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探讨HACCP在郫县豆瓣生产中的应用,从质量卫生控制方面对生产过程进行危害分析,制定相应的控制方法和纠正措施,保证产品质量,生产出合格产品。 相似文献
2.
郫县豆瓣是最为出名的四川调味品之一,被誉为"川菜之魂"。传统的郫县豆瓣是以豆瓣为原料,霉菌为主要微生物菌种,经自然制曲、天然发酵而成。综述了郫县豆瓣制曲工艺中原料预处理、菌种、制曲方式及添加剂等内容的研究进展,以及郫县豆瓣酿制过程中发生的生物化学变化,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4.
针对郫县豆瓣有机酸最佳提取工艺问题,提出了一种高精度遗传神经网络优化方法,解决回归分析方法拟合度精度和准确性不高的现象。以郫县豆瓣有机酸提取量为性能指标,用中心组合试验数据训练遗传神经网络,当神经网络训练误差达到1.1862×10-11时,神经网络算法输出数据与试验数据几乎完全拟合,平均相对误差为0%,而回归模型为0.822%,对比分析得出遗传神经网络算法的拟合精度和拟合优度均高于回归模型。用训练好的遗传神经网络算法对郫县豆瓣有机酸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8.50%,料液比1∶20.44(g/mL),超声时间35.28min。此时有机酸提取量达到最大值15.19mg/g。该方法可为郫县豆瓣有机酸提取工艺提供试验参考,为制定更加完善的产品质量标准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
6.
7.
以三种一级传统郫县豆瓣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豆瓣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再通过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进一步采用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C-O)及香气活性值法(OAV值)对郫县豆瓣中的特征香气物质进行鉴定。结果发现,在三种郫县豆瓣中共检测出112种挥发性物质,其中糠醛、异戊醛、3-甲硫基丙醛、芳樟醇、苯乙醇、4-乙基-2-甲氧基苯酚、十六酸乙酯对郫县豆瓣的贡献最大(OAV值>1),初步确定此七种香气化合物为一级传统郫县豆瓣中的特征香气物质。 相似文献
8.
通过模拟自然后发酵工艺,利用自主研发设备进行郫县豆瓣智能后发酵,并评价成品品质优劣。首先对搅拌频率、光照条件、环境温湿度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由氨基酸态氮、可溶性氮、总酸、还原糖和特征风味物质等指标,确定郫县豆瓣智能后发酵的适宜条件为:搅拌1次/d、1 min/次,无光照,28℃,自然室内湿度。与自然发酵相比,智能后发酵样品的盐分偏低,水分、色价、总酸含量较高,还原糖消耗速率、氨基酸态氮及可溶性氮生成速率较高。其有机酸、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能形成大部分特征香气物质(除醛类物质),但物质种类不够丰富,酸类物质积累太多,整体风味不够协调。研究表明,除酸类物质过多引起感官不协调外,智能后发酵样品在其他品质指标上均较优且发酵周期缩短,后续研究可控制酸类物质优化智能后发酵工艺,为推动智能发酵产业化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探究不同品牌的郫县豆瓣酱香气差异,建立豆瓣酱的品质评估和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3种不同品牌的郫县豆瓣酱为研究对象,采用SPME和GC-MS技术对其进行香气成分提取与定性分析,并参考现行有效的团体标准,对3种郫县豆瓣酱进行感官评价。结果:品牌T、J、C郫县豆瓣酱中分别鉴定出57,90,7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数据库分别识别出了46,70,60种;排除杂质峰和含量极低的碎片峰,品牌T、J、C的风味物质分别为32,47,43种。品牌J的感官评分最高,品牌T的次之,品牌C的最低。结合香气成分和含量分析,品牌J的3-甲基丁醛和2-甲基丁醛(均具有苹果气味,给人以愉悦的感觉)相对含量较其他两个品牌高,且仅在品牌C中检出了相对含量>3%的糠醛。结论:SPME-GC-MS技术联合感官评价分析可以区分不同品牌郫县豆瓣酱的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2.
为弥补郫县豆瓣缺乏在固体调味料方面应用的缺陷。将郫县豆瓣烘干粉碎以后经过造粒技术开发出郫县豆瓣颗粒,利用模糊数学结合响应面法优化得到郫县豆瓣颗粒最佳配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进行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结果表明,郫县豆瓣颗粒最佳配方为玉米淀粉添加量10%、含水量6.5%、豆瓣干粉添加量15.5%、食用盐25.0%、味精34.5%、麦芽糊精1.0%、白砂糖5.5%、食品用香精香料1.50%。在此优化条件下,郫县豆瓣颗粒的感官评分为90分。GC-MS分析结果表明,郫县豆瓣颗粒共检出82种挥发性香味物质,其中醇类23种、酯类9种、酸类10种、醛类24种、酚类6种、酮类7种及醚类3种。郫县豆瓣颗粒作为一种新型固体调味料,可以为菜肴提供酱香汁香。 相似文献
13.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郫县豆瓣全发酵过程中的细菌群落结构、丰度及演替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测序获得有效序列数731188条,归类为11个门(Firmicutes、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Chlorobi、Chloroflexi、Gemmatimonadetes、Fusobacteria、Cyanobacteria、Bacteroidetes、Acidobacteria、Deferribacteres)和其他未分类的单元,包含37082个OTU。研究结果表明郫县豆瓣细菌群落组成丰富,在发酵过程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随着发酵的持续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尤其是peijiao样品,其细菌组成的丰度与其他5个时期的样品(BZ1Y、BZ5Y、BZ10Y、HE1Y和HE5Y)差异显著。另外,还有一些未被分类的细菌新物种资源等待深入挖掘。结果揭示了郫县豆瓣中有185个细菌属,其中Staphylococcus、Weissella、Pediococcus、Lactobacillus、Corynebacterium和Bacillus属的细菌是豆瓣发酵的主要优势菌群,伴随于郫县豆瓣的整个发酵过程,对郫县豆瓣的质量与风味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本研究以8个不同后发酵时间郫县豆瓣为研究对象,通过石油醚提取、硫酸-甲醇甲酯化,气相色谱内标法定性定量分析了其脂肪及脂肪酸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粗脂肪含量为3.46%~4.29%,总脂肪酸含量为8.258~18.484 mg/g;不同后发酵期均检测出9种脂肪酸,分别为:亚油酸(4.963~11.668 mg/g)、油酸(1.186~2.706 mg/g)、棕榈酸(0.751~1.649 mg/g)、亚麻酸(0.405~0.886 mg/g)、硬脂酸(0.296~0.856 mg/g)、肉豆蔻酸(0.131~0.305 mg/g)、反式油酸(0.126~0.230 mg/g)、棕榈油酸(0.056~0.142 mg/g)、月桂酸(0.030~0.113 mg/g)。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提取到前两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75.09%、15.21%,累积贡献率达90.30%,可较好反映所有脂肪酸组成的基本信息,同时可将后发酵期脂肪酸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后发酵前期(1~3 M)、发酵中期(6~9 M)和发酵后期(12~36 M),且脂肪酸在后发酵前期的变化程度远远大于发酵中后期。该研究结果可为郫县豆瓣工业化生产控制产品品质与建立生产质量控制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郫县豆瓣生产过程中分离到的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根霉(Rhizopus)为出发菌种,以感官评价和氨基酸态氮及综合酶活力为评价指标,筛选出功能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SICC3.1083和SICC3.930进行提高甜瓣子品质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混合种曲比例、发酵温度、盐分3个显著影响因素,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混合种曲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为米曲霉SICC3.1083和SICC3.930质量比1.0∶1.0、发酵温度40 ℃、发酵时间25 d、盐分12%。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甜瓣子感官评分为88分,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78 g/100 g,比优化前分别提高了17%和20%,感官评分和理化指标均优于传统发酵工艺。 相似文献
17.
鲁艺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3,(6):74-76,79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产品呈现参差不齐的可用性质量指标,产品可用性评估是改进产品设计的有效途径,由于界面与功能的可用性对产品成功影响深远,用户体验设计中逐渐将提高可用性作为核心目的,可用性评估在其中的地位也日渐重要。通过产品评估实验对互联网产品可用性评估标准、评估流程和方法进行分析,以可用性评估流程为重点,分析产品的严重可用性问题,有效地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及用户满意度,使之成为受人喜爱的产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