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该文基于感官评价分析开发出一款苦笋复合果蔬汁饮料,分别用超高压(550 MPa/5 min)和热杀菌(90℃/2 min) 2种方式处理该饮料,分析杀菌效果、色泽及活性成分等指标在处理前、后及15 d贮藏期间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处理后苦笋复合果蔬汁饮料中菌落总数均<10 CFU/mL,且菌落总数在贮藏结束时也能够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在2种处理前、后和贮藏期内,苦笋复合果蔬汁饮料的pH值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热处理后浊度无显著变化(P>0.05),而超高压处理后浊度显著降低(P <0.05),在贮藏期间,2种处理方式的浊度均显著升高(P <0.05);与未处理组相比,超高压处理较热处理对苦笋复合果蔬汁饮料色泽的影响较小,贮藏期间,超高压处理后的样品的颜色比热处理组更加稳定;超高压处理后的样品总酚、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较高,在贮藏过程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但超高压处理能更好地保持样品的总酚、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因此,超高压是一种能较好地保持苦笋复合果蔬汁饮料品质的杀菌方式。  相似文献   

2.
笋汁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春水  余红英 《食品科学》1998,19(10):65-67
制作笋罐头下脚料的笋衣和笋蔸中蛋白质含量高达209.2g/kg、氨基酸4.3g/kg、可溶性固形物70g/kg、钾32.1g/kg、钠900mg/kg、镁1.3g/kg、钙500mg/kg、铁81.19mg/kg。虽不宜作罐头,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加工成其它笋产品。本文对下脚料加工成笋汁饮料的工艺配方进行了研究。l材料和方法l·l试验材料。笋罐头加工下脚料,破碎后榨汁。蔗糖(市售)s柠檬酸(食品级人食盐(市售加碘盐);蜂蜜(一级蜜)1.2测定方法游离氨基酸:水合前三酮比色测定;蛋白质:微量凯氏定氮法;总酸:氢氧化钠中和法;可溶性糖:手持糖量计测定…  相似文献   

3.
绞股蓝枸杞复合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绞股蓝、枸杞为主要原料,运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绞股蓝、枸杞复合饮料的配方和生产工艺、从而确立了产品的最佳配方和合理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4.
苦笋是苦竹的嫩笋。苦竹一般生长在海拔200-1200m的山地.每年4~8月都有上市,其状修长可长到40cm,皮薄肉厚,每株出产不多。所以比较金贵,微微的清苦中渗透出清香芬芳.细腻爽口回味悠长,并有清热解毒作用。为了保持这种特殊的苦味.在烹调中最好直接烹调.不要焯水。还有一种笋叫慈竹笋.也带有苦味,常用来混充苦笋.但其口味发涩,没有苦笋的细腻和回味上的微甜.但慈竹笋在烹调时如采用先煮后浸泡的方法.涩味便会除去,但苦味也随之会流失一些。  相似文献   

5.
枣茶复合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正交实验设计,对枣、茶复合饮料制作进行探讨。恒温水浴提枣汁的条件为:干枣和水质量比1:6,温度65℃,pH值5,时间10h。WCT-1型茶叶浸提罐抽提茶汤的条件为茶和水质量比1:100,明火直接加热煮沸保持温度100~110℃,时间60min,复合饮料中枣汁、茶汤的配比7:3(V/V)。该饮料风味浓郁,口感柔和,具有保健、清凉止渴之功效。  相似文献   

6.
以仙人掌、黄瓜、菠菜为主要原料,配以甜味剂、酸味剂及其它辅料,研制出口感优良、风味独特、质量稳定、营养丰富且具有保健功能的混浊型复合蔬菜汁饮料,饮料组织状态稳定均一。  相似文献   

7.
山楂苹果汁复合饮料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楂、苹果为主要原料,采用正交试验和感官评定确定产品的合理配方和加工工艺。最佳工艺参数为:山楂汁40%;苹果汁20%;蔗糖8%;柠檬酸0.25%;杀菌温度110℃,杀菌时间15-20s。  相似文献   

8.
苦笋,外形美观,笋肉色白,清香微苦,回口爽甜,是许多美味佳肴的上选原料。  相似文献   

9.
利用正交实验设计,对枣、茶复合饮料制作进行探讨.恒温水浴浸提枣汁的条件为:干枣和水质量比1∶6,温度65℃,pH值5,时间10h.WCT-1型茶叶浸提罐抽提茶汤的条件为茶和水质量比1∶100,明火直接加热煮沸保持温度100~110℃,时间60min,复合饮料中枣汁、茶汤的配比7∶3(V/V).该饮料风味浓郁,口感柔和,具有保健、清凉止渴之功效.  相似文献   

10.
以红豆和咖啡为原料,对红豆咖啡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进行了探讨,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红豆汁、咖啡、蔗糖和柠檬酸添加量对复合饮料品质的影响,确定各因素的适宜水平。再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红豆咖啡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为:红豆汁35.73%、咖啡0.90%、蔗糖12.22%、柠檬酸0.08%。  相似文献   

11.
竹笋乳酸菌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安平  胡春水 《饮料工业》1999,2(5):16-17,20
介绍了以竹笋为原料,用保加利亚乳杆菌(L.b)和嗜热链球菌(S.t)混合发酵制备竹笋乳酸菌饮料的工艺。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12%的蔗糠添加量,35%的竹笋深度,1:1的菌种比(L.b/S.t),3%的接种量。  相似文献   

12.
研究苦笋壳不同提取相的抗氧化作用和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活性抑制作用。以70%(体积分数)乙醇和水分别对苦笋壳进行提取,并测定提取物中的黄酮、总酚及总糖含量。以ABTS阳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OH清除能力、铁离子抗氧化能力(ferric reducing ability of plasma, FRAP)等方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测定乙酸乙酯、正丁醇、石油醚3种萃取相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水提方式总糖含量为(97.3±0.28)%,高于醇提方式。总酚和黄酮含量在醇提相中较高,分别是(28.53±1.67)%和(27.22±2.02)%。从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上看,醇提相大于水提相。醇提方式下抗氧化活性: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对·OH清除能力可达(67.32±1.57)%,乙酸乙酯相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最强,IC50值分别是(0.158±0.003)、(0.104±0.006)mg/mL,酶抑制动力学结果表明苦笋壳乙酸乙酯相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类型为竞争性抑制类型,对α-淀...  相似文献   

13.
对苹果、甘蔗、无花果、百合、茅根、马蹄、桂圆复合果汁饮料的配方、稳定性以及风味进行了研究,并制定了复合果汁饮料的生产工艺。复合果汁饮料的最佳配方为:苹果、甘蔗、无花果、百合、茅根、马蹄、桂圆等汁的最佳比例为17.5:6:2:2:1:1:0.1(质量比),白砂糖16%,柠檬酸0.5%,蜂蜜16%,稳定剂0.02%。所得产品为营养、保健型饮料,风味独特,酸甜可口。  相似文献   

14.
王竟成  张宏康 《饮料工业》2012,15(11):27-30
以豆芽和凉瓜为主要原料开发了一种新型豆芽凉瓜复合饮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化试验得到该饮料的最优配方为:豆芽汁与凉瓜汁比例5∶1、复合液22%、白砂糖10%、柠檬酸0.20%、稳定剂黄原胶0.15%。该饮料呈棕黄色,质地均匀,不分层,无涩味,口感细腻爽口,具有凉瓜和豆芽特有的风味。  相似文献   

15.
竹笋的采后生理及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晓莉  曾凯芳 《食品科技》2006,31(11):239-241
综述竹笋的采后生理及保鲜技术,并对以后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以天然竹笋为主要原料 ,经过一定的加工工艺 ,研制出能保持其原有营养及口味的清水竹笋。  相似文献   

17.
芹菜-苦瓜复合蔬菜汁饮料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以芹菜和苦瓜为主要原料复合的蔬菜汁饮料制作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芹菜和苦瓜榨汁前护色和软化的适宜条件为85~90℃、3min。芹菜汁和苦瓜汁的最佳配比为1.5∶1,复合饮料的原料配方组成为30%的芹菜-苦瓜汁量、8%蜂蜜、0.2%柠檬酸、5%蔗糖,所制得的复合蔬菜汁饮料口感清爽,风味独特,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8.
崔凤  姚璐  赵丽莉 《饮料工业》2007,10(10):15-17
以竹叶为原料制作竹叶茶饮料。主要研究了竹叶茶饮料提取工艺条件和最佳配方,确定竹叶茶饮料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为1∶30、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为1.5h、提取2次。以柠檬酸和蜂蜜为辅料对竹叶提取液进行调配,确定竹叶茶饮料最佳配方为:竹叶提取液70%、柠檬酸0.07%、蜂蜜8%。  相似文献   

19.
研究开发一种苦瓜澄清汁饮料,并通过模糊数学处理建立一种饮料的质量评定模型,为生产实践提供技术参考。主要采用感官评定与理化指标相结合对产品进行评定,通过综合指标的比较获得最佳的工艺参数。在NaCl用量7%,去苦脱涩15min,在95℃漂烫0.5min的条件下可获得最高综合指标。建立的质量评定模型使感官指标的主观差别通过数学处理得到有效降低,从而可以对产品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以红枣,百合,银杏,莲子为原料,研究了复合饮料的生产工艺,确定了关键工序的工艺参数,研制出一种营养丰富的天然功能型的保健饮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