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6 毫秒
1.
正项目为青海省玉树自治州结古镇4.14地震灾后的援建项目,建筑规模为3000平方米。在面对这个被预设为纪录灾难事件、体现藏地生死观的命题式设计任务时,建筑师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在于如何深刻理解藏地信仰所带来的文化差异——对于身处藏地的玉树人来说,信仰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已经深刻地融入到"仪式化"的生活方式中;当这种"仪式化"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必然深刻影响到他们的生命哲学,以及对于空间的理解。设计团队试图以平视的视角来审视这种差异,并重新思考地震遗址纪念馆所应表达的文化意义:地震遗址纪念馆所不仅是灾难事件的记忆载体,同时更应该成为当地藏民日常化的生活场所。  相似文献   

2.
<正>对身处藏地的玉树人来说,信仰不仅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深刻地融入到仪式化的生活方式中。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不仅是灾难事件的记忆载体,我们更希望它能成为当地居民日常化的生活场所。1项目背景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现更名为玉树市)发生7.1级强烈地震,共造成2220人遇难,12000人受伤,玉树州、玉树县政府所在地结古镇成为极重灾区。根据结古镇重建规划,决定在原格萨尔王宾馆建立抗震救灾纪念馆以纪  相似文献   

3.
正对身处藏地的玉树人来说,信仰不仅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深刻地融入到仪式化的生活方式中。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不仅是灾难事件的记忆载体,我们更希望它能成为当地居民日常化的生活场所。设计思考玉树市位于青海省西南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头,平均海拔4200m以上,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冬歇期,施工建设条件十分苛刻。玉树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主体民族比  相似文献   

4.
<正>2010年秋,时任中国建筑学会宋春华理事长与秘书长周畅率中国建筑师团队应青海省与玉树州之邀,赴玉树考察灾后重建计划,在玉树重建的核心区域确定了六项重点公共项目,分别是:由何镜堂建筑师团队负责设计的玉树州博物馆,由崔愷建筑师团队负责设计的玉树康巴文化中心,由庄惟敏建筑师团队负责设计的玉树州行政中心,由孟建民建筑师团队负责设计的地震遗址博物馆,由周恺建筑师团队负责设  相似文献   

5.
朱文一 《城市设计》2018,(6):96-103
简况地点:遵义,中国时间:2015年4月-7月项目:娄山关遗址纪念馆设计方案团队:主创建筑师:朱文一成员:傅隽声设计地段位于娄山关遗址的崇山峻岭之中。作为红色旅游胜地,娄山关遗址纪念馆现状为面积十分有限的小块平地。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游览需求,要求在狭小的地段上设计符合纪念馆基本要求的娄山关遗址纪念馆。朱文一工作室提交的"雄关漫道"设计方案,探索了结合大自然的设计路径。方案有以下3个特点。  相似文献   

6.
<正>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原名北川地震纪念馆)是为纪念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而设立,是这次灾难后修建的众多地震纪念馆中唯一的国家级纪念馆,基地位于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涵盖原北川中学遗址,包括纪念、展示、科普、教育、科研五大功能。项目设计重点着眼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平衡项目的纪念性特征与自然的关系,二是如何对待基地内的北川中学遗址。建造地震纪念馆的首要目的是缅怀在灾难中逝去的无数生命,因此,建筑造型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一种与事件相关联的形象展示纪念性。最初  相似文献   

7.
纪念--英雄主义让建筑师满怀激情
  玉树灾后重建于当年九月全面启动,我们的任务是为玉树设计一个地震遗址纪念馆。当时汶川地震已过两年多,有大量灾后重建工程案例可供参考。灾难带来悲怆,伤痛需要抚慰。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对“纪念性”的物化升华往往诉诸于体现鲜明主题、进行宏大叙事的纪念碑式的建筑物。这种由来已久的英雄主义情怀推动我们迅速投入到方案的前期创作当中。不到一个月我们做出了几十个方案,在大桌面上堆成了小山,相当壮观!经过几轮筛选,我们带上了四个“形式纯净,体现精神”的方案去北京汇报。  相似文献   

8.
正本项目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修建的唯一的国家级纪念馆,属于整个北川地震遗址公园的组成部分。纪念馆选址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涵盖北川中学遗址。纪念馆与整个纪念园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以"裂缝"为空间主导要素串联起整体园区与建筑的重要节点,形成连续、完整的参观、凭吊路线。设计中,作为园区重要部分的北川中学遗址通过大地艺术的语言得以保留,使后人能永远记住这场灾难以及逝去的生命。象征性与美学语言、简单抽象与通俗可读、内敛与纪念性三组关系成为建  相似文献   

9.
2010年5月23日,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院及寺院单体设计,清墟工作及地震遗址选址等工作。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成员单位及玉树州、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北川四年     
卢磊 《城市住宅》2012,(5):38-39
北川新县城,逐渐地变化着。新城的出现,根源处承载着灾难的"5·12"。2008年的那一天,北川的老县城在地震中变为废墟,原有人口2.2万人,遇难者竟达1.5万人。今天,北川老县城作为"5·12"地震遗址已经成为纪念馆,遇难者中1万人左右埋骨遗址。  相似文献   

11.
<正>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由地震纪念馆(室内场馆)和老县城地震遗址(室外场馆)两部分组成。地震纪念馆分主馆和副馆,主馆陈展主题为"山川永纪",真实记录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历程。副馆为地震科普体验馆,以"感受地震、传播知识、关爱生命"为主题,集地震知识普及与互动体验于一体。老县城地震遗址总面积1.2平方千米,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宏大、破坏类型最典型、次生灾害最全面、原貌保留最完整的地震遗址,遗址内有各种类型的倒塌建筑、变形的道路、灾难发生后的救援现场和重要事件发生地。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  相似文献   

12.
《广西城镇建设》2012,(2):104-109
建筑师刘克成,生于1963年,1984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现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际建筑师协会亚澳区建筑遗产工作组主任。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建筑设计。先后主持设计过西安汉阳陵帝陵外藏坑遗址博物馆设计、四川剑南春古酒窖遗址博物馆设计、贾平凹文学艺术馆设计等工程。  相似文献   

13.
吴岳 《小城镇建设》2014,(11):95-99
<正>1项目背景2010年9月,中国建筑学会在4·14玉树地震重建的繁多工作中,组织邀请了中国最优秀的建筑师团队针对玉树州的十个工程进行重点设计,周恺总建筑师接到的任务是设计位于结古镇中心的格萨尔广场。广场是玉树居民为纪念格萨尔王而建的纪念广场,当地传说萨尔王是莲花生大士的化身,其一生戎马,除恶扬善,宏扬佛法,传播文化,是藏族人民引以为豪的旷世英雄。广场除  相似文献   

14.
<正>玉树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200m以上,境内著名的尕朵觉悟神山为藏区四大名山之宗。玉树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三江之源"美称。玉树人口97%为藏族,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玉树州行政中心项目是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十大重点工程之一,也是玉树地震灾后重建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玉树州行政中心的设计有2个特质:一是藏文化传统中的宗山意象,要彰显一种权力的象征;二是通过藏式院落表达当代行政建筑在  相似文献   

15.
<正>青海玉树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玉树地震灾后重建活动是迄今人类在高海拔的生命禁区开展的最大规模灾后重建。该项目是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的十大熏点项目之一。在前期对藏区院子的调研中。建筑师发现藏式建筑院落空间组合多样、变化无穷,往往有较为明显的高差变化,追求纵向延伸、依托于整体山势益显气势磅礴。形成院中有院、步行景异、高低变幻、错落有致的空间序列。在藏式建筑内部。廊院依次递接、疏密有致。尺度宜人。个体和环境形成一种默契的对话,巧妙地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藏民在这样的院子中一边唱着歌一边千着活,建筑  相似文献   

16.
设计新闻     
泰国海啸纪念馆为悼念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数千名死难的同胞,泰国政府和泰国建筑师学会共同发起了“海啸纪念馆国际设计竞赛”,邀请了来自当地和海外众多的建筑师和艺术家。泰国副总理Suwat Liptapanlop说,“纪念馆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在海啸自然灾害中死难的人和造成的恐惧,还是活着的人之间友谊和人道主义的象征。”此次设计竞赛的要求必须以具体形式来呼唤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7.
入围理由:从"再生砖计划"到"胡慧姗纪念馆",四川"本地"建筑师刘家琨以强烈的使命感,持久、不遗余力地介入震后重建。这个至今不能开放的超小纪念馆,以其朴素的设计语言,呈现出撼人的精神力量,也体现出建筑师对人性的尊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1 项目概况 建于文成公主庙东侧的文成公主纪念馆,是玉树灾后重建十大重点工程之一,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钱方总建筑师担纲设计.与其余重点工程不同,文成公主纪念馆不在房屋密集的结古镇上,而是独处勒巴沟沟口的南向坡地,旷野之中,崖壁之侧;入口侧紧邻原有的玛尼石堆以及白塔,周边有零星的夯土民居.其用地地形及周边建成环境均较为特殊.  相似文献   

19.
<正>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紧紧围绕"科学保护地震遗址,充分发挥场馆功能,努力提升运行管理水平"的工作目标,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以强化内部管理为抓手,以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为基础,全力抓好遗址保护、场馆开放接待、运行管理等工作,确保地震遗址安全,充分发挥地震遗址、场馆社会教育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花园中的图书馆何东图书馆加建项目(2002年-2006年)是基于一座保留完好的19世纪澳门大宅的成功设计,澳门文化局与当地的蔡田田建筑事务所合作领导完成了这一项目,设计既满足了空间和现代的需求,也圆满地回答了建筑师如何能在著名建筑遗址上营造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