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经文     
王英 《世界建筑》1999,(6):56-57
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1948年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他曾在英国AA建筑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剑桥Wolfson学院进修研究生课程,1975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专业为生态建筑设计。1976年杨经文回到马来西亚,与马来西亚皇家王子汉沙(T.R.Hamzah)合伙成立汉沙一杨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2.
杨经文在建筑设计中,成功地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结合,从分析生态、环境、气候出发,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节能建筑。本文论述了其生态建筑特点和建筑技术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正杨经文1948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1966年获英国伦敦A A学院建筑系A A.学士学位,1975年获得剑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建筑系博士学位,现任汉沙杨有限公司总裁。他对热带城市建筑可持续性的研究和成果,真实反映了当代建筑师对城市类型建筑生态问题的理性思考。建立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主张真正的生态持续性方案必须建立于生态环境学,发展出一套完全基于生态学制定的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地介绍高层建筑的生物气候学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从分析环境、气候因素出发,对高层建筑平面布局、立面处理及其他诸多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方案。进而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低能耗建筑。  相似文献   

5.
杨经文及其生物气候学在高层建筑中的运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林京 《世界建筑》1996,(4):23-25
杨经文从生物气候学的角度研究建筑设计的方法论。具体目标主要是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满足人的舒适和精神要求以及降低建筑能耗。其处理手法有,在高层建筑的表面进行和设置凹人空间,在屋顶上设置固定的遮阳格片,创造室内通风条件和把交通核设置和则以房间日晒等。  相似文献   

6.
杨经文的生态气候感应理论及其新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镝鸣 《新建筑》2000,(6):62-64
介绍杨经文的“生态气候感应”建筑理论的设计策略及其新作-被称为“高尔夫之伞”的马来西亚古斯利高尔夫俱乐部。  相似文献   

7.
高层建筑的生物气候学--杨经文设计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丹 《新建筑》1999,(4):72-75
系统地介绍了高层建筑的生物气候学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从分析环境,在素出发,对高层建筑平面布局,立面及其他诸多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方案,进而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低能耗建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杨经文的生态建筑理论 ,并与其他一些生态设计思想进行了比较。指出中国建筑师应开拓思路 ,汲取各种有益的经验。重视设计中的科技含量 ;更要积极实践 ,将理性思考认真的付诸实施 ,履行好自己的环境职责  相似文献   

9.
寻找生态设计的逻辑——杨经文的设计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向阳 《建筑师》2008,(1):62-70,77
本文首先对杨经文的人生履历进行了简述.然后对他在生态设计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概述和评价.接着通过对其不同阶段的几个设计作品来研讨杨经文从生物气候学设计到生态设计的实践转变过程.指出其标签化和精英化的设计道路。最后.阐述了杨经文具有先锋性质的生态设计实践对当代建筑设计的价值和启迪。  相似文献   

10.
11.
杨经文"城市类型"生态可持续建筑的设计思想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琳 《中外建筑》2003,(6):38-41
在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实践中,寻求与“城市环境”其生的生态建筑类型逐渐成为国内外建筑师关注的焦点。文章提出“城市类型”生态可持续建筑的设计概念,并通过介绍杨经文近年来对于此类建筑设计问题的独特思考,探求实现城市建筑的生态可持续性的可操作原理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涂君辉 《华中建筑》2006,24(3):91-94
建筑能耗逐年上升.建筑节能在建筑设计的开始即加以考虑是生态建筑设计的关键。该文主要针对杨经文先生生态摩天楼的建筑实践作一些分析,阐述其在高层建筑中的生态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3.
该文首先介绍杨经文“生物气候学设计”理论,然后分析杨经文作品中出现的特点突出的元素或设计手法.提出高层建筑生物气候学设计所形成的逻辑——包括影响高层建筑生物气候学设计的5项要素和高层建筑生物气候学设计所形成的5个原则。  相似文献   

14.
徐小东  虞刚 《新建筑》2004,(6):58-61
通过对“互通性与分类矩阵”理论的详细剖析,系统评述了杨经文的生物气候设计、生态设计思想,并介绍了其在实践中的“研究、设计和发展”的设计方法以及在摩天楼设计框架中的“垂直城市”的独特概念。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为"积极培育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筑师队伍",表彰、奖励建筑界做出重大成绩和卓越贡献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和建筑教育家,2016梁思成建筑奖颁奖典礼于2017年5月17日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国际建筑师协会主席伊萨·默罕默德先生出席典礼并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16.
正Jan Gehl=JG,孙璐=SLSL:For many years you have been focusing on making cities for people.When did you start to studyinhabitantsinstead ofarchitectureas an architect,and what was the reason?许多年来,您一直致力于研究和设计人性化的城市。作为一名建筑师,是什么启发了您关注居住者,而非建筑本身?这一研究是何时开始的?  相似文献   

17.
访谈     
《世界建筑》2014,(11):95-99
崔恺/CUI Kai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建筑师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主任WA:您认为中外学生作业是否有水平上的差异?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和加强?崔恺:我注意到这次国内院校和国外院校的作品实际上分不太清楚了,这跟我以前参加过的学生竞赛评审的印象不太一样,在概念上和表达方式上都有些接近.宴际上这些年在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中,中国学生一般是有优势的,获奖比较多.以往中国学生喜欢找个有意思的概念,然后用比较复杂的技巧去表达,但技巧用多了反而淡化了概念.而外国学生的设计会是比较单纯,表达也有节制,反而概念比较强.所以,在参赛作品比较多的时候,概念清晰、引入注目的、有力量的表达会更容易得到评委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访谈     
《风景园林》2012,(2):11-12
2012年是中日友好建交40周年。恰逢我国国务院参事、原北京市园林局副局长刘秀晨先生和日本兵库县立大学最观设计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平田富士男教授同期造访深圳,籍此良机.我刊特别邀请日本兵库县立大学大学院沈悦教授主持了此次访谈,就中日两国城市园林政策的演化推进和未来热点进行了精彩讨论。现摘取其中精华内容与读者共维飨。  相似文献   

19.
访谈     
  相似文献   

20.
访谈     
艺术区:城市的"线粒体" 苑迪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无论从国际城市的发展经验还是从中国城市的发展需求看,艺术区对城市都是至关重要和极有意义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