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悦  张君  任铁强  乔庆东  刘强 《应用化工》2015,(4):677-679,684
介绍了以醋酸锌和尿素为原料,均相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锌粉体,并将其应用到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采用红外、扫描电镜和热分析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研究Zn O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醋酸锌和尿素摩尔比1∶2,400℃下焙烧3 h,用量为25 mg,Zn O对亚甲基蓝降解达到98.1%,所得粉体颗粒均匀,分散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以醋酸锌和尿素为原料,均相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锌粉体,并将其应用到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采用红外、扫描电镜和热分析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研究Zn O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醋酸锌和尿素摩尔比1∶2,400℃下焙烧3 h,用量为25 mg,Zn O对亚甲基蓝降解达到98.1%,所得粉体颗粒均匀,分散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煤泥水的沉降效果,利用硅藻土及FeCl3制备了硅藻土基粉体凝聚剂,采用正交试验对硅藻土基粉体凝聚剂制备过程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焙烧温度、m(FeCl3)∶ m(G)(质量比)(G表示硅藻土)和焙烧—酸浸顺序进行试验研究,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焙烧温度为500℃,m(FeCl3)∶ m(G)为=1∶5,先焙烧再酸浸为最佳工艺条件.利用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硅藻土基粉体凝聚剂对煤泥水进行了凝聚试验,当煤泥水质量浓度为60 g/L,体积为100 mL,硅藻土基粉体凝聚剂添加量为0.5g时,其透光率可以达到78.95%,凝聚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以柠檬酸为络合物,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非负载型Ni-M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分别以乙酸、苯酚为探针分子,在连续流动固定床反应器中评价了催化剂的加氢脱氧活性,并采用热重-差热分析(TG-DTA),N2吸附-脱附和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的表面性质、晶态结构及催化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主要以NiMoO4的晶相形式存在;在N2氛围下,随着焙烧温度的增加,催化剂孔径变大,晶化程度增强;在预焙烧温度为260℃,粉体焙烧和成型焙烧温度均为500℃时,催化剂的加氢脱氧活性最好,在0.3 MPa,液时空速2 h-1条件下,在170℃时,苯酚的脱氧率达到99.9%,在240℃时,乙酸的脱氧率达到98.6%.  相似文献   

5.
孙家跃  肖昂  夏志国  杜海燕 《化学世界》2005,46(8):449-452,457
采用Ti(SO4),和尿素为原料,利用均相沉淀.发泡工艺制备出了纳米氧化钛粉体材料,并用DTA-TG、XRD、IR和FS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DTA-TG结果表明TiO2样品在高温固相反应期间有两个明显的失重台阶。XRD分析表明,在500℃下焙烧的TiO2样品为相纯度较高的锐钛矿型氧化钛粉体,其平均粒径约为12.834nm。IR谱图显示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450~800cm^-1处Ti-O键的伸缩振动峰出现分裂,且峰形逐渐锐化,表明纳米样品的尺寸有所增大。FS分析表明在365nm激发波长下,600℃煅烧下生成的混合晶型的纳米氧化钛具有最强受激发射峰,而在393nm激发光下。500℃煅烧下生成的锐钛矿型氧化钛具有最强受激发射峰。  相似文献   

6.
徐聪  魏璨  孙锦昌  张谦温 《工业催化》2015,23(5):378-383
采用两种不同孔径分布的拟薄水铝石干胶粉,制备呈明显双峰孔分布的Al2O3载体。考察原料粉体、孔结构调节剂种类和用量以及焙烧温度等对Al2O3载体的孔分布的影响,并采用N2物理吸附法和高压压汞法分析载体孔结构。结果表明,两种干胶粉按质量1∶1混合时,能改变单一粉体的堆积状态,制得载体兼具单一原料制备载体时的孔分布,孔容达到最大,为1.58 cm3·g-1,且孔径分布集中在(10~100)nm和300 nm以上;加入不同孔结构调节剂后,对载体孔径分布调节作用相似,孔径分布更为集中;添加质量分数5%尿素后,(10~100)nm孔径分布达到62.1%;载体的比表面积随尿素含量增加依次降低,适量添加调节剂可制得所需最佳孔径分布;载体在约920℃焙烧时,晶型为γ相和δ相的混合相。  相似文献   

7.
以碳酸氢铵为沉淀剂,金属硝酸盐为反应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YAlO3(YAP)超微粉体.通过XRD研究了硝酸盐溶液浓度、沉淀剂溶液的pH值、焙烧温度对生成粉体物相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沉淀物中Y和Al两元素按物质的量比1∶ 1均匀混合是制备YAP纯相的关键, 前驱体在1200℃焙烧2h得到YAP纯相,较高焙烧温度及分步焙烧方式所得粉体相纯度较低.  相似文献   

8.
宫红  卞玉波  姜恒 《陶瓷学报》2010,31(3):363-367
以草酸钠和氢氧化钽为原料,少量水为溶剂,在红外灯下充分研磨烘干后得到前驱体。利用热重分析(TG)技术对前驱体进行分析。将制备的前驱体分别在500℃、600℃、700℃、800℃下焙烧3 h,得到的产物均为单相的NaTaO3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及FTIR对产物进行表征。在500℃焙烧下得到的NaTaO3粉体,XRD分析计算其晶粒直径为43 nm,通过扫描电镜(SEM)证实其颗粒小于100 nm。在FT-IR谱图中615cm-1处存在Ta-O键的特征吸收峰,经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表征、计算得出NaTaO3粉体的能隙为3.96 eV。  相似文献   

9.
热处理对电气石矿物粉体表面自由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将电气石粉体在500~800℃焙烧处理,用表面张力仪测量热处理前后粉体对水、乙醇、30%乙二醇水溶液的接触角,并用Wu氏方程计算电气石粉体的表面自由能及组成.用X射线衍射仪、X光电子能谱仪等研究热处理影响电气石粉体表面自由能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电气石粉体的表面自由能及极性分量逐渐增加,且在800℃具有最大值;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电气石粉体表面铁元素逐渐从二价向三价转化,其晶胞体积逐渐缩小、电极性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两步沉淀法合成钙钛矿相锆钛酸铅粉体及其相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两步沉淀法低温合成了纯钙钛矿相锆钛酸铅(PbZr0.52Ti0.48O3,PZT)粉体,并利用差热分析测定了合成粉体的反应活化能,从动力学上研究了钙钛矿相PZT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两步沉淀法合成PZT粉体遵循连续反应机理,在热处理过程中,前驱体粉体在500 ℃处理后主要形成钙钛矿相,并伴有少量焦绿石相.经600 ℃煅烧后则完全转化为钙钛矿相.这是由于形成焦绿石相的反应活化能远大于焦绿石相转化为钙钛矿相的反应活化能,因此500℃处理后生成的少量焦绿石相在600 ℃处理后完全转化为钙钛矿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