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歧口凹陷及邻区上第三系发育两种类型油气藏:大断层下降盘被次级断层复杂化了的逆牵引构造油藏和披覆背斜油藏。大断层及与之伴生的次级断层的活动时期、活动强度、断距、断至层位、断至深度和断层间距等控制了上第三系油气运移和逆牵引型构造内油气富集程度。圈闭及运移途径控制了披覆型构造油气藏的形成和原油性质。歧口凹陷北区上第三系断层活动、油气运移及储盖组合特征与南区相似,是有利的勘探后备区。进一步勘探部署的关键是要查清断层组合及落实圈闭。  相似文献   

2.
歧口凹陷及邻区上第三系油气藏形成条件和勘探前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歧口凹陷及邻区上第三系发育两种类型油气藏,大断层下降盘被次级断层复杂化了的逆牵引构造油藏和披覆背斜油藏,大断层及与之伴生的次级断层的活动时期,活动强度、断距,断至层位,断至深度和断层间距等控制了上第三系油气运移和逆牵引型构造内油气富集程度,圈闭及运移途径控制了披覆型的构造油气藏的形成和原油性质,歧口凹陷北区上第三系断层活动,油气运移及储盖组合特征与南区相似,是有利的勘探后备区,进一步勘探部署的关键是要查清断层组合及落实圈闭。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断裂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内反转背斜油气成藏的控制,寻找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选取典型的反转背斜G构造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数据,通过构造解释、断层活动性分析、构造演化剖面、侧向封堵性评价等方法,对G构造的断裂特征及其圈闭形成、油气运聚和保存的控制作用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G构造发育3组断裂,包括2条主控断层、组成似花状构造的次级断层以及浅部中新统内近EW向断层,主控断层形成于新生代早期、似花状构造次级断层形成于始新世平湖期、近EW向断层形成于中新世晚期的龙井运动。G构造主体表现为被断裂及火山机构复杂化的断背斜形态,先后受控于伸展正断、岩浆活动以及挤压反转等多期构造运动,最终在龙井运动末期定型;背斜高点的“花心”烃源断层断距小、活动性与主排烃期不匹配导致供烃能力弱;控圈断层在浅部侧向封堵性较差,同时背斜高点圈闭被近EW向断裂破坏;上述因素共同导致G构造在背斜高点勘探成效不理想。研究认为西湖凹陷内G构造等勘探不理想的反转背斜位于或者紧邻富烃洼陷、油气供给充足,仍具有良好勘探前景,背斜翼部“花瓣”断层发育区及未被近EW向断层破坏的次高点等区域的构造、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是下一步勘探...  相似文献   

4.
济阳坳陷沾车地区义东断裂带走滑构造特征及其控藏作用不明,制约着该区油气勘探。综合地震、测井、钻井等资料开展义东断裂带走滑构造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评价走滑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义东断裂走滑特征明显,主断层(义东断层)及其伴生次级断层呈锐角或近直角斜交,平面上呈"入"字型,主断层与两侧的平行断层呈NEE—NE向雁行式展布;剖面上,主断层面陡峭,伴生的次级断层断至主断层面上,形成负花状构造,且具有窄而深的半地堑式构造。义东断裂带控制陡坡带发育多期次、多类型的砂砾岩扇体,断裂多期次活动形成了一系列沿着断层分布的NE向雁列式断块、断鼻及断背斜圈闭,义东断裂主要对油气运移起侧向封堵和垂向输导作用,控制油气沿义东断裂带呈条带状展布。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渤西地区的断裂体系 ,以及由断裂体系控制的局部构造带的分布和油气运聚规律。渤西地区的圈闭有沿断层和凸起区分布的特点。凸起或低凸起区构造带以潜山、披覆背斜、地层超覆圈闭为主 ,边界断层下降盘常发育滚动背斜、断鼻圈闭 ,低凸起区是形成大、中型油气藏的有利场所。凹陷内的大断层两侧发育断块、滚动背斜、断鼻构造及凹中隆 ,已发现的中、小型油气田呈串珠状分布于大断层两侧。本区断层的发育对油气运移与聚集起重要作用 ,两组断层的交汇处 ,钻探成功率很高。  相似文献   

6.
渤西地区断裂体系与油气运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渤西地区的断裂体系,以及由断裂体系控制的局部构造带的分布和油气运聚规律,渤西地区的圈闭有沿断层和凸起区分布的特点,凸起或低凸起区构造带以潜山,披覆背斜,地层超覆圈闭为主,边界断层下降盘常发育滚动背斜,断鼻圈闭,低凸起区是形成大,中型油气藏的有利场所,凹陷内的大断层两侧发育断块,滚动背斜,断鼻构造及凹中陷,已发现的中、小型油气田呈串珠状分布于大断层两侧,本区断层的发育对油气运移与聚集起重要作用,两组断层的交汇处,钻探成功率很高。  相似文献   

7.
杨贵丽 《特种油气藏》2011,18(1):40-43,136,137
在明确桥东油田构造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其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恢复,明确了构造演化对桥东油田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桥东油田处于一个由5条北西向主断层及一系列次级断层组成的复杂断裂构造带上,5条主断层表现出由北向南逐渐迁移的活动特征,控制了本区的构造与地层发育特征,对青南生烃洼陷的形成、储盖组合的发育、圈闭的形成以及油气的运聚成藏均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伸展盆地生长断层上盘的断鼻型圈闭与逆牵引背斜型圈闭一样是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横向断鼻是由于伸展断层在走向上位移的变换,在分段断层断距最小处形成的断鼻构造。横向断鼻遵循“岩性找油,围斜部署”的油气勘探模式。  相似文献   

9.
东濮凹陷盐滑脱变形构造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东濮凹陷北部老第三纪时期发育了巨厚的盐岩沉积,构成了盐滑脱变形构造发育的物质基础。持续的拉伸应力作用,导致盐层上覆盖层差异沉降形成伸展型强制性褶皱。同时,由于盐层下伏层各次级断块的不断掀斜作用,盐层下滑剪切应力增大并超过了盐的抗剪强度,从而引发上覆盖层中犁式滑脱断层发育,以及在盐滑脱断层的上盘发育滚动背斜。盐滑脱变形构造这一特殊构造组合不仅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而且也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众多类型的含油气圈闭。如东濮凹陷已发现的断块油气藏、伸展型强制性褶皱拱顶圈闭油气藏、盐滑脱断层下盘圈闭油气藏、反向牵引断层圈闭油气藏及滚动背斜圈闭油气藏等。东濮凹陷北部盐滑脱变形构造的发育,形成了该凹陷中央隆起区的油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10.
滚动背斜形成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滚动背斜是两期构造运动的产物:第一期,在区域张应力作用下形成正断层;第二期,在区域性压应力作用下形成滚动背斜。滚动背斜的形成和展布受同期同生断层的控制。滚动背斜常位于这些同生断裂的下降盘,呈串珠状分布。这些同生断层早期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而后期又被改造为封闭性压性结构面,利于油气的保存.因而使滚动背斜成为良好的油气圈闭。  相似文献   

11.
西南地区上古生界层序格架与油气圈闭关系研究表明,不同成因类型沉积盆地的层序成因格架和内部构型各异;不同层序的油气圈闭特征及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而言,该区上古生界层序格架与油气圈闭之间的关系集中表现在分布于层序成因格架中的各种隐蔽的“微型”非构造圈闭.这些非构造圈闭主要包括:(1)受层序界面控制的古岩溶圈闭;(2)与LST有关的混屑浊积岩、盆底扇岩性圈闭;(3)与TST有关的海侵型丘礁滩组合圈闭、浊积扇岩性圈闭、河口湾-浅滩-潮控三角洲砂体岩性圈闭;(4)与HST有关的扇三角洲-冲积扇岩性圈闭、河控三角洲岩性圈闭、丘礁白云岩岩性圈闭、钙屑重力流沉积岩性圈闭;(5)碳酸盐孤台岩性尖灭圈闭.  相似文献   

12.
差异压实与大油气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入海三角洲,在差异压实作用下所形成的同生断层与滚动背斜,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圈闭条件。这一模式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入湖三角洲则是另一种模式,三角洲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同生断层与伴生背斜并不发育,而是形成差异压实构造,致使背斜与砂体重合而形成大油田。大庆油田就是这样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胜利油田惠民凹陷大芦家断块东营组构造与沉积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开发情况,指出了该区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认为构造格架控制了油气区域运移和聚集方向,临邑大断层下降盘形成的逆牵引滚动背斜构造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三级断层控制了油气聚集,地层和断层的组合关系控制了油气富集部位。  相似文献   

14.
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位于凹陷缓坡,多条近平行的二级断层将其切割形成断阶构造,伴生的三、四级断层将构造进一步复杂化。研究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砂、泥岩频繁间互,砂体、断层及其相互配置构成了胡状集油田复杂的油气输导体系,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胡状集油田胡5断块区输导体系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发现,胡状集油田为其东侧洼陷带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近东西向运移至斜坡带聚集形成;砂体厚度和断距控制断层两侧的岩性对置关系,进而影响断层的侧向封闭性。砂体与断层配置形成2种油气输导模式,并控制研究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对于走向与主断层平行的断层,当断距较小且砂岩厚度较大时,具有输导油气的作用;当断距较大时,可断开厚层砂体,有利于油气聚集。对于与主断层斜交的断层,其断距较小且砂体厚度较大的部位有利于油气输导,而断距较大且砂体厚度较小的部位则易于封堵油气。  相似文献   

15.
葡萄花油田构造特征与圈闭发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深入,小断块、小圈闭对油田勘探开发的影响愈来愈大.葡萄花油田构造发育,幅度为5~10m的小幅度构造、断距约5m的小断层在薄层砂体背景下都有可能对油气富集起重要作用.因此,以变换带、调节带及传递带等理论为基础分析断层的尾端变化成因将圈闭发育成因模式分为4种类型,同时结合精细构造解释成果,在葡萄花油层发现30个由2~3条断层相互交叉遮挡形成、闭合幅度约为30m的小圈闭,钻井试油均见到很好的油气显示,表明小断块、小圈闭在一定地质条件下也能形成较好的油气有利聚集区.  相似文献   

16.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油气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尼日尔三角洲的形成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期的白垩纪初期,尼日尔三角洲雏形初具,伴生的火山活动形成的热隆起为第三系有机质转化提供了热源;晚期的古新世-始新世,尼日尔三角洲基本定型,生长断层大量发育,并伴生大量的滚动背斜。滚动背斜基本分为4种:1)简单滚动背斜;2)由两条或多条生长断层与主控断层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滚动背斜构造;3)由一条或多条反向(北倾)断层与主控断层形成的滚动背斜构造;4)由于页岩向上隆起、造成滚动背斜顶部崩塌而形成的构造。以构造为主的油气藏多与生长断层形成的滚动背斜有关,且发育有非构造圈闭油气藏。继承性发育的巨厚三角洲沉积、良好的生烃条件、稳定发育的储层和盖层及作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断层等是尼日尔三角洲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7.
Great Unity油田位于Muglad盆地中央隆起带上,是苏丹1/2/4项目主力产油区块之一。Great Unity构造是一个大型断裂背斜构造,主要发育背斜、断鼻和断块3种圈闭类型,圈闭数量多,AradeibaA层顶部构造圈闭多达29个。烃源岩为AbuGabra地层,储层有多套,包括Bentiu、Aradeiba、Zarqa、Ghazal和Baraka等,形成具有多套油水系统的"叠盘式"油藏。其含油层位多,含油井段长,以层状油藏为主。成藏主控因素分析表明,大断层是油气垂向运移通道,两侧油气富集,断层侧向封堵是形成反向断块有效圈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前陆冲断带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气主要分布在前陆冲断带与逆冲断层相关的构造圈闭中。通过研究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建立了横向叠瓦式、垂向叠瓦式、台阶状叠瓦式、单冲背斜式、双冲背斜式、对冲背斜式、背冲背斜式、同心背斜式和反冲断鼻式等9种含油气构造样式。构造区带和构造样式的多样性,以及与烃源层、储集层和盖层空间组合关系的多样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油气成藏模式。无论哪种成藏模式,断层和盖层都是决定天然气成藏的关键要素。以断层发育为核心的断-源-储-盖的空间组合决定了圈闭的形成、油气的输导能力、圈闭的封闭性和充满度,从而最终决定了天然气的成藏。  相似文献   

19.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的反转构造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发育复杂的褶皱冲断构造,尤其是盐下层构造变形强烈,具有反转构造的变形特征。克拉苏构造带反转构造在剖面上具有先存正断层重新活动并在断层下盘形成捷径断层的特征,在南部远离反转断层处具有盖层滑脱性质,据此可将克拉苏构造带划分为反转断隆背斜带、楔状叠瓦构造带和逆冲前缘构造带3个次级构造带;平面上构造反转程度西弱东强,西段主要表现为在反转断层下盘形成分支断层,而东段具有在反转断层上盘形成反向断层和褶皱变形的趋势。构造变形分析表明,南天山水平挤压叠加垂直剪切的作用导致克拉苏构造带发育基底卷入的高角度逆断层,并使部分早期正断层重新活动而形成反转构造。对次级构造带构造圈闭有效性的分析表明,反转断隆背斜带形成规模大、产状平缓的构造圈闭,但是上覆盐岩层厚度较薄,天然气容易散失;楔状叠瓦构造带形成规模相对较小、幅度大的构造圈闭,上覆盐岩层厚度大,有利于天然气的保存。  相似文献   

20.
西南地区上古生界层序格架与油气圈闭关系研究表明,不同成因类型沉积盆地的层序成因格架和内部构型各异;不同层序的油气圈闭特征及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而言,该区上古生界层序格加与油气圈闭之间的关系集中表现在分布于层序成因格架中的各种隐蔽的“微型”非构造圈内。这些非构造圈闭主要包括:(1)受层序界面控制的古岩溶圈闭;(2)与LST有关的混屑浊积岩、盆底扇岩性圈闭;(3)与TST有关的海侵型丘礁滩组合圈闭、浊积扇岩性圈闭、河口湾-浅滩-潮控三角洲砂体岩性圈闭;(4)与HST有关的扇三角洲-冲积扇岩性圈闭、河控三角洲岩性圈闭、丘礁白云岩岩性圈闭、钙屑重力流沉积岩性圈闭;(5)碳酸盐孤台岩性尖灭圈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