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蒸发器管束腐蚀穿孔进行了分析,采用表面腐蚀形貌分析、金相显微组织分析、力学性能测试、SEM微观形貌分析、电化学测试和水质分析等手段,分析了管束腐蚀穿孔的原因,结果表明,蒸发器管束外表面腐蚀穿孔的腐蚀类型为垢下腐蚀,水中溶解氧含量过高是导致蒸发器管束发生腐蚀穿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潜油电泵在印尼北区油田使用过程中遭受严重腐蚀,由井液资料分析了潜油电泵腐蚀的原因。提出了采用镁合金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方案对潜油电泵机组进行保护,设计了潜油电泵机组中电机和电泵的镁合金牺牲阳极保护装置,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3.
对山东肥城段天然气长输管道腐蚀穿孔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腐蚀穿孔的主要原因是该管段在敷设后底部长期存有水,管道敷设完成后1a内未投产,产生了氧腐蚀;投产后,天然气中CO_2溶于水,进一步对管道产生腐蚀;在氧腐蚀和CO_2腐蚀共同作用下,管道最终造成穿孔失效。针对腐蚀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并制定了腐蚀预防与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塔河油田地面集输处理系统腐蚀穿孔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塔河油田地面集输处理腐蚀穿孔原因,对腐蚀穿孔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并采用XRD对失效的腐蚀产物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各系统的穿孔原因。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地面集输处理的腐蚀穿孔归结为三类腐蚀环境的影响。通过对腐蚀穿孔原因的认识,制定实施了针对性的防治对策,有效降低了腐蚀穿孔次数。  相似文献   

5.
某海上油田海水管线系统发生泄漏,经调查确认为某铜镍合金弯头腐蚀穿孔所致。针对弯头腐蚀失效分析开展了宏观分析、理化性能检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XRD)分析等。结果表明:弯头铸造加工缺陷引发的流动诱导腐蚀是导致弯头腐蚀穿孔的主要原因;焊缝钝化效果不良,是导致弯头腐蚀穿孔次要原因。建议以后对新购进铜镍合金铸造构件加强质检,确保质量合格;确保焊接质量前提下,焊缝充分钝化,确保形成保护性氧化膜。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炼油厂减压塔底1#泵出口阀后偏心异径接头穿孔泄漏事故,采用化学分析、金相、扫描电镜、能谱等技术对该偏心异径接头的化学成分、金相组织、穿孔部位接头内壁腐蚀破坏状态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渣油中硫元素引起的高温腐蚀与渣油流体的冲刷是造成该偏心异径接头管壁腐蚀减薄、直至穿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某海底管道在投产3a后发生了腐蚀穿孔,通过检测数据分析、腐蚀速率模拟计算、实物管段检测分析、内腐蚀模拟试验及缓蚀剂有效性分析等方法对其失效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投产后CO2和H2S含量增高,缓蚀剂未达到预期效果,产生严重的CO2局部腐蚀,这是造成海底管道腐蚀穿孔失效的主要原因。针对类似的失效情况,提出了海底管道安全运行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采用宏、微观形貌观察,化学成分、腐蚀产物分析等方法对某油田平台注水穿孔海底管道的穿孔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穿孔弯管段碳含量超标,管道内壁疏松的腐蚀产物为Fe_2O_3和Fe_3O_4,是氧腐蚀产物;弯管段穿孔由冲蚀和垢下腐蚀共同作用引起,垢层下的穿孔则是由于垢下腐蚀导致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BZ34油田油气水混输管线腐蚀的现场调研和对运回陆地的腐蚀泄漏管段的处理,采技服技术人员对管段腐蚀穿孔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BZ34油田油气水混输管线腐蚀穿孔的原因是内腐蚀、外腐蚀并结合材质缺陷造成的结果,其中局部外腐蚀是主要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腐蚀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理化性能检测及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方法对某油田集输管线腐蚀穿孔管段进行了失效分析,结果表明,该管段腐蚀穿孔主要原因是由腐蚀介质所引起的电化学腐蚀,管线内输送介质中的H2S和氯离子对于腐蚀穿孔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定引起机床润滑泵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针对传统故障树分析方法在不确定复杂系统分析中的诸多不足,将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与传统故障树法相结合,并应用到机床润滑泵故障分析中。通过故障树底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得到机床润滑泵每个底事件的灰色关联度,进而能够准确判断出各种故障模式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结果表明:控制板故障是引起润滑系统失效的最主要原因,这与实际中试验结果相符。该方法能为今后机床润滑系统改进、故障诊断、提高可靠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并为状态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发动机燃油系统高压燃油泵在经过2次长试后,经荧光检查发现出油口有裂纹。采用宏观观察、金相观察、扫描电镜分析、能谱分析及显微硬度分析等手段,对燃油泵裂纹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压燃油泵裂纹起源于出油口转角R处,裂纹性质为疲劳开裂;燃油泵受力分析结果显示出油口R角为应力较大区域,该区域构件表面出现链状点蚀,增加了应力集中,促进了疲劳裂纹的萌生。  相似文献   

13.
唐宏宾 《机床与液压》2023,51(16):165-171
轴向柱塞泵工作环境恶劣、工况复杂,柱塞在柱塞腔内做往复直线运动,承受着复杂的交变应力,疲劳损伤是其常见的失效形式之一。为了分析柱塞泵的疲劳损伤、预测其剩余寿命,提高其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提出柱塞泵疲劳损伤分析及寿命预测方法。建立柱塞泵的刚-柔-液耦合模型,进行联合仿真并分析;基于Miner疲劳累计损伤理论,运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及nCode模块,得到柱塞的疲劳损伤云图和疲劳寿命云图,对柱塞泵疲劳损伤的薄弱部位以及剩余寿命进行分析,最后探究了主轴转速、工作压力对柱塞泵疲劳损伤及剩余寿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典型工况下,柱塞的疲劳寿命约为7 448.8 h,基本可以满足柱塞疲劳寿命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某汽轮机给水泵机组双联泵的失效原因,对双联泵进行解体检查,发现其轴断裂,轴承及轴上连接部件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对双联泵主要受损部件进行宏观检查,对断轴的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力学性能、断口形貌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对轴、键、轴承等部件进行了失效分析及计算。结果表明:双联泵轴承轴向预紧力过大,降低了轴承工作寿命,导致接触疲劳失效,引起轴倾斜,使得轴上转子卡住,最后轴因负载过大被扭断。研究结果为分析类似轴断裂原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耀 《全面腐蚀控制》2010,24(10):29-33
某电厂4#海水泵断续工作33个月后,泵轴产生局部腐蚀。本文根据材质、浸泡和腐蚀疲劳等试验结果,预测了泵轴的腐蚀和可能发生失效的过程是:泵轴局部表面镀铬层脱落,镀层下的3Cr13钢发生晶间腐蚀,并导致孔蚀。由于存在闭塞条件和电偶电流,加速局部腐蚀。蚀坑底部萌生晶间裂纹、裂纹扩展,直至发生腐蚀疲劳断裂。  相似文献   

16.
对现代挖掘机的典型故障——发动机失速进行重点剖析。在分析日立EX系列挖掘机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应用发动机与液压系统功率平衡的方法,对3个重点环节(发动机系统、液压泵流量控制系统、液压工作装置)导致发动机失速的现象、原因、性质、故障特征及检测与诊断方法进行系统阐述。结果表明:应用发动机与液压系统功率平衡的分析方法,发动机失速的故障诊断和定位比较快速、有效。  相似文献   

17.
严峻 《机床与液压》2005,(9):188-189
论述了扩散式蒸气流泵主要故障的修复技术,对各种故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介绍了简单实用的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8.
压裂泵泵头体失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压裂作业技术是油气田稳定增产的重要措施,其对压裂泵的质量要求非常高。某油田作业的压裂泵发生多起泵头体交变腔开裂现象,为了研究其失效机理,采用宏观检验、力学性能测试、断口分析及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对裂纹性质及萌生扩展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起始断裂区位于吸入腔与柱塞腔的过渡圆弧处,在交变应力与腐蚀介质的作用下发生腐蚀疲劳开裂失效。对泵头体的设计加工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为预防同类压裂泵发生疲劳腐蚀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找到不锈钢泵轴断裂原因。方法通过对断裂的泵轴进行失效分析,利用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直读光谱仪、显微硬度计等测试方法和手段,对失效泵轴的断口形貌、组织、化学成分、显微硬度等进行分析。结果断口形貌呈明显的脆性疲劳开裂特征,且裂纹源呈现多源特征,有疲劳辉纹和二次裂纹存在。316L泵轴材质成分和组织问题不大,在近表面存在大量夹杂物,同时泵轴表面观察到点蚀和微裂纹存在。结论近表面夹杂物在酸性环境中极易引起点蚀,同时泵轴与联轴器根部结合处存在变截面,形成应力集中。当泵轴受到腐蚀、应力以及电机交变载荷作用时,形成腐蚀疲劳裂纹源,裂纹扩展造成瞬断是此次不锈钢泵轴断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液压马达减速器广泛地运用于工程机械的回转机构和行走机构中。在工程机械实际施工过程中,因液压马达减速器所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极易产生失效故障。为了有效预测液压马达减速器使用寿命,研究其性能劣化规律和失效机制,在深入分析某型泵车用液压马达减速器工况的前提下,从试验台布置形式、加载方式和装夹形式3个方面探讨液压马达减速器工况模拟试验台设计方案,其中:运用可逆转三级平行轴减速器做增速器以解决加载装置过大和安装调试困难这一难题;采用油泵加载方式以实现载荷的自动控制;设计带榫槽配合的安装座以快速可靠装夹被试液压马达减速器。最终,设计出了适应于不同转速、输入输出扭矩的大功率减速机模拟试验台。结果表明:该试验台满足设计功能需求,且试验台惯性轮转动惯量折算到液压马达减速器输出轴上的转动惯量与实际工况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