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孤岛,孤东油田馆上段相特征与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孤岛、孤东油田馆陶组上段为河流相沉积,发育的微相主要有心滩、边滩、谷底滞留沉积、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湖泊、河漫滩等。岩性以砂岩、粉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中等偏低,小型交错层理较发育,平面上呈连片条带状,垂向上呈板状或不对称透镜状,1~4砂组为曲流河沉积,5~6砂组为辫状河沉积,储层物性好,孔隙度大,渗透率高,不同微相储层物性有所差别。沉积相带控制了水洗过程中物性的变化,使孔隙率和渗透率显著增加,控制  相似文献   

2.
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砂岩微观组合模型水驱油实验为例,研究了三角洲前缘亚相不同沉积相带砂岩储层的水驱油特征及驱油效率。实验表明:不同微相组合的模型在同一实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水驱油特征及水驱油效率,其水驱油效率的高低主要与储层的沉积微相类别及是否发育微裂缝有关;同时,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驱替过程中的驱替压力及驱替倍数也对驱油效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永宁油田任山区块延长组长2油藏的富集规律,利用岩心分析测试、测井曲线以及试油等资料,对长2油层组的沉积微相、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长2油层组发育曲流河沉积体系,由河道砂坝、天然堤及泛滥平原微相构成,其中河道砂坝微相由灰白色长石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组成。河道砂坝微相砂岩以长213小层物性最好,平均孔隙度为11.6%,渗透率变化较大,发育残余粒间孔隙和溶蚀孔隙。较为强烈的成岩作用有绿泥石薄膜胶结,自生高岭石胶结及长石、岩屑颗粒的溶解作用,自生伊利石结晶度为0.57~0.88,表明砂岩整体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长2油藏的分布受局部构造和供烃条件的控制,充足的油源供应是长2油气成藏的最关键因素,本区西南部靠近长2—长7暗色泥岩发育区,是长2油气最有利富集区。  相似文献   

4.
贵州赤水地区须家河组的储集特征及其发育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赤水地区须家河组地层平行不整合于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主要为一套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都相对较高的河流相碎屑岩,厚度为270~500m。其岩石类型视不同层位分别以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或岩屑长石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石英砂岩为主。辫状河和曲流河的心滩、边滩等沉积微相是储层发育的主要相位;成岩作用是控制本区须家河组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其中,压实与压溶作用对破坏储集性和降低孔隙度起着重要作用,自生矿物及其胶结作用也是破坏储集性的因素之一,而建设性成岩作用如溶蚀作用对储层发育的贡献不大;受物性影响,本区砂岩主要为一套特低孔、特低渗砂岩,其储集空间以裂缝―(微)孔隙为主,储集条件较差。  相似文献   

5.
河流相砂体横向相变快,连续性和连通性差,储层非均质性强,严重影响了河流相储层的开发效果。依据储层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对苏里格气田苏 14 井区盒 8 段河流相砂体展布与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 14 井区盒 8 段属于早期辫状河沉积向晚期曲流河沉积逐渐转化的沉积背景,其主要沉积微相包括河道滞留沉积、心滩、边滩、决口扇、天然堤、河漫砂及泛滥泥。 受基准面升降与沉积物供应的共同作用,该区河流相砂体演化呈阶段性变化,大致经历了辫状河繁盛发育期、辫-曲共存转化发育期及曲流河繁盛发育期 3 个阶段,其中辫状河繁盛发育期的心滩砂体与辫-曲共存转化发育期的心滩及边滩砂体是主力含气储层。 研究区优质储集砂体的发育受沉积微相展布与基准面旋回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秭归县贾家店地区侏罗系为河流-湖泊沉积体系的沉积,可分为曲流河相、三角洲相和湖泊相3种类型。曲流河相沉积主要发育于下侏罗统香溪组、中侏罗统下沙溪庙组和上沙溪庙组,可识别出河床滞留沉积、边滩、天然堤、河漫滩、河漫沼泽5种沉积微相;三角洲相主要发育前缘亚相,分布于上侏罗统遂宁组、蓬莱镇组以及中侏罗统陈家湾组中上部,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4种沉积微相;湖泊相主要发育于中侏罗统泄滩组和陈家湾组下部,可识别出浅湖泥、浅湖砂坝、滨湖泥、滨湖砂坝、介屑滩5种沉积微相。在沉积相分析基础上,对研究区沉积环境的演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安塞油田塞431井区长2油层沉积微相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对岩心的颜色、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生物特征及粒度分布等沉积相标志进行了综合研究,结合测井资料,认为安塞油田塞431井区长2油层沉积期主要为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环境。可进一步分为分流河道、边滩(点砂坝)、决口扇、天然堤及分流河道问洼地等五种沉积微相。对不同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该区长2油层组沉积相模式,储集砂体以分流河道、边滩(点砂坝)砂体为主,决口扇、天然堤等次之。顺着物源方向,砂体连通性较好,物性较好,非均质性弱;垂直于物源方向砂体连通性、物性较差,非均质性强。  相似文献   

8.
金湖凹陷西斜坡阜二段(E1f2)储层沉积微相繁杂多样,分布规律复杂,导致储层参数变化快,规律难于把握。针对此问题,研究提出按沉积微相分类讨论储层参数分布规律的方法。金湖凹陷西斜坡阜二段第3亚段(E1f23)1—7小层沉积微相和砂体厚度的变化与展布特征不同,导致储层参数的分布特征差异明显,发育较多原生补给水道沉积的1—4小层比发育较多改造补给水道沉积的5—7小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均要高。对研究区内发育的滨湖砂坝、滨湖砂滩、原生补给水道和改造补给水道微相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滨湖砂坝和滨湖砂滩孔隙度、渗透率分布相对稳定,渗透率呈较明显的复合韵律分布模式;原生补给水道渗透率多呈正韵律分布模式;而改造补给水道渗透率多呈反韵律或复合韵律分布模式。储层物性平面上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其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原生补给水道和砂坝沉积区,低值区则分布于改造补给水道和砂滩等沉积区。  相似文献   

9.
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对岩心的颜色、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生物特征及粒度分布等沉积相标志进行了综合研究,结合测井资料,认为安塞油田塞431井区长2油层沉积期主要为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环境。可进一步分为分流河道、边滩(点砂坝)、决口扇、天然堤及分流河道间洼地等五种沉积微相。对不同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该区长2油层组沉积相模式,储集砂体以分流河道、边滩(点砂坝)砂体为主,决口扇、天然堤等次之。顺着物源方向,砂体连通性较好,物性较好,非均质性弱;垂直于物源方向砂体连通性、物性较差,非均质性强。  相似文献   

10.
以克拉玛依油田三3区克下组储层为例,分析了不同洪积扇沉积微相的储层质量差异。研究区克下组储层主要发育扇顶和扇中亚相,扇顶亚相发育主槽、槽滩和漫洪带等微相,扇中亚相主要发育辫流线、砂岛和漫流带微相。利用岩心物性分析资料揭示了不同沉积微相的储层物性差异,漫洪带和漫流带微相物性差,储层发育少;有效储层主要发育于物性好的主槽、槽滩、辫流线、砂岛微相,且主槽、辫流线微相渗透性较好。从渗透率韵律性及非均质定量参数两个方面评价了主要储层沉积微相内部非均质性,主槽非均质性最强,槽滩次之,辫流线相对弱,砂岛微相最弱。利用生产动态数据对不同沉积微相油水运动差异进行分析,主槽微相、辫流线微相生产中见效早、早高产、早含水、早水淹;而槽滩微相、砂岛微相水线推进速度慢,水淹较均匀,含水上升较慢。  相似文献   

11.
在岩芯观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从单井相分析入手,并通过连井对比将剖面扩大到全区范围,详细研究了吐哈鄯勒油气田第三系气藏储层的沉积微相类型,重点分析了主要产气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认为本区第三系鄯善群属冲积扇扇中亚相沉积,主要微相类型是辫状水道和漫溢(可见扇中泥石流和辫流砂岛)。通过分析测试发现,天然气主要分布于扇中辫状水道中,其次是漫溢微相,因此,在研究区储层埋藏浅和年代新的情况下,天然气优先进入砂层厚度相对大和储集物性相对好的扇中内侧前缘辫状水道微相砂体中。  相似文献   

12.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曲线形态、砂体的几何形态以及孔隙度与渗透性等资料,对东营凹陷梁11断块沙二段7—8砂层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精细描述。研究结果表明,7—8砂层组属于以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为主的三角洲前缘沉积,可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分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废弃河道和三角洲泥共8种沉积微相。其中,河口坝及远砂坝均可进一步细分出坝核、坝缘2个次级微相;分流间湾可进一步划分为间湾滩地和间湾洼地2个次级微相。沙二段7砂层组各单砂层中以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等微相为主,局部分布水下决口扇及废弃河道;8砂层组各单砂层中以河口坝为主,其次是远砂坝。  相似文献   

13.
萨尔图油田河流相储集层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萨尔图油田葡I组河流相储集层非均匀性复杂,在高含水后期仍有相当数量的剩余油。沉积微相的特征与组合是决定砂体非均质性质的主要因素,也是产生大量剩余油的根本原因。高弯曲河道剩余油分布与侧积体变化一致,呈侧积层和废弃河道遮挡的环形条带状。最外缘的废弃河道和点坝下游处剩余油富集;与注水砂体连通不好的点坝存在较多的剩余油;低弯曲河道与顺直河道水淹沿主流快速推进,河道边部形成继续分布的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14.
库车坳陷吐格尔明下侏罗统阿合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吐格尔明下侏罗统阿合组为典型的辫状三角洲沉积,可分成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微相主要有辫状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心滩和河口坝,沉积方式主要为侧积、填积、垂积和前积.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受控于沉积微相,不同沉积微相砂体具有明显不同的孔渗值.三角洲平原亚相的辫状河道砂体物性最好,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心滩砂体次之,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河口坝砂体最差.储层层内非均质性与沉积方式密切相关,侧积和填积而成的辫状河道砂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其渗透率成正韵律分布,最高渗透率段在底部,但辫状河道砂体渗透率最高值明显大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由垂积而成的心滩砂体,其渗透率在纵向上形成无规则的分布;由前积而成的河口坝砂体,其渗透率成反韵律分布,最高渗透率段在顶部.  相似文献   

15.
吐格尔明下侏罗统阿合组为典型的辫状三角洲沉积,可分成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微相主要有辫状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心滩和河口坝,沉积方式主要为侧积,填积,垂积和前积,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受控于沉积微相,不同沉积微相砂体具有明显不同的孔渗值,三角洲平面亚相的辫状河道砂体物性最好,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心滩砂体次之,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河口坝砂体最差,储层层内非均质性与沉积方式密切相关,侧积和填积而成的辫状河道砂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其渗透率成正韵律分布,最高渗透率段在底部,但辫状河道砂体渗透率最高值明显大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由垂积而成的心滩砂体,其渗透率在纵向上形成无规则的分布,由前积而成的河口坝砂体,其渗透率成反韵律分布,最高渗透率段在顶部。  相似文献   

16.
建筑结构控制下的油藏属性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4层为例,结合建构要素解析与随机建模理论,重点研究建构要素控制下的油藏属性建模,以进行油藏类型细分及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对7口取心井观察,结合岩性、沉积特征、电性特征分析.划分了9种岩相类型、7级沉积界面和7种构型要素。各种构建要素代表不同的变差函数。模型分析统计显示.河道充填沉积和心滩分布范围最广,占总量的63.1%;天然堤较为发育,占10.6%;决口扇、洪泛平原、河道滞留沉积、落淤层分别占8.9%,8.1%,4.9%,4.4%。总之,综合考虑孔隙度、渗透率及剩余油量,建构要素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从小到大:落淤层、洪泛平原、天然堤、决口扇、河道滞留沉积、心滩、河道充填沉积。分构型要素进行变差函数拟合并开展构型要素随机建模.可以有效凸现构型要素内部和不同构型要素间的油藏属性分布规律,为精细剖分储层,深刻认识储层非均质性和剩余油挖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辽河油田茨41断块储层砂体类型有冲积扇砂体、浊积岩砂体、分流河道砂全和河口坝砂体,它们经历了压实、石英和长石次生加大、碳酸盐胶结、溶蚀等成岩作用。物性分析表明,冲积扇砂砂体、浊积岩砂体储集性能较差;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的储集性能较好。渗透率、孔隙度在单个砂体现人的变化规律复杂。但总的来看,河口坝砂体物性非均质性要比分流河道砂体小。  相似文献   

18.
文章简要阐述了我国东部第三纪油气分布特点及第三纪沉积作用的关系,指出第三纪的沉积作用主要受盆地性质,盆地发育史,盆地结构及断层活动的影响所控制。表现出近物源,短距离搬运沉积物及洪水作用的浊流水动力特征比较突出,局部地区有泻湖生物礁及粒屑灰岩体的沉积形成。文中对目前勘探已证实的第三纪含油砂体作简要描述,其砂体类型包括有:水下冲积扇)或称近岸水下扇),近源三角洲,浊流水道砂,水下漫流(片流)湖棚砂,河流砂,礁灰岩—粒屑灰岩体及其他小型沿岸砂坝等。  相似文献   

19.
老爷庙地区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爷庙构造带为一滚动背斜构造带,发育3个级别的断层:(1)EWNE走向的控凹断层;(2)NNENE走向的控油断层;(3)NW-NW-W走向的控圈闭断层。沙河街组三段4~5亚段的深湖相泥岩及沙河街组一段至东营组三段的浅湖半深湖相泥岩为主力生油岩,此二套生油岩已进入成熟阶段,有机质类型以混合型及腐殖型为主,均具较高丰度,为较好好生油岩。辫状河道砂体、水下重力流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及深水浊积砂体为主要储集体,具高孔、高渗特征。油气藏的类型主要受控于裂陷盆地的伸展程度、同生断层及沉积相带。裂陷旋回控制含油气系统的分布,同生断层使含油面积扩大,储集体相带的配置决定油气的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20.
砂质辫状河沉积具有极好的储集性能,是重要的油气储层。为了阐明砂质辫状河储层的岩相与构型特征,定量表征构型单元的几何属性和物性特征,采用露头实测、精细构型解释以及实验分析等方法对山西大同盆地中侏罗统云冈组砂质辫状河露头进行了系统研究,共识别出7种岩相类型和5种岩相组合。砂质辫状河中发育河道(CH)、心滩(CB)、边滩(PB)、废弃河道(ACH)及漫溢沉积(OF)5种典型构型单元,以河道和心滩构型单元为主,两者的累积分布频率高达78%。河道构型单元的厚度介于2.5~6.5 m,宽厚比约为25~30,平均孔隙度为7.1%。心滩构型单元的厚度介于2.5~7.0 m,宽厚比约为30~35,平均孔隙度为7.8%。同一沉积时期,砂质辫状河中存在4种基本构型单元组合,分别为CH-OF,CH/ACH-PB,CH-CB-CH和CH/ACH-PB-OF。不同沉积时期的构型单元空间分布可表示为4种基本组合类型及河道构型单元在垂向和横向的重复或叠加。河道和心滩构型单元为砂质辫状河的主要储层类型,但心滩构型单元的规模和储层物性优于河道构型单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