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自制大麦醇溶蛋白为基材,以纳米Ti O_2粒子为改性材料制备可食性膜,并对其部分理化特性进行分析。FTIR结果表明,大麦醇溶蛋白粉在1 654、1 545及1 452 cm~(-1)处呈现典型的蛋白特征峰吸收。利用溶液浇铸法制备了大麦醇溶蛋白可食性膜以及大麦醇溶蛋白/纳米Ti O_2可食性膜。与大麦醇溶蛋白可食性膜相比,大麦醇溶蛋白/纳米Ti O_2可食性膜抗拉强度TS由313.91 k Pa提高至514.21 k Pa,断裂伸长率E由487%降低至221%,纳米Ti O_2粒子的加入使得膜的平均透湿率降低了19.5%,平均透CO_2率、平均透O_2率分别提高了12.8%和17.1%。  相似文献   

2.
以大麦醇溶蛋白(hordein)、海藻酸丙二醇酯(PGA)为原料,通过溶剂蒸发法制备大麦醇溶蛋白-海藻酸丙二醇酯复合纳米颗粒(Hordein/PGA),并对白藜芦醇进行包封。结果表明,随海藻酸丙二醇酯添加量的增加,Hordein/PGA的粒径由1 654.9 nm逐渐下降至475.9 nm。同时Hordein/PGA的电位均为负值,并随海藻酸丙二醇酯添加量的增大由-3.62 mV下降至-8.04 mV。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大麦醇溶蛋白与海藻酸丙二醇酯主要通过氢键、静电吸引及疏水相互作用结合。以Hordein/PGA1∶1对白藜芦醇进行包封,构建三元复合纳米颗粒(Hordein/PGA/Res),白藜芦醇的包封率可达87%。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白藜芦醇与大麦醇溶蛋白、海藻酸丙二醇酯有效结合。Hordein/PGA/Res经85 ℃处理30 min后白藜芦醇保留率为88%,显著高于游离白藜芦醇保留率(73%);经6 h紫外光辐射处理后白藜芦醇保留率可提高约16%。  相似文献   

3.
小麦醇溶蛋白是谷朊粉的主要成分之一,用小麦醇溶蛋白包埋白藜芦醇以达到稳定白藜芦醇的目的。用反溶剂法制得其自组装纳米粒子,对乙醇浓度、蛋白浓度、分散液pH、分散液盐浓度等因素对纳米粒子的粒径以及Zeta电位的影响做出了探究。发现在乙醇浓度为65%,蛋白质浓度4%,分散液pH为4.5,分散液盐浓度为0.00 mol/L时,得到理想的纳米粒子,其粒径约为(185.1±8.5)nm,Zeta电位为(19.36±1.03)m V。而后在最佳条件下用小麦醇溶蛋白纳米粒子负载白藜芦醇,发现该复合物在芯壁比为1∶40时包埋率最高,此时粒径(166.7±3.7)nm,Zeta电位(15.68±0.74)m V,包埋率为55.0%,载药率为1.5%。小麦醇溶蛋白纳米粒子可以用来稳定白藜芦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实验室自制的大麦醇溶蛋白为基材,以纳米TiO2粒子为改性材料制备了可食性膜,并对其部分理化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FTIR结果表明自制的蛋白粉在1654cm-1、1545cm-1及1452cm-1处呈现典型的蛋白特征峰吸收;凯氏定氮结果表明其中蛋白含量高达92.63%;SDS-PAGE结果显示所制备的大麦醇溶蛋白主要包括大麦醇溶蛋白B组分(hordein B)及C组分(hordein C)。利用溶液浇铸法制备了大麦醇溶蛋白可食性膜以及大麦醇溶蛋白/纳米TiO2可食性膜,并对两种膜的水蒸气透过率(透湿率)、透CO2率、透O2率、抗拉伸强度、断裂延伸率进行了对比研究。与大麦醇溶蛋白可食性膜相比,纳米TiO2粒子的加入使得膜的平均透湿率降低了19.5%,平均透CO2率、平均透O2率分别提高了12.8%和17.1%,抗拉强度TS由313.91kPa提高至514.21kPa,断裂伸长率E由487%降低至221%。  相似文献   

5.
褐藻多酚(phlorotannins,PT)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但其稳定性差.采用反溶剂法构建负载PT的麦醇溶蛋白纳米粒子(phlorotannins-loaded gliadin nanoparticles,GPNPs),探究麦醇溶蛋白与PT不同质量比对GPNPs纳米递送体系结构及特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当麦醇溶蛋...  相似文献   

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23):103-108
以玉米醇溶蛋白和卵磷脂为原料,通过反溶剂法制备包含槲皮素的纳米颗粒,并对其理化及氧化特性进行研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玉米醇溶蛋白、卵磷脂和槲皮素间主要以氢键、静电和疏水吸引相互作用,并随着卵磷脂比例增加,包合物中开始出现其特征吸收峰。差示扫描结果表明,与单一玉米醇溶蛋白相比,玉米醇溶蛋白-卵磷脂复合纳米粒子显著提高了槲皮素对热处理的稳定性。包埋槲皮素的玉米醇溶蛋白-卵磷脂纳米颗粒近球形,随着卵磷脂质量比的增加,粒径和多分散系数(polydispersity coefficient,PDI)减小,电势点位负值低,更稳定,且质量比为1∶2和2∶3时放置30 d无明显变化。当质量比为1∶2时,包封率最大,为73. 2%,装载率2. 9%,且热稳定较强,总抗氧化性能优,达34. 62%。由此表明,质量比为1∶2的玉米醇溶蛋白-卵磷脂复合纳米颗粒可作为槲皮素的有效载体用于其活性的保护与长效利用。  相似文献   

7.
以大豆粉末磷脂为原料,采用离子液体超声波辅助萃取的方法对磷脂酰肌醇进行了分离提取研究。考察了不同萃取次数、料液比、乙醇-离子液体(氢氧化1-丁基-3-甲基咪唑,[Bmim]OH)溶剂比、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萃取功率对磷脂酰肌醇纯度和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萃取次数3次,料液比1∶12(w/v),溶剂乙醇-[Bmim]OH体积比100∶7(v/v),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15 min,萃取功率360 W条件下磷脂酰肌醇的纯度为79.53%±3.26%,提取率为68.26%±1.15%。  相似文献   

8.
针对辣椒素的口服局限性,采用巯基化改性制备巯基壳聚糖,与玉米醇溶蛋白复合包埋辣椒素,得到纳米颗粒递送体系。根据粒径、载药量等指标确定制备工艺,通过荧光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透射电镜等验证其包埋效果,并评价其稳定性和消化释放特性。结果显示,在巯基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辣椒素比例为10∶10∶1,纳米颗粒粒径为(76.05±1.06)nm,载药量为(36.85±1.22)μg/mg,通过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形成,形状为规则球形。此外,纳米颗粒具有较好的pH值稳定性和离子强度稳定性,在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能够有效延缓辣椒素的释放,消化4 h后释放率仅为(40.08±4.28)%,可进一步用于辣椒素的口服递送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通过多醇法制备粒径可控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通过硅烷偶联剂对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进行胺基化修饰,胺基化修饰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与羧基表面的Au纳米粒子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制备得到Fe_3O_4/Au复合纳米材料。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能谱仪等表征揭示成功制备具有core-/Satelite结构Fe_3O_4/Au复合纳米材料。  相似文献   

10.
采用胰蛋白酶对玉米醇溶蛋白进行水解,采用反溶剂法用制得的水相肽与丁香酚制备纳米复合粒子。考察油水比例、粒子质量浓度、离子强度、p H对纳米复合粒子制备乳液的性质影响。最终发现在油水体积比1∶5、粒子浓度0.06 7%、离子强度在0.3 mol/L、p H为7.5时,乳液的乳化活性为4.77×10~(-2) m~2/g、乳化稳定系数为1.368×10~(-2),离心分层系数为0.780。  相似文献   

11.
以羊栖菜为原料,经热CaCl_2溶液提取得到岩藻聚糖硫酸酯(SFP)。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化学法测定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单糖组成、分子质量、理化性质,对其结构进行初步表征。以岩藻聚糖硫酸酯和壳聚糖为原料,采用聚电解质自组装方法制备不同体积比的岩藻聚糖硫酸酯/壳聚糖(Fuc/Cs)纳米粒子(岩藻聚糖硫酸酯和壳聚糖的质量浓度均为1 mg/mL),测定纳米粒子的理化性质并研究其在人工胃、肠液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羊栖菜岩藻聚糖硫酸酯主要由甘露糖、氨基葡萄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和岩藻糖组成,物质的量比分别为3.96%,0.37%,0.42%,27.20%,68.05%;分子质量在101.5~701.0 ku范围内;总糖含量56.42%;蛋白质含量1.56%;硫酸基含量21.07%;化学法未检测到糖醛酸。不同Fuc/Cs比例(0.6∶1~1.4∶1)的纳米粒子粒径在330~450 nm之间。当Fuc/Cs比例为1.4∶1时,粒径最小;当Fuc/Cs比例为0.6∶1时,粒径最大。Zeta电位的范围为27~31 mV,多分散系数(PDI)的范围0.2~0.29,表明纳米溶液体系稳定。岩藻聚糖硫酸酯复合率在85%~93%范围内,且随着Fuc/Cs比例的增大而降低。不同比例的纳米粒子在人工胃液中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随着消化时间的延长,粒径、Zeta电位、PDI、Fuc复合率变化不大。在人工肠液中,纳米粒子的粒径显著增大,Zeta电位均为负值且绝对值减小,PDI变大,表明纳米粒子发生膨胀、解聚。当Fuc/Cs比例为0.6∶1,0.8∶1,1.4∶1时,Fuc复合率显著降低,尤其是比例为1.4∶1时,复合率降至36%。结论:当羊栖菜岩藻聚糖硫酸酯/壳聚糖纳米粒子Fuc/Cs比例为0.6∶1,0.8∶1,1.4∶1时,在人工胃液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在人工肠液中表现出良好的解聚性,可作为潜在的口服药物运载体系。  相似文献   

12.
管骁  赵欣  殷婷 《中国粮油学报》2016,31(4):47-50,56
以大麦粉为原料制备大麦醇溶蛋白,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粗蛋白质量分数高达92.63%,且主要以醇溶蛋白B组分(相对分子质量36~43 k)与C组分(相对分子质量45~60 k)为主。大麦醇溶蛋白的红外光谱图呈现典型的蛋白谱图特征,1 650、1 535及1 448 cm~(-1)处的吸收峰,分别反映了蛋白质酰胺Ι、酰胺Ⅱ、酰胺Ⅲ的特征结构。蛋白中游离巯基的含量为4.27μmol/g,总巯基含量为24.1μmol/g,二硫键含量为9.9μmol/g,表面疏水性为283.93,蛋白中主要氨基酸组成包括谷氨酸与脯氨酸,氨基酸模式不理想。原子力显微镜结果显示大麦醇溶蛋白分子呈椭球状,尺寸大小约5.1 nm。  相似文献   

13.
以脱壳大麦为原料,采用Obsorne法提取大麦醇溶蛋白,探讨了乙醇体积分数、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大麦醇溶蛋白提取率和纯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乙醇的体积分数70%、液料比(m L/g)6:1、温度25℃、提取时间2.0 h条件下,大麦醇溶蛋白纯度为82.1%,提取率为2.95%。大麦醇溶蛋白的理化性质检测结果表明,大麦醇溶蛋白具有良好的持油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但是疏水性较弱。  相似文献   

14.
不同乳化剂制备β-胡萝卜素纳米乳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吐温20(TW)、十聚甘油单月桂酸酯(DML)、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OSS)、乳清分离蛋白(WPI)四种乳化剂(1%,w/w),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β-胡萝卜素纳米乳液(0.03%,w/w).利用激光粒度仪分析纳米乳液的粒径大小与分布,Turbiscan浓缩体系稳定性分析仪监测纳米乳液稳定性变化趋势,HPLC法检测纳米乳液中β-胡萝卜素的含量.研究结果显示,纳米乳液粒径主要分布在115.0~303.0nm,多分散系数0.09~0.30,含有TW、DML的纳米乳液粒径显著小于含有OSS、WPI的纳米乳液(P<0.05);储藏实验中,55℃下纳米乳液粒径增大显著,4℃下粒径变化不显著(P>0.05);含有OSS的纳米乳液中β-胡萝卜素降解最快,55℃储藏12d、4℃储藏28d后残留率分别仅为22.88%和26.23%,而含有WPI的纳米乳液中β-胡萝卜素降解最慢,在相同条件下储藏,残留率分别为72.23%和62.08%.  相似文献   

15.
以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阿拉伯胶(arabic gum,AG)为原料,通过反溶剂法制备纳米颗粒,形成核壳结构的zein-AG运载体系。通过研究zein储备液质量浓度、体系中乙醇与水体积比(醇水比)、pH值、盐离子浓度对纳米颗粒稳定性影响,制备高效负载生育酚的zein-AG纳米颗粒。实验结果表明,zein储备液质量浓度为50g/L,醇水比为1∶50,zein与AG的质量比为1∶1.5时,形成粒径为122.6 nm,多分散指数(PDI)为0.17,电位为-32.8 m V的稳定纳米颗粒;在pH=3~9内zein-AG纳米颗粒粒径在120~140 nm;pH=3时zein-AG纳米颗粒电位较低为-17.8 m V,但pH=4~9时电位在-25~-40 m V,PDI在0.3以下,非常稳定;盐离子浓度不超过20mmol/L时,纳米颗粒粒径均为纳米级,超过20 mmol/L时纳米颗粒发生严重絮凝,证明zein和AG为静电相互作用力结合,有一定的电荷屏蔽作用。当纳米颗粒与生育酚质量比为1∶5时,包封率达到86.9%以上,且粒径、PDI、电位均在稳定范围内。复合AG的zein纳米颗粒的稳定性、耐盐耐酸碱性、对生育酚负载率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分光光谱、拉曼光谱分析热诱导条件(25,60,80,100℃,30 min)对麦醇溶蛋白-芦丁相互作用及其复合物乳化能力的影响。通过测定粒径、电位、热稳定性、乳化活性与乳化稳定性指标,分析热诱导条件下复合物功能性质的变化。结果:适当热处理(80℃)对复合物溶液的粒径【增至(330.34±2.70) nm】与电位【增至(19.30±0.67)m V】有显著的影响,可促进蛋白质结构展开,提高复合物的乳化特性。80℃处理的复合物乳化活性和稳定性最高,分别为(105.71±0.86) m2/g与(85.94±2.92) min。本结果为麦醇溶蛋白的功能改性、结构修饰研究提供了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7.
硬脂酰胺基Gemini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硬脂酰胺丙基二甲基胺和双(2-氯乙基)醚为原料,合成了一种硬脂酰胺基Gemini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其优化的合成工艺为:n(硬脂酰胺丙基二甲基胺):n[双(2-氯乙基)醚] =2:1,w(异丙醇)=30%(对反应体系质量),90℃合成48 h.合成的硬脂酰胺基Gemini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性较好(Krafft点为35.2℃),经其整理的棉织物有很好的柔软性和亲水性.  相似文献   

18.
将聚酰胺66(PA66)与聚乙二醇(PEG)分别按10∶90、20∶80、30∶70、40∶60的比例混合,并以甲酸为溶剂配制成纺丝液,采用静电纺丝法在铝箔上聚集12 h后制得厚度均匀的纳米纤维膜,对膜表面的微观结构及纤维直径进行分析,并测试了膜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及其分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当PA66含量较小时,纳米纤维表面附着的颗粒状物质较少,纳米纤维直径较粗,表面较光滑;纳米纤维复合膜在1 515.5 cm~(-1)和1 642 cm~(-1)处出现双吸收峰,在3 078~3 082 cm~(-1)存在弱吸收峰;纳米纤维复合膜拉伸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小于纯PA66纳米纤维膜,纳米纤维复合膜的热分解过程由PEG和PA66的熔融过程放热组合而成,当PA66与PEG的混合比例为10∶90时,残留物在210℃~310℃时分解速度很快。  相似文献   

19.
《粮食与油脂》2015,(12):25-28
花生中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将花生制作成花生奶有助于人体吸收脂肪和蛋白等营养物质。由于现有花生乳容易分层、稳定性较差等因素,采用Box–Behnken法优化浓香花生奶的加工工艺,最佳工艺配方为奶粉添加量12.86%、白糖添加量22.47%、料液比1∶14.96(w/w)、稳定剂添加量0.58%、黄原胶和瓜尔豆胶比例3.94∶1(w/w),此时,感官评价为32.86±0.72分。  相似文献   

20.
以生物解离后产生的大豆乳状液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光粒度仪、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光谱仪、流变仪等手段分析乳状液的组成及相关性质。结果表明:乳状液中的主要成分为甘油三酯(66%)、水(29%)、碳水化合物(1. 1%)、蛋白质(4. 7%)和磷脂(0. 8%);乳状液中界面蛋白含量为(10. 79±0. 84) mg/m2,可以完全覆盖油滴表面,维持乳液稳定;乳状液的Zeta电位值为(-21. 57±1. 88) m V,平均粒径为(11. 13±0. 58)μm;乳状液中蛋白的二级结构含量为α-螺旋结构(17. 6±0. 10)%、β-折叠结构(41. 1±0. 18)%、β-转角结构(18. 2±0. 07)%、无规卷曲结构(23. 1±0. 12)%;乳状液中磷脂主要是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肌醇(PI)和磷脂酸(PA),其中PC含量最高;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乳状液的黏度逐渐降低,最终达到平衡,而随着温度的升高,乳状液黏度呈现先降低后稍有增加的趋势;与大豆分离蛋白相比,大豆乳状液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