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浪底水库运用以后高村-艾山河段冲淤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1999年10月~2007年10月黄河下游高村-艾山河段来水来沙及冲淤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高村-艾山河段冲刷1.15亿m3,占全下游冲刷量的10.5%,同流量水位下降0.88~1.47 m;下游各河段河道断面得到相应调整,冲刷强度沿程逐渐减弱,高村以上河段的断面形态调整展宽和下切同时进行,高村以下河段以下切为主;河床明显粗化,主槽过流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下游各河段糙率变化情况和冲刷强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夹河滩以下河段的糙率没因床沙粗化而增大;②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泥沙粗化对冲刷的影响仅发展到花园口—夹河滩之间,高村—艾山河段冲刷强度没有明显减弱;③在目前河道边界条件下,只要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大于1 500m3/s,高村—艾山河段即可发生冲刷;④要想使高村—艾山河段平滩流量由3 810 m3/s增大至4 000 m3/s,需要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大于4 000 m3/s的水量约35亿m3。  相似文献   

3.
张晓华  尚红霞  郑艳爽 《人民黄河》2006,28(4):22-23,25
系统分析了小浪底水库运用5年来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调整情况,结果表明:下游河道沿程冲刷,河道萎缩局面得以遏制;水文站同流量水位下降;河道排洪能力增大,平滩流量增大。但由于下游来水量偏少,河道冲刷量尤其是下游中段冲刷偏少,河道断面调整幅度较小。同时基于洪水造床作用远大于平水过程造床作用的认识,建议充分利用小浪底水库拦沙的有利时机增强河道的排洪输沙能力,及时加强针对枯水条件下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利用混合挟沙力和不平衡输沙公式,对黄河下游高村—艾山河段冲刷效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以来,高村—艾山河段及其上、下游河段的床沙均发生粗化,一方面使得水流的输沙能力降低,从而降低了冲刷效率;另一方面使进入该河段的含沙量减小,这将有利于该河段的冲刷,提高冲刷效率;随着冲刷历时的延长,高村—艾山河段的冲刷效率虽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5.
6.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小浪底水库运用前后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水沙呈减小趋势,小浪底水库运用后,水量年内分配首次发生改变,汛期来水量比重小于非汛期;小浪底水库运用前,黄河下游河道整体呈淤积状态,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保持相对稳定的冲刷;小浪底水库运用前,黄河下游河道过流断面减小,主槽萎缩,小浪底水库运用后,河道断面以冲深下切为主,下游持续冲刷有助于中水河槽塑造。  相似文献   

7.
小浪底水库不同运用方案库区冲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少军  韩巧兰 《人民黄河》1996,18(9):25-26,29
本文用改进后的黄河加一维水动力学泥沙数学模型,对三门峡水库潼关以下库区1960-1988年共28年的实测水沙系列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符合良好,针对波浪工水库支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库区支流淤积的计算模式。应用模型计算小浪底水库5种不同运用方案库区的冲淤情况,计算结果经分析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8.
黄河宁蒙河段冲淤演变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断面法对宁蒙河段的冲淤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宁夏河段多年平均呈微淤状态,内蒙古河段近期主河槽淤积严重,巴彦高勒—蒲滩拐河段2000年8月~2004年8月年平均淤积量为0.62亿t,主槽淤积量占全断面淤积量的92.4%。  相似文献   

9.
黄河河口河段属由窄变宽的尾闾河段,两岸堤距5~10 km,控导工程布设稀少,河道平面变化大,对槽很不稳定。自小浪底水库运用后,特别是2002年开始的调水调沙,对于河口河段的河势影响较大,自宋庄控导工程以后一直到清四平面形态河势演变的总趋势是河势上提,对河道的河势及胜利油田生产均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对河势演变原因的分析,选择适宜的工程措施,有望解决该河段河势上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期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黄河下游河道历年冲淤变化人民治黄50年来,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黄河水沙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经历了几个明显过程。(1)1950年至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库前,来水来沙为天然情况,河道冲淤演变与天然来水来沙条件有关,演变规律为“多来、多排、多淤”、“少来、少排、少淤”,总的趋势是河床淤积,大水淤滩刷槽,小水淤槽,淤积沿程变化、横向分布不均,年际冲淤变化较大。(2)1960年9月至1964年10月,三门峡水库蓄水拦沙,下泄清水,下游河道冲刷较快,年平均冲刷泥沙5.78亿t,冲刷范围遍及整个下游…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库区的淤积形态,结果表明:水库非汛期蓄水拦沙,淤积形态变化不大;调水调沙期间及汛期发生洪水时,淤积形态受水沙条件、边界条件及水库运用方式的影响而调整,截至2010年汛后,小浪底全库区断面法计算淤积量为28.225亿m3,其中干、支流淤积量分别为22.395亿m3、5.830亿m3,支流淤积量占总淤积量的20.7%;库区干流呈三角洲淤积形态,并逐步向下游推进,支流口门淤积较为平整,支流河床纵剖面沿流向呈现一定的坡降;畛水沟口形成了高10.5 m的拦门沙坎,建议开展畛水拦门沙坎的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12.
《人民黄河》2017,(11):11-14
黄河中下游洪水泥沙主要来源于汛期,受汛期不同时段降雨的影响,小浪底水库入库洪水泥沙具有明显的分期特性。通过优化小浪底水库汛限水位策略,研究水库汛期分期运用,有利于提高洪水资源化利用效率,对充分发挥水库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小浪底水库开发任务以防洪、减淤为主,优化水库汛期运用必须考虑其对库区及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影响。拟定不同的分期运用方案,以水库进入正常运用期为背景,通过数学模型分别对库区及下游河道进行冲淤计算。从计算结果来看,进入正常运用期后,小浪底水库调节能力有限,每年9月10日后,入库含沙量较低,适当抬高运用水位对库区及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1999年11月~2007年10月小浪底水库拦沙初期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小浪底水库运用8年来,累计冲刷量为10.549亿m3,其中汛期冲刷量占全年冲刷量的69%,花园口洪峰流量大于2 000 m3/s的洪水冲刷量占总冲刷量的38%,6次调水调沙冲刷量占总冲刷量的20%;②下游河道冲刷量具有两头大、中间小的特征,冲刷强度沿程逐渐减弱,高村以上河段的断面形态调整为展宽和下切同时进行,高村以下河段以下切为主;③下游河床明显粗化,主槽过流能力明显增加;④平滩流量基本为3 650-5 800 m3/s,部分河段仍小于4 000 m3/s的低限标准.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现行河道冲淤变化及河道断面形态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实体模型试验结果,探讨了黄河下游洪水演进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与调水调沙前相比,黄河下游河道整体过流能力增大,其中花园口—高村河段过洪能力增长明显,高村—孙口河段过洪能力增幅较小;洪水传播时间整体缩短,高村—孙口河段漫滩洪水传播时间所占比重相对其他河段偏大;同流量水位整体下降,高村、孙口水位下降较少,因此洪水在快速向下游演进的同时洪峰沿程衰减较小,涌向下游的水量将明显增加,平滩流量较小的高村以下河段滩区灾情会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5.
16.
小浪底水库运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至2005年的运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将运用效果与设计成果进行了对比,结论认为:①水库自投入运用至今均处于拦沙初期运用阶段;②水库运用以来,干流淤积三角洲顶点位置随着库水位的变化逐步向下游推进;③库区淤积形态与设计淤积形态相比,总体看来淤积部位偏上游,但未侵占长期有效库容;④库区泥沙主要以异重流形式输移,排沙比与设计成果基本一致;⑤从目前支流纵剖面形态看,各支流均未形成明显的拦门沙坎,随着库区淤积量的不断增加及运用方式的调整,拦门沙将逐渐显现。建议今后加强对支流纵剖面、异重流倒灌和水库冲刷的观测,对支流拦门沙的形成及发展演变机理进行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几种主要运用方式,着重对“逐步抬高,小幅调水”运用方案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小幅调水难以增加艾山—利津河段的减淤量;调蓄水量少者相对于多者而言,实际上不存在“拦粗排细”,而是“拦粗排粗”;固板的定期冲库方式将使后期汛期水沙调节很难实行。通过分析比较“逐步抬高”运用类型中不同调控库容及起调水位方案,建议对于不同水沙条件的中等流量,采取灵活的不同调节程度的运用方式,以期减小水库淤积速率、增加艾山—利津段减淤量。另外,对起调水位及冲刷方式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