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国内对环保和节能要求的提高,油气回收在码头装船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码头油气回收方式的基础上,总结适用于国内的油气回收方案。  相似文献   

2.
钟卡  张晓莉  杨帆  李东升 《河北化工》2010,33(10):73-75
介绍了加油站在油品运输、装卸、销售过程中所产生的油品挥发损耗,导致环境污染和油品质量下降,分析了在加油站采取油气回收技术的必要性和加油站油气产生的原因,论述了国内外常用的油气回收系统,以及目前常用的油气回收技术等。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比了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膜分离法等四种油气回收技术的适用范围、技术难点以及应用现状,对我国油气回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我国油气回收的推行提出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加油站在油品运输、装卸、销售过程中所产生的油品挥发损耗,导致环境污染和油品质量下降,分析了在加油站采取油气回收技术的必要性和加油站油气产生的原因,论述了国内外常用的油气回收系统,以及目前常用的油气回收回收技术方法等。  相似文献   

5.
张华 《山西化工》2012,(4):40-41
油气回收是节能环保型的高新技术,介绍了冷凝法与吸附法相结合的工艺流程、工艺特点以及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油气回收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德旭  赵燕 《现代化工》2006,26(Z2):63-66
介绍了冷凝法、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和燃烧法5种油气回收技术的工艺原理、发展现状及优缺点,对各种工艺进行了比较,指出了油气回收技术开发及应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贺宏伟 《广东化工》2010,37(2):98-99
文章介绍了加油站油气回收的必要性,介绍了几种油气回收处理技术,分析了其优点和缺点,并作了深入地探讨。将传统工艺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在油气回收应用中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油气回收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介绍了国外和国内油气回收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讨论了传统的热氧化法、冷凝法、吸收法、吸附法和膜法油气回收工艺的缺点,指出今后油气回收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多种回收工艺的组合工艺,并分别列举了欧洲和美国以及国内的一些成熟的组合工艺,同时指出以后油气回收行业的发展也是"硬件"和"软件"的同时发展.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活性炭吸附法油气回收技术的工作原理、工艺流程、主要设备构成及主要关键技术特点,以300型活性炭油气回收装置为例,指出活性炭吸附油气回收技术是目前油气回收技术推广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活性炭吸附法油气回收技术的工作原理、工艺流程、主要设备构成及主要关键技术特点,以300型活性炭油气回收装置为例,指出活性炭吸附油气回收技术是目前油气回收技术推广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活性炭-疏水硅胶复合吸附剂吸附油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发出一种上层为活性炭、底层为疏水硅胶的复合吸附剂,并与活性炭、硅胶单独吸附汽油蒸气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吸附剂及油气质量浓度对吸附容量及吸附热有大的影响。研究活性炭与硅胶不同体积比对吸附质量比和温度的影响,得出最佳体积比为1∶1。这样高质量浓度油气先被底层的硅胶吸附,低质量浓度的油气再被上层的活性炭吸附,从而综合利用了硅胶的不燃烧及活性炭吸附质量比高的特点,从工艺技术上降低了活性炭吸附放热的安全问题,进而还可适当提高活性炭有效吸附容量。  相似文献   

12.
吸附法回收油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活性炭和活性炭纤维为吸附剂吸附回收油气,比较了两者油气吸附性能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吸附条件下,活性炭纤维对油气的穿透吸附量为114.0mg/g,明显大于活性炭对油气的穿透吸附量(71.8 mg/g),而且活性炭纤维床层的最高温升仅为4.7℃,低于活性炭床层温升(12.0℃);活性炭纤维对油气的吸附速率快、穿透时间短,但是能处理的油气的浓度小;活性炭重复利用18次后失活,活性炭纤维利用20次后失活.  相似文献   

13.
采用活化剂(KOH、H3PO4、KH2PO4)浸渍活性炭2~12 h,以提高活性炭的吸附容量,探讨了活化剂的种类、浓度和浸渍时间对活性炭吸附油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活性炭的含氧基团有了一定程度增加,对吸附油气更加有利。并在一套油气分离回收中试装置上测定了不同油气浓度和气流流量下改性活性炭对油气的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汽油吸附脱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加氢脱硫技术相比,吸附脱硫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归纳和介绍了世界范围车用汽油硫含量标准,综述物理吸附、选择性吸附和反应吸附的脱硫机理、吸附剂和工艺研究进展,分析各吸附脱硫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清洁汽油生产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变压吸附技术净化分离有机蒸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变压吸附分离回收低沸点和中高沸点有机蒸气、变压吸附用吸附剂以及变压吸附分离回收有机蒸气工艺及其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等方面,评述了变压吸附技术在净化分离有机蒸气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为:新型变压吸附用吸附剂;多种分离过程的集成技术;过程优化设计;智能型控制系统;多成分有机气体的变压吸附分离;利用计算机进行变压吸附过程模拟的基础研究;吸附和脱附的传质、传热基础理论等。  相似文献   

16.
油品蒸发损耗及油气回收技术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石油及其产品在加工和储运过程中产生的蒸发损耗是困扰石油加工储运和环保行业的重要课题,推广和采用油气回收技术十分迫切和重要。本文介绍了常见的4种油气回收技术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和薄膜选择渗透法,分析了各种油气回收方法的发展方向,特别介绍了活性碳纤维作为新型油气回收吸附材料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油库、加油站、油品运输车辆加装油气回收装置,是近年来我国提高油品储运环节本质安全度、减少油气挥发、改善大气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系统探讨了油气回收项目推广对健康、安全、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并重点对企业在实施油气回收工程改造过程中遇到的6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系统规划、统筹布局,使油气回收工程更有成效、经济效益更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油气回收技术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黄维秋  钟秦 《化学工程》2005,33(5):53-56,65
常用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及膜法来回收轻质油品蒸发排放出来的油气。介绍了各自的回收机理和关键工艺设计数据,分析了各自工程应用时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回收效果影响因素及研究重点。在综合比较各自工业应用时的优缺点、适用范围的基础上,获得了各自的量化分值,认为常压常温吸收法回收技术宜作为目前首选技术。建立了投资效益评价公式,对企业建设回收装置进行效益分析及评价,认为应用油气回收装置将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正确预测储油罐收油作业时罐内油气扩散排放规律对研究油品蒸发损耗及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因而两个关键参数(油罐排放气液比λ及损耗率η)被重点考虑。基于VOF模型、扩散传质模型和RNG k-ε湍流模型,对汽油喷溅式装油损耗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比较了不同装油口高度、不同装油速度、不同油罐初始油气浓度条件下罐内的油气扩散规律,并建立汽油装罐蒸发损耗实验平台验证以上数值模拟,模拟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研究结果表明:装油口位置越高,汽油损耗率η越大,随装油速度增大,高装油口损耗率η最大约为0.34%,低装油口约为0.025%。增大油罐初始油气浓度,高装油口损耗率η最大约为0.44%,中装油口约为0.21%,低装油口约为0.043%。最后建议固定顶油罐大呼吸API损耗评估计算公式考虑装油速度及油罐初始油气浓度对蒸发损耗的影响,并尽量采用低装油口及清洗油罐装油。  相似文献   

20.
储油罐中的原油及汽油等轻质油品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部分轻组分蒸发产生多种对大气有毒、有害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油气回收的终端环节,常采用活性炭对VOCs进行充分吸附达标后排放至大气。对吸附VOCs饱和的活性炭进行脱附再生,既可延长活性炭使用寿命,又可减少固体废弃物处理量。超临界CO2再生活性炭方法较好地克服了传统的热再生法固有的缺陷,被认为是目前有前途的再生活性炭方法。本文详细阐述了超临界CO2再生活性炭的机理研究现状,总结了机理研究的关键点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VOCs在超临界CO2作用下脱附的微观机理及脱附后的VOCs在活性炭中相关传质系数的计算模型为今后机理研究的关键突破口,为超临界CO2再生活性炭基础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指明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