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矿区油气运移成藏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属低孔特低渗砂岩储集层,其长7油层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如何运移到致密储集层及其动力来源和运移通道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根据泥岩压实研究和古水动力数值模拟结果,恢复了长1-长6油层组泥岩最大埋深时期的过剩压力,分析了长2油层组和长6油层组的油势分布和演化历史,进而,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过剩压力是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并从油气运移的角度提出了延长矿区就近聚集型、顺层运移型和穿层运移型3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
利用声波时差等资料,通过平衡深度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151口探井的延长组下组合异常压力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综合探讨该地区异常压力与已发现油藏的分布特征及其油气运移聚集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研究区长7和长8油层组均有异常压力,长7油层组较下部长8油层组普遍高出8~12 MPa的异常压力,二者之间较高的异常压力差是油气向下运移的主要动力.在长8和长7油层组异常压力差低值背景下,该区已发现的大多数油藏分布在异常压力差高值区.  相似文献   

3.
镇泾地区中生界延长组油气聚集层位岩性油藏发育,为了揭示低渗透油藏成藏特征及油气运移和聚集规律,选取镇泾地区长7和长8油层组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测井声波资料分析延长组泥岩压实特征与流体过剩压力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油层组过剩压力主要为8~13 MPa,长8油层组过剩压力相对较低,只有极少区域达到10 MPa,长7油层组烃源岩具有远远大于长8油层组的过剩压力分布,该过剩压力差是长7油层组油气运移到长8油层组储层的主要驱动力。相邻层位过剩压力差高值区是原油的高产富集区,而同层位过剩压力差相对低值区也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区。推测研究区东北部过剩压力差高值区和东南部大范围的过剩压力差低值区为有利油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4.
通过岩心铸体薄片、物性分析、压汞分析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延长组主产油层长6、长8油层组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延长组长6、长8油层组储集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少量长石砂岩。储层颗粒分选性中等-好,磨圆度为次棱角-棱角、次棱角-次圆,其中次棱角占绝大多数,孔隙式胶结。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次生粒间孔、粒内溶孔、长石溶孔、铸模孔及微裂隙等。总体上镇泾地区储层由于受岩性、成岩等作用影响表现出低孔低渗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陈小梅 《河南石油》2007,21(6):29-32
通过岩心铸体薄片、物性分析、压汞分析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延长组主产油层长6、长8油层组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延长组长6、长8油层组储集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少量长石砂岩。储层颗粒分选性中等-好,磨圆度为次棱角-棱角、次棱角-次圆,其中次棱角占绝大多数,孔隙式胶结。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次生粒间孔、粒内溶孔、长石溶孔、铸模孔及微裂隙等。总体上镇泾地区储层由于受岩性、成岩等作用影响表现出低孔低渗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油藏的油气充注期次,开展了储集层中包裹体宿主矿物的成岩序列分析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油藏发育3期烃类包裹体,第1期包裹体分布在石英矿物早期裂缝或石英颗粒内部溶蚀区,均一温度为61.1~121.7℃;第2期包裹体分布在石英加大边内部或方解石胶结物中,均一温度为106.2~155.7℃;第3期包裹体分布在切穿石英及其加大边的晚期裂缝中,均一温度为92.2~130.5℃。②结合研究区的构造热演化史可以得出,延长组长8油层组第1期油气充注发生在早侏罗世-晚侏罗世(192.5~152.0 Ma),为早期油气成藏;第2期油气充注发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52.0~126.0 Ma),为主要成藏时期;第3期油气充注发生在古近纪(60.0~36.5 Ma),为晚期油气成藏。该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寻找次生油气藏具有重要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沉积及其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盆地西南、西北地区的主力产油层,近年来,随着勘探向湖盆中心推进,在湖盆中部长8油层组勘探也取得较大的突破。但是对长8油层组的沉积特征认识不足,制约了勘探部署。通过对长8油层组的物源分析,结合其层序地层演化规律,对长81油层和长82油层沉积特征、沉积相类型及其沉积相演化进行了研究,认为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东北、西北、西部和西南4大沉积体系,明确了汇水区的展布范围为甘泉-吴起-白豹-黄陵一带;建立了长82油层滨浅湖滩坝沉积模式和长81油层三角洲沉积模式;通过分析湖平面的变化对湖岸线迁移带的控制,认为长82油层和长81油层之间存在沉积体系转换面,解释了长8油层组沉积中期广泛发育煤层、煤线及植物根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借鉴延长组长7段泥岩孔隙微观结构研究成果,应用核磁共振测井孔隙结构评价技术,结合岩相学观察,对欠压实段泥岩孔隙微观结构和孔隙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平衡深度法恢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地层异常压力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核磁共振孔隙结构评价、孔隙结构观察及定量分析、孔隙度实测均不支持延长组长7欠压实段泥岩存在异常高原生粒间孔或孔隙度,其声波时差偏离正常压实趋势曲线,不能反映该段存在异常高原生粒间孔或孔隙度,平衡深度法计算最大埋深期异常压力不适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马坊地区长8油层组油藏特征及富集规律,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地震资料的解释和构造对比等方法,对该区的断层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马坊地区长8油层组油藏发育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高孔、高渗的砂体中,分布于天环坳陷两侧的斜坡带上,东侧斜坡是油藏主要的分布区,西侧斜坡带则分布较少。马坊地区中部发育北西-南东向展布正断层,对岩性油藏进行重新调整,造成断层下盘油藏被破坏。长8段油藏富集规律可归纳为:分流河道高孔高渗砂体是油藏形成的基础,泥岩封堵形成的岩性圈闭是油藏聚集的场所,后期的断层对先期的油藏起沟通和调整作用,相向正断层形成的断背斜是油藏富集的重要的构造部位。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特征   总被引:68,自引:0,他引:68  
通过综合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储集层与烃源岩展布、岩石学、地球化学等资料,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特征,评价其勘探潜力.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低渗透油气资源丰富,截至目前空气渗透率小于2×10?3μm2的致密油探明地质储量约20×108 t,主要赋存于与油页岩互层共生或紧邻的延长组长6—长8油层组致密砂岩储集层中,石油未经过大规模长距离运移.其中,湖盆中部长7和长6油层组大面积分布的重力流砂岩储集层尤其致密,空气渗透率一般小于0.3×10?3μm2.延长组致密油具有多成因砂体复合叠加规模大、储集层致密、孔喉结构复杂、刚性组分含量高、裂缝发育、含油性和原油物性较好、低压低产等特征.优质烃源岩与大面积厚层储集体互层共生,以及地史期生烃增压强排烃作用控制了延长组大面积叠合致密油的形成.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资源潜力大,是近期建产的现实目标和未来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图6表2参37  相似文献   

11.
下寺湾地区延长组长8 储层属典型的低孔、低渗砂岩储层。裂缝可作为低渗透储层的有效储集空间 和主要渗流通道,对油气聚集成藏及开发具有重要作用。裂缝特征及识别是该区储层评价研究的重要内 容。基于下寺湾地区的区域地质、测井、钻井和岩心等资料,从构造应力场研究、薄片观察、常规测井识别 等方面对该区长8 储层的裂缝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古构造应力场与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对比, 确定了研究区裂缝发育的优势方位为北偏东70°;通过岩心薄片分析,认为研究区长8 储层微裂缝发育,连 通性较好;应用“深侧向电阻率与声波时差交会图”与“常规测井裂缝响应特征”相结合的裂缝识别方法,对 该区单井裂缝进行识别,认为常规测井资料识别的裂缝多发育在泥岩段。  相似文献   

12.
13.
研究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受湖盆中心控制,拥有丰富的烃源岩。不同沉积环境的岩石生源母质,其组合、有机质相对含量和显微组分有所差异,干酪根类型也不同。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长7段有机质生烃作用、压实作用和水热膨胀等作用所形成的过剩压力是烃类垂向运移的主要动力。从烃源岩排出之后,输导岩层的孔渗性及在空间上的连通性提供了油气的运聚通道和空间。由于运聚过程往往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这些通道在油气大规模运聚发生时的输导特征就有不同.从而影响油气运移与聚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大量的薄片观察和实验分析,认为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机械压实、碳酸盐胶结、绿泥石膜胶结和溶蚀4种成岩作用类型。通过开展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率的计算,结合研究区沉积背景,进行了分区对比,定量评价了各成岩作用对各沉积区孔隙度的影响。东北沉积区受强压实作用和强胶结作用的控制,原始孔隙损失最大;西部沉积区受弱压实和中等胶结作用的控制,原始孔隙损失最小;西南沉积区受中等压实和中等胶结作用的控制,原始孔隙度损失较小;西北沉积区受强压实作用和强溶蚀作用的控制,原始孔隙度损失较大。并划分了四大成岩相类型:绿泥石膜-粒间孔成岩相、长石溶蚀成岩相、碳酸盐胶结成岩相和弱压实成岩相。西部沉积体系主要为弱压实成岩相,压实程度较低,颗粒多呈点接触,物性最好;西南沉积体系主要为绿泥石膜-粒间孔成岩相发育区,物性很好;西北沉积体系主要为长石溶蚀成岩相发育区,绿泥石膜相对不发育,物性较好;东北沉积体系主要为碳酸盐胶结成岩相,溶蚀作用相对较弱,绿泥石膜不发育,物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长7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往主要将长7作为鄂尔多斯盆地的生烃层系进行研究。近年来在胡尖山地区长7油层组发现了大量工业油流井,但油藏分布极不均匀,油井产能有高有低。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压汞和物性等资料,对胡尖山地区长7储层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多角度分析了影响长7储层物性的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长7储层以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以铁方解石和水云母为主;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为微喉道;物性差,为低孔—超低渗储层。影响储层物性的因素主要有:石英含量、碎屑粒度、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压实、胶结和溶蚀)等。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沉积相、储层、烃源岩特征及生储组合、油气运移动力等方面的分析.认为长9油层组存在西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和东北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局部为半深湖沉积。储层类型西北地区以Ⅱa、Ⅱb为主,西南和东北地区以Ⅱc为主,东南地区以Ⅲb类为主。长9发育上生下储和自生自储两种成藏组合,明确了西北灵盐-姬塬地区长9油源来自长7,属上生下储组合,东部志丹地区油源以长9为主。优选出西北灵盐-姬塬地区为长9最有利勘探区;东北安边-志丹地区是长8、长9油层组有利勘探区;西南合水-正宁、东南洛川地区为较有利勘探区,长9油层可作为上部长6、长7油层的兼探层。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82沉积期,构造相对稳定,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湖岸线在东南部小规模迁移,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构成了该区沉积骨架。在对大量薄片和岩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扫描电镜、X-衍射、阴极发光等实验手段,对长82储层的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早期绿泥石膜的发育对抵抗压实作用具有一定积极作用,早期方解石易与有机酸发生溶解反应,形成次生孔隙,改善储层物性,溶蚀作用极大程度地改造了储层物性,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途径;压实作用破坏了成岩早期原生孔隙,晚期铁方解石堵塞孔隙,形成局部强钙质胶结区。沉积成岩作用对油气的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度高值区决定了储层发育的形态及规模,在此基础上,受后期成岩作用改造的绿泥石胶结剩余粒间孔相和长石溶蚀+剩余粒间孔相是该区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8.
通过钻井、测井、录井及岩心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段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不同类型的砂体结构特征.研究表明,砂体按成因主要分为牵引流控制的分流河道型砂体和滩坝型砂体.垂向上,可以识别出5种单砂体类型:与分流河道有关的箱型(B型)和钟型(C型)单砂体、与河口坝+远砂坝有关的漏斗型(I型)、指型(F...  相似文献   

19.
通过单偏光、荧光显微镜和显微冷热台测温观察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2段和长6段内流体包裹体系统进行研究,归纳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和冰点温度等特征,结合盆地热演化史分析推测出储层内烃类充注史,并恢复研究区长6段早白垩世末期的古流体势。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延长组内长2段和长6段内主要发生过一期油气充注,对应的地质历史时间为早白垩世中期(120~100 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