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廖菁菁  刘悦来  冯潇 《风景园林》2020,27(10):92-98
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使设计的民主化应运而生,公众参与社区微更新作为一种创新治理方式,借由公民的充分参与来处理空间与社会的议题。以四叶草堂在上海市杨浦创智片区政立路580弄社区的实践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从政策制度、平台构建、自组织培育角度来分析公众参与社区微更新的实现途径,并论述参与进程各阶段的主体内容、参与方式与获得成效。进而总结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公众参与模式,厘清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实现老旧小区的绿色自治,并促进整个创智片区的睦邻建设。为推动中国公众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医院更新的整体性思维--以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泳  戴芳  倪弘 《城市建筑》2006,(6):21-24
我国医院目前正经历着经济体制、医学模式和技术革命的三大变革,这促使传统医院的更新建设无论在性质和目标,还是内容和方式上都发生重大变化。本文以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更新规划为例,从功能与空间、结构与动线、情感与自然、现状与未来这四个方面进行整体研究,探讨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钱习兵 《城市建筑》2021,(15):124-126,146
本文讨论了社区居民在社区微更新公众参与背景下,参与社区微更新实践的必要性.通过上海2020年杨浦区五角场吉浦小区微更新案例,探讨有效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微更新实践的途径与运作机制,以期为国内社区规划师在未来的社区微更新项目实践中,有效引导社区居民自主参与社区共创共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进入存量规划时代,城市更新为主 的城市规划将面向更加复杂的研究对象,从 物质空间规划转向到主体与物质空间相互 叠加的“社会+物质”空间规划。城市规划 公众参与作为协调多元主体需求和意愿的平 台和手段,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北京旧城保 护区更新实践的为研究对象,划分为政府主 导型更新和社区主导型更新两种模式,选 取四个典型案例,参考政治科学和政策科学 理论,将公众参与过程看作一个政治互动过 程,建构多主体博弈系统模型,研究不同价 值取向的多主体及其博弈过程,进而对其公 众参与系统进行对比分析与总结,并提出城 市旧城更新中公众参与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面对社区更新中公众参与程度有限、参与能力欠佳的困局,有必要逐步引入第三方组织以协调与引导。我国台湾地区在教育理念变革的影响下,出现了学校作为第三方机构参与社区更新的模式,且取得了部分值得借鉴的更新成果。在梳理社区更新中学校参与的实践背景及内涵的基础上,以台湾中原大观园更新项目为例,总结了学校参与的完整历程与经验,并对两岸类似的实践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大陆地区学校作为第三方组织介入社区更新工作,提供一些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进入存量发展阶段以来,参与式社区微更新因其尺度微、投入微、见效快的特点而成为更新实践热点,内容涵盖小微空间环境提升与精细化社区治理等,是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和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抓手.沟通规划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规划学界,在促进规划有效实施、激励民主参与规划方面有很大作用,对当前我国参与式社区微更新具有一定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郑州市贾岗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针对其建成年代较早存在的公共空间功能单一、利用率低下、设施陈旧等问题展开研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的原则,给出贾岗社区微更新设计策略,为进一步研究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探讨老旧社区微更新中公众参与的模式,弥补相关研究空白.以广州市11个老旧社区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田野调查法、问卷法、半结构式访谈法等进行数据收集,调研老旧社区微更新中的公众参与情况与存在问题,分析不同主体的意见及诉求.得出广州老旧社区微更新公众参与的4种模式:单向递进模式、代表反馈模式、物业介入模式和外部机构服...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上海市浦东新区4个社区微更新实践案例多元参与情况进行评估,并总结多元参与老旧社区微更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图从政府等组织方、社区规划师、设计团体、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方和居委会、社区居民方等角度提出多元参与机制优化策略,建立完善的多元参与微更新活动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复兴背景下,城市文化价值日 益彰显。社区作为城市文化的基本载体,也必 然成为实现城市文化复兴的重要场域。为实 现社区层面的文化复兴,充分利用社区资产、 统筹考虑发展路径以及关注社区居民精神 培育的社区更新策略必不可少。因此,根据当 前“文化复兴”背景下强调保护利用文化资产 和重视人的发展要求,本文从社区文化资产 角度切入,在对既有城市社区更新方法进行 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文化修复,社区修补” 的更新策略,并选取合川草花街社区更新作 为实施案例,进一步探讨文化与社区的作用 机制,分析如何利用社区现有的物质文化、制 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来促进社区修补,以及如 何通过社区空间网络修补、治理网络修补和 社会网络修补来实现社区文化修复,以期形 成较为完善的基于文化资产的城市社区更新 策略,实现社区文化复兴。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reviewing Australian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community regeneration within public housing redevelopment, explores implications for Victoria, in building community sustainability within the context of a public-private mix. It shows that the requirements for successful redevelopment are similar to those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with a need to attend simultaneously to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Public housing redevelopment presents particular challenges requiring careful attention to design, services, management and safety. Equally important are the tasks of confronting social exclusion and poverty. Build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cohesiveness and problem-solving capacity require both initial effort and ongoing investment because of the impacts of disadvantage and resident mobility.  相似文献   

13.
社区发展规划应以社区居民为本位,体现多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众参与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我国当今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现实状况,在上海友谊路街道社区发展规划的实践中.以安斯汀(SherryRAmstein)“市民参与的梯子”理论为基础,构建了适合我国城市社区的“推进式参与”的理论演绎框架,并将该理论框架转化为现实的行动计划。在行功的经验基础上,本文归纳出保障公众有效参与社区发展规划的操作要点,涉及组织方式、参与机制、政府主导等三方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生态控制线是生态空间管控的重 要举措之一,也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提升 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复杂 的产权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它的划定在实 际操作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妥善处理生 态线内已建社区和合理进行社区改造已成 为重要议题。本文以深圳市为例,系统梳理 生态线内社区的特征,并引入交易成本的概 念,分析生态线内社区改造过程中政府、社 区、居民和开发商等利益主体的成本与收 益,指出生态线内社区改造的难点在于交易 成本过高以及收益与成本缺口巨大,并在此 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造策略,以期 更好地推进生态线内社区改造,逐步完成生 态修复工作,更好地实现生态价值与社会经 济价值,并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反思我国现阶段城中村改造产生利益问题的规划原因,提出"社区发展"是规划转型方向的理论观点,即城中村改造规划应从规划内容、过程和保障等三个方面融入"社区发展"。在此基础上,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尝试提出构建基于社区发展的城中村改造规划策略。以钦州市上沙村改造规划为例,探索一种从单纯物质更新转向社区发展的改造模式,以期实现城中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Located on the coast of the Gulf of Guinea in Ghana, West Africa, the city of Winneba boasts one of the important ecological wetlands inscribed on the list of Ramsar Sites. However, Winneba faces daunting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challenges—e.g. water sanitation crisis, infrastructure deficiency,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gender inequality, and social conflicts—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to create a vicious cycle. Based on a collaborative workshop, a “crowd-sourcing”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n-site fieldworks, and an Interactive Web Map, the project team develops in-depth study of the social context and traditional customs of Winneba. A water sanitation system, also as a network of public spaces that facilitates ecological and social improvement, is proposed. It includes drainage systems, rain gardens, water kiosks, orchards, public biogas toilets, and organic waste collection stations. Combining a three-phase implementation, i.e.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public space, create a site through collaborative work, and connect communities, the project team introduces a bottom-up incentive system that encourages local community residents to collaborate and participate in constructing and maintaining the public space system for their communities, so as to improve the wellbeing of the communities and the city. Not just proving a design strategy for a kind of public space or a plan for a network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this project sets an exemplar to long-term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water sanitation system through self-government of residents and commun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7.
Concepts such a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are used to describe the journey towards 'well-being' or a better life. However, understanding of what well-being entails remains an ambiguous and oftentimes contested notion. Assessment of and reflection on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in this journey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remove some of that ambiguity and work towards an agreed understanding of what a healthy, resilient, sustainable or well community might look like.  相似文献   

18.
Concepts such a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are used to describe the journey towards 'well-being' or a better life. However, understanding of what well-being entails remains an ambiguous and oftentimes contested notion. Assessment of and reflection on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in this journey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remove some of that ambiguity and work towards an agreed understanding of what a healthy, resilient, sustainable or well community might look like.  相似文献   

19.
李春玲 《中国园林》2006,22(11):90-94
为了避免风景区建设对区内社区居民生活的不良影响,社区参与为当地居民在风景区建设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与体现自身利益提供了良好途径,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共赢,维护社会公平,达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温州三垟湿地公园保护与建设、武汉木兰山风景区刘家山清凉寨景区规划过程、九宫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入口景区规划中公众参与过程的不同模式的记述与解析,阐述了将“维系当地居民生活”责任的内涵用于实际的过程,这个过程让当地居民参与风景区服务,使其直接从风景区的建设与保护中受益。  相似文献   

20.
邹丽东 《规划师》2000,16(5):70-7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的运作环境、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法制的完善,市民民主意识的加强,要求城市规划活动不断加强与实践的整合。“公众参与”作为一种方式,应当成为城市规划活动的重要一环,值得大力倡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