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摘要 旨在厘清贵州黔西南地区传统石板房体系相对于新民居体系的气候适应性能的优劣,为构建气候适应性地域民 居建造体系提供重要的导向资料,是地域民居设计建造体系优化策略的提出的重要基础研究。研究对石板房与新民居 分别进行冬、夏季连续性室内外物理环境对比测试,辅之以问卷调查,分析并总结地域民居建设体系的部分设计与建 造策略。研究结果显示在居住建筑体系转型过程中,相对新民居,传统民居在材料与空间组织层面具有很大的微气候 调节与适应性潜力。建议提炼并转译、沿袭使用传统石板房的通风空间组织架构,基于被动设计手法提升室内空间舒 适度,并指出结合居住主体生活方式与发展演变特点,构建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基质地域民居建造体系框架的必要性与 前瞻性。  相似文献   

2.
东阳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在长期的 发展过程中逐步适应地域气候条件,形成了 以“十三间头”作为典型单元的独特建筑文 化。研究选取六石街道横塘村为例,在文献 史料与现场测绘的基础上,结合软件模拟与 实地测试,从村落规划和民居单体两个层面 分析总结其在适应本土气候方面的空间特征 与构造措施,为现代绿色乡村规划与建筑设 计提供有价值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4.
本文采用Climate Consultant气候分析工具对喀什地区气象数据(CSWD)进行分析,得出适合喀什地区自然气候条件的最佳聚居空间及建筑设计策略,将其分类后与当地传统建筑所采取形体、空间构成的气候适应性及构造与气候的关系等应用实践进行印证对比,并就其存在的缺陷提出优化设计策略.以期为我国新疆南部干旱绿洲地区传统...  相似文献   

5.
“火山石”民居以火山石为主要建造材料,是海口当地一种典型代表性的乡土民居,是宝贵的民居历史遗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为了解海口市当地乡村民居夏季热环境差异,分析当地火山石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策略、营建方法和生态经验,研究选取海口市典型火山石村落中的传统火山石传统民居,从空间布局、平面形制、墙体、门窗、屋顶等方面通过空间和构造解析,并采用热成像的方法进行定性分析,从室内外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围护结构内外壁面温度等热环境参数,与现代住宅作对比研究,进行实地热环境测试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所测参数定性与定量分析,发现传统火山石民居的夏季室内热环境优于现代民居,其轴线式建筑布局、厚重的外围护结构、通透轻质材料的门窗、双层瓦屋面等设计策略均对当地热湿气候环境有良好的气候适应性。现代乡村住宅在进行更新设计时,应当传承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能够起到优化室内热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Climate Consultant气候分析软件,结合黄山市气象数据(CSWD)和建筑室内外温湿度实测数据,进行建筑与气候适应性分析,根据焓湿图得到黄山市建筑室内的舒适程度以及最佳被动策略。利用PMV-PPD对室内环境进行评价,总结传统徽派民居在该气候条件下的舒适性优势及缺陷,并针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和空气潮湿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为当地新建民居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环境心理学的兴起、发展、基础认知3方面探讨了其与微介入的密切关系,指出微介入式村庄建设规划可用该理论创新诠释的观点。结合乡村公屋界定,分析了公屋作为我国最小行政单位之公共设施对不同村民群体均有的积极功效,提出可将其规划建设提升至促进我国社会文明进步与稳定基石高度的观点。其后以贵州省黔西南州胡家湾为例,阐述了其微介入式村庄建设规划,介绍了其乡新特色的公屋更新方式,并解析了公屋对村庄建设规划及其村庄未来发展具有的综合示范、健康引领、刚性对标、重振乡风等4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江南自然环境观,从气候适应性角度研究江南传统民居天井、门、窗、透风等开口的设计策略,并应用于当代村镇住宅建设中,寻求融于自然的可持续性设计之道。  相似文献   

9.
“火山石”民居以火山石为主要建造材料,是海口当地一种典型代表性的乡土民居,是宝贵的民居历史遗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为了解海口市当地乡村民居夏季热环境差异,分析当地火山石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策略、营建方法和生态经验,研究选取海口市典型火山石村落中的传统火山石传统民居,从空间布局、平面形制、墙体、门窗、屋顶等方面通过空间和构造解析,并采用热成像的方法进行定性分析,从室内外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围护结构内外壁面温度等热环境参数,与现代住宅作对比研究,进行实地热环境测试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所测参数定性与定量分析,发现传统火山石民居的夏季室内热环境优于现代民居,其轴线式建筑布局、厚重的外围护结构、通透轻质材料的门窗、双层瓦屋面等设计策略均对当地热湿气候环境有良好的气候适应性。现代乡村住宅在进行更新设计时,应当传承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能够起到优化室内热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美丽乡村的建设推动了石木民居乡村旅游的发展,但民居室内居住舒适度较差,村民新建或改建的民居,破坏了石木民居村落的乡土风貌。因此,文章希望通过对丽水地区石木民居物理环境进行数据实测,推测影响民居热环境舒适度的因素,再采用Design Builde气候分析软件,进行模拟验证设计策略的有效性,得到石木民居建筑形态、朝向、材质、尺度、半室外空间方面的设计策略,以期改善石木民居的居住舒适性,从而达到保护、传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南疆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半室外空间有起居中心、空间组织中心的重要意义。在以往研究中,各类型间的共时性比较较多,历时性的演变探究鲜少。以库车民居为例,以半室外空间与环境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各类空间的开敞度、方向性、平面布局、与景观的关系等,尝试探讨各类半室外空间之间的源流变迁,提出以封闭空间、“元关系空间”、“可能关系空间”、“确定关系空间”来概括各类别空间与环境的关系种类。  相似文献   

12.
农村聚居点的合理设计与建设是四 川山区村镇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本文 通过对四川地区的实地调研,总结了四川山 地村镇在用地效率、产住协同与物理性能 上的现状特征。然后以宜宾李庄镇永胜村为 例,提出以“土地限制”“产业发展”“居住 提升”作为设计要素,以共生理论作为设计原 则,建立聚居点设计的整体框架。最后以宜 居宜业为目标,从选址规划、功能布局、舒适 度提升3个方面提出具体设计策略并完成施 工建设。  相似文献   

13.
现代乡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乡村民居建造技术和效率的提升,但是乡村建筑的地区传统特性并未得到应有的传承,反而出现了不同乡村建筑盲目趋从于城市建筑样式,从而导致乡村不良发展的现象.基于此背景,阡陌塔驿站的设计运用了类型学的分析方法去挖掘与传承明月村地方传统建筑的特性,并将这种特性以新的技术与材料相结合,以川西民居的建筑外形和教堂的精神象征两方面去还原明月村村民心中的乡土建筑.  相似文献   

14.
孔素美 《华中建筑》2010,28(12):67-68
乡土建筑顾名思义就是各地的传统建筑。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乡土建筑也各有特色。该文从整体建筑价值观的角度出发,以傣族竹楼为例,分析了我国乡土建筑特征与价值把握的几个方面,并对当前乡土建筑价值认定中存在的误区进行探讨,以期为乡土建筑价值的认定与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江南民居的现代诠释与农居设计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选址布局、院落空间、结构体系、建筑风格等方面概括和诠释了江南民居的特征和文化背景,通过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对现代村镇民居进行剖析和比较,从居住建筑因地制宜、舒适实用、灵活机动和地域特色的角度,阐述了东南沿海地区现代村镇建筑如何传承江南民居优点,适应现代生活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6.
徽州乡土建筑和传统聚落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伟 《华中建筑》2000,18(3):126-127
该文从建筑史和聚史方面,研究了徽州乡土建筑和传统散落的形成,发展与腐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窑居微气候环境控制中遇到的通风、采光、保温与降湿等矛盾入手,以建筑环境构成的层级结构作为基本分类准则,依据影响地区建筑微气候的各种环境因素调节的原理,提出地区建筑营建的被动式设计对策的体系化框架.该文还结合拓扑几何学原理,以单体窑居的节能空间设计为例,探讨其形态的被动式设计对策细则.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泽州县西黄石古村是沁河中游古村落的典型代表,有着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村中居住建筑形制严整、规模宏大、装饰精美。该文在大量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西黄石古村居住建筑的院落形式、尺度、建筑单体及构造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杨鹏 《华中建筑》2014,(10):170-173
带状空间结构传统聚落规模较小,空间结构多受单一主导因素影响,聚落职能相对单一。在传统聚落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带状空间聚落职能定位需在区域旅游发展背景之下根据自身特点来制定。该文选取碛口古镇作为带状空间结构传统聚落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其区位优势与景观特色,在获取其基础数据的基础之上分析聚落空间发展过程与结构类型,对其主要道路与外部空间进行承载力评价,并从区域旅游资源的角度分析其基础设施承载力,指出碛口古镇应主要发挥其旅游基地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朱国庆  赵勇 《华中建筑》2010,28(4):32-35
该文从三峡的相关概念入手,总结了后三峡时期乡土建筑复兴的矛盾与问题。同时,以湖北兴山昭君文化园设计创作为例,探讨乡土建筑如何围绕历史文脉进行地域性营造,指出只有同整个后三峡文化联系起来,从乡土文化的整体环境着眼才能找到合适的营造途径,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