾的工程形式通过;地震近场高烈度区或位于地震断裂带的工程,需要研究如何减轻地震灾害与如何快速修复震害的相关工程技术标准;尽快启动<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修订工作,增加地震近场区(特别是地震断裂带)工程设计标准、方法的规定,增加基于预防和减轻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铁路综合选线和总体设计的原则等内容;建议开展基于预防次生地质灾害的高烈度地震山区铁路综合选线技术、基于地震临震预报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等高地震烈度山区铁路工程抗震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对5.12汶川大地震灾后现场灾情以及灾后抢险、恢复重建工作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了地质灾害及造成这些地质灾害的原因,并通过分析,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本文还就减轻地质灾害、提高规划选址水平、增强防灾意识等提出建议,供今后在工程建设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汶川大地震后城乡防灾与救灾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5·12汶川大地震灾后现场灾情以及灾后救助、抢险、规划重建工作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了目前的防灾现状水平,对城市防灾体系、救灾体系的建设,居民防灾意识的培养与训练,防灾、救灾策略及系统运作提出建议,供防灾减灾科学研究,政府机构制定相应政策法规,各职能部门的防灾、救灾运作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金忠民 《规划师》2011,27(8):10-13,25
特大城市灾害具有放大效应、综合性、隐蔽性等特征.为应对灾害的综合特性,特大城市应采用安全城市概念,探索安全城市的规划理念,并基于此提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技术框架,包括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基本准则、总体要求、规划阶段、主要专题框架等,以求突破传统防灾规划的模式,为防灾规划的转型提供一种思路,也为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4.
防灾公园的建设和利用对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提出在城市总体规划和防灾设施规划等宏观层面加强统筹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公园地形地貌条件、河流水系、砂石土壤及公园设施的综合利用探讨城市普通公园兼容防灾公园的可行性以及利用城市普通公园开辟防灾公园的具体路径,以实现城市公园综合防灾减灾功能的整体提升。最后从地形设计、水体设计、建筑设计和植物栽植设计等几个方面指出城市防灾公园景观设计的技术要点及有关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综合防灾与一般的城市防灾相比,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多灾种、多手段和全过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依编制主体不同,可分为城市规划体系外和城市规划体系内的两种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灾害特点的差异和灾害防救体系的不同都将影响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本文从城市灾害特点、灾害防救体系、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三方面介绍美国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并以洛杉矶的规划为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6.
针对山西省已存在的几大地质灾害出发,简要论述了其危害性,提出了仅采用工程防治方面来减弱地害影响的一些措施,始终要贯彻防抗治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吴茵 《时代建筑》2009,(1):42-45
文章通过对日本社会防灾体系的学习和介绍阐明了它对建立和提高下代的安全防灾意识的重要性。抗震防灾教育不仅在日本而且在世界各国都同样重要它是一个国际性的重要课题。在中国学校同样应该通过进行类似的抗震防灾教育活动,以达到普及灾害知识和提高灾害防范意识的具体效果。  相似文献   

18.
岩土工程学报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这是我国岩土工程学界值得高兴的事情。出版岩土工程学报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岩土工程这门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使我国尽快改变目前的落后面貌,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建国初期或五十年代,我国在江淮平原修建了许多主体水利工程,例如,一系列水库,水闸等,这些工程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前进,而且也为我国岩土工程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些工程中,我国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成功的运用了一些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同时也使岩土工程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山地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思考:防治与利用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山地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引导山地城市建设健康发展,通过对山地城市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现状概况的分析,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与利用一体化的思路,并对一体化的思路进行了详细分析论证。论述了什么是一体化概念,为什么要进行一体化,以及一体化可实现的保障技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建构了从不同规划阶段和不同规划区域研究地质灾害治理与利用的一体化体系,提出山地城市地质灾害治理与利用一体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城市抗震防灾空间布局研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保障城市在巨灾、大灾、中灾情况下的城市防灾功能和居民生命安全为前提,重点研究了城市防灾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限制性条件,合理规划城市防灾安全空间架构和布局,规划防灾基础设施和城区防灾建设要求。本文最后在对徐州市地震环境和规划要素分析的基础上,从防灾减灾功能性角度探讨了徐州市抗震防灾空间的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