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愁,是中国诗歌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最情深意长、婉转动人的一曲。从诗的特质方面来说,《乡愁》是自我与非我的情思契合,是时空的跨越,是心灵的现实化;从诗的形式方面来看,《乡愁》一表现为结构美,二表现为音乐美。因此,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可以说是诗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唐以前,乡愁诗繁复多样的景物描写具有宽广的表现力和美学功能.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乡愁诗的景物描写不断走向成熟,从情景的疏离逐渐向情景的融合发展,"有我之景物"逐渐取代乡愁诗中"无我之景物"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3.
《诗经·国风·召南·羔羊》在《后汉书》及《汉碑集释》中的7次运用,几乎都是应用在统治利益阶层对官员的评价中。毛诗及齐鲁韩三家诗对《羔羊》一诗的解释,同中有异。对《羔羊》诗的应用与阐释都与东汉的循吏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诗经》功用的体现,属于《诗经》的历史应用经验。  相似文献   

4.
明人选编的明代词选,一为万历年间钱允治选编的《国朝诗馀》,二为天启末年至崇祯初年沈际飞在《国朝诗馀》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草堂诗馀新集》。文章对《国朝诗馀》存在的问题,《草堂诗馀新集》的成书时间与主要成就作了具体深入的考证与论述。  相似文献   

5.
弱化修饰词在英语语言学习和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语料库为基础对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学生期刊论文中弱化修饰词的使用及搭配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学习者在某些弱化修饰词的使用和搭配词范围上与本族语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共同性,但也表现出一些差异,此外本文还就弱化修饰词在英语学习及教学中的意义做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四川作家何大草的长篇历史小说《所有的乡愁》,选取了中国历史自戊戌变法以来近百年的时间段落,以精妙的构思,深情的笔墨,绾合了民族的史诗和每个人的乡愁,立体化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百年忧患中乡愁积淀和凝聚的历史进程,揭示了乡愁生发的现实空间和精神性的牵连,以悲悯的目光,穿透了人们心中的黑暗,传达出一种关于人类心灵的形而上之思。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主张探求《诗》本义,但《诗本义》并非全是《诗》本义。《诗本义》的许多解说很精彩,但也有不少解说值得商榷。学者过多关注《诗本义》疑古惑传的开创性、人情解《诗》的独特性、求《诗》本义的合理性,而较少关注它解说《诗》本义的错误。《诗本义》错解《诗》本义,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诗经》传注本不误,欧阳修反对其不当批驳;二是欧阳修以人情解《诗》,“人情”却并非总是合理;三是欧阳修过分探求圣人之志,妨碍了他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宋代林光朝称《诗本义》“于义未稳”,却被视作讲学者的一面之词,致使《诗本义》解《诗》本义之不足被忽视。  相似文献   

8.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最先强调了读《诗》者在《诗》义阐释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这意味着读《诗》者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诗》义;还可以通过主动推求去寻找《诗》的创作意图。《韩诗外传》正是汉《诗》践行孟子“以意逆志”观的突出代表。《韩诗外传》对孟子“以意逆志”观的传承,不仅展现了《诗》学发展至汉代的一次飞跃,同时也证明了汉诗通过《诗》义阐释传达经世意图的经学化倾向正是由孟子导夫先路的。  相似文献   

9.
试论萧红小说创作中的乡恋与乡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贯穿着故土情结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为例,以萧红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心境为背景,论述萧红小说创作中的乡恋与乡愁。  相似文献   

10.
以先秦文献中用《诗》较多的典籍——《左传》,结合其用《诗》情况,考察《诗经》中的《雅》,提出《雅》诗首先是政治诗,《雅》的编组以其政治内容为标准的观点;另外,《左传》中的逸诗无论在内容上,还是风格上都近于《雅》诗,更归属于《雅》诗一类。  相似文献   

11.
胡应麟论诗体重视各诗体规范的分野,形成了从体裁规范角度批评作家作品的个性。体现在《诗薮》中就是以"本色"为衡量标准,并以此去区别各诗体间的差异,以及诗与其他文体。他之所以如此重视诗体,强调诗体的本色,是因为他将指导初学者创作作为《诗薮》的一项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2.
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气息极其浓郁的长篇叙事诗,一向与《长恨歌》齐名,被誉为白氏“感伤诗”中的双壁。“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①,这说明了《长恨歌》、《琵琶行》在唐代就已经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琵琶行》与《长恨歌》相比,前者更富于现实意义。《琵琶行》主要讲述作者在谪居浔阳的日子里,巧遇一位“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通过对她不幸生活的记叙,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  相似文献   

13.
《诗》之为经,与孔子的推崇直接相关。从孔子读《诗》的态度、观点中发现,孔子教读《诗经》,从一个较直观准确的角度反映了他的女性观。孔子对于女性,他是给予了一定的尊重与肯定的。但不可避免的,孔子也认为女性在社会地位上只是男性的附庸,而不是独立的个体,其社会的价值只是建立在对男性依附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4.
"比"与"兴"是中国传统诗学中两个重要的范畴。相比前代,宋代《诗》学对"比"与"兴"的内涵外延有更为深广的认识。宋代《诗》学阐释"比兴",兼顾经学、文学。从"显"与"隐"的两个维度审视"比兴":从《诗》之大义及温柔敦厚之诗教的角度出发时,"比"较"兴"更为隐晦;但从玩味诗意的目标出发时,"兴"又较"比"为意长。  相似文献   

15.
评介毛振华所著《〈左传〉赋诗研究》。认为研究古代典籍中的赋诗、引诗,有助于深入了解春秋时期各国对《诗》的审美功能、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的评价,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揭示《诗》学活动特点,有助于解决文学艺术的整体研究问题。《〈左传〉赋诗研究》对《诗经》和《左传》的研究均有所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6.
评介毛振华所著《〈左传〉赋诗研究》。认为研究古代典籍中的赋诗、引诗,有助于深入了解春秋时期各国对《诗》的审美功能、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的评价,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揭示《诗》学活动特点,有助于解决文学艺术的整体研究问题。《〈左传〉赋诗研究》对《诗经》和《左传》的研究均有所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7.
《七月》是《诗经》中的一首典型农事叙事诗。《七月》一诗细致描绘了农事 ,是研究西周农事及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本文拟从《七月》一诗反映的农事和当时的奴隶制生活出发 ,并结合代表性诗句的分析管窥当时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8.
对《为方志敏烈士题照》一诗在教学中某些地方的讲解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诗中“南朝”一词应是指我国古代的南宋朝,而“泰淮”一词应是明指南京城,暗指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相似文献   

19.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品,是《全唐诗》的诗中诗,在多年的教学中,通过对该诗的审美教育,使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极大地提高,特别是其中艺术美部分,感触良深.为此文章具体阐述诗中的景色美、哲理美、人情美和结构美等艺术美的内涵,这对一般文学艺术观赏者无疑也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欣赏角度.  相似文献   

20.
《卷耳》是《诗经》中的名篇,关于其本义的界定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回顾历代研究者的观点,主要有君子求贤说、贤人思念明君说、女子思念征夫说三大类。然而古人解诗往往带有"用诗"的思想,若要探求诗歌的本义,还须从诗歌内容这一本源出发,结合以语言学和历史学知识进行论证,可求得《卷耳》一诗实为妻子与身处流放途中丈夫之间的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