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化工学报》2017,(11)
在许多强吸热化学反应的化工过程中,常常需要对反应流体流出反应器时进行快速急冷来避免副反应或逆反应发生,以期最终获得可观的目标产物。在本实验室前期开展的热等离子体裂解二氧化碳实验研究中,采取在高温反应器出口加装收缩喷管将裂解气高速导入夹套水冷管的方法,实现了对高温裂解气的快速急冷,显著地避免了裂解气中CO与O的逆反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CO_2高转化率。本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模拟这一过程,以期揭示这种新的冷却方法导致极快速冷却的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加装收缩喷嘴确实可以期待对高温射流产生10~7 K·s~(-1)量级的温降速率。深入分析表明,仅仅靠气体动力学效应不能完全解释如此快速的冷却速率。从喷管高速喷出的黏性流体在夹套水冷管内形成高速涡流,这种涡流一方面增强了主流体对周围气体的卷吸,另一方面加强了被卷吸流体在被卷入之前与夹套水冷管壁面的强制换热过程,是导致快速急冷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CFD)方法对含新型内插件强化传热辐射炉管(fortified induced turbulence,FIT)进行了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的研究,采用RNG双方程模型求解了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给出了FIT炉管内的流体流动和传热特性,包括速度场、湍动强度和温度场的分布;计算了FIT炉管的强化传热因子和压降。研究结果表明,FIT炉管内插件迫使流体流动由活塞流转变为旋转流,增强了流动湍流程度,符合流动-能量场协同理论,同时流体边界层由于FIT炉管的特殊结构而减薄。FIT炉管具有增强辐射传热、减薄边界层、增加比表面积和旋流增强等强化传热特性。相比于普通当量圆炉管,FIT强化传热炉管的整体传热能力提高了20%左右,证明该新型炉管强化传热效果显著,可以在工程实际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4.
5.
薄膜蒸发器内流体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了薄膜蒸发器的计算模型,采用大型计算流体力学(CFD)分析软件CFX4.4模拟了薄膜蒸发器内水及粘性料液的流动过程,得到了各种速度分布. 结果表明,刮板转速、进料量对流体流动状态影响显著. 提高刮板转速,可明显促进液膜和圈形波内流体的物质交换. 在任一转速下,各料液均存在同一最佳进料量,此时其圈形波截面内平均速度达到最大值. 对纯物质水,最佳进料量对应的流动边界层厚度与膜厚之比最小. 粘性料液和水的轴向速度分布存在差异,且在液膜厚度内未形成明显的流动边界层. 相似文献
6.
在气固两相流体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机理反应的FCC14集总模型.考虑了反应温度、局部固体浓度变化以及流动对反应的影响,建立了重油流化催化裂化流动一一反应耦合模型.模拟结果表明,重油裂化反应主要发生在喷嘴附近区域,在喷嘴附近已经有45%的重油转化为汽油和柴油.随着距离喷嘴位置的增加,汽油产率逐渐上升,但距离喷嘴位置12m以后,汽油产率基本保持不变.从汽油组成变化来看,在整个提升管内汽油中烯烃含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由喷嘴区域的60wt%降低到提升管出口位置的42wt%左右.汽油烷烃含量一直呈增加趋势,而汽油中环烷烃含量和芳烃含量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7.
自主研制了一种新型多级规整填料浮选柱,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6.3.26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其内部的气液两相流动进行了考察,采用了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对气相的模拟采用单一气泡尺寸,液相湍流采用了标准k-ε模型,两相之间的动量传输仅考虑曳力作用。通过模拟,获得了不同实验条件下浮选柱内部的气液速度场分布、气含率分布等,对部分模拟结果进行了定量比较。结果表明随着气相流量的增大,浮选柱内部气含率增大,液体循环速度增大,从而气液之间混合更加充分,这对于提高浮选柱的分选效率和设备的放大有重要意义。在唐山钱家营开滦煤矿选煤厂进行了以其煤浆为原料的浮选性能的测试,在气体1.25 m3/h,进料0.05 L/h条件下20 min停留时间获得了精煤灰分10.28%,尾煤灰分43.39%,精煤产率52.53%的指标,与该厂浮选精煤灰分10.58%相接近。 相似文献
8.
9.
烟气脱硝是火力发电厂环保重要环节,脱硝装置内部流动特性直接影响其性能,为了分析还原剂喷射夹角对还原剂分布的影响.本文采用计算流体数值模拟的方式对脱硝装置内部流动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可为今后CFB锅炉再脱硝环节的优化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12.
急冷系统是乙烯装置中操作条件复杂、制约因素很多的单元。本文对急冷技术的特点进行了说明,强调裂解气组成的轻重对急冷流程设置非常关键。根据原料对急冷流程的影响不同,急冷流程可分为重质液体原料、轻质液体原料、气体原料(乙烷、丙烷)三种。本文针对液体原料急冷技术,提供了典型工艺流程图,并对轻重液体的急冷系统撤热循环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急冷系统的关键技术参数优化原则,特别说明了轻质液体急冷技术在热量分配、釜温控制的特点和确定方法。气体原料急冷技术特点突出,本文提出逐级除焦、分步净化的三种除焦技术,并对“气浮+聚结”组合净化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文在提供急冷系统设计和优化方法的同时,也阐述了轻质裂解原料急冷技术和乙烷裂解急冷技术的应用情况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分析了蒸发器上液体负荷、刮膜器旋转速度对蒸发器上液膜厚度变化及液膜中速度矢量的影响。将CFD模拟结果与文献报道的计算值和实验值进行比较,发现具有较好的吻合性,同时可以用模拟计算结果解释一些实验现象。采用脉冲注射示踪剂法测定了蒸发器上流体的平均停留时间分布,与CFD模拟的在刮膜器作用下蒸发器上流体平均停留时间分布数据进行比较,二者的偏差在±8%以内,验证了CFD模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15.
钻井是开发石油资源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技术手段,井中岩屑易在井眼底部形成岩屑床,导致下钻遇阻、蹩泵甚至卡钻,因此岩屑运移机理的研究对钻井作业来说至关重要。通过对现场实际情况的调研,得到井下上返颗粒的直径范围,进行数值模拟。运用Solid Works对井下环形空间进行建模与装配,得到井下环形空间的三维模型。使用软件建立井下环形空间的简化模型,通过应用FLUENT中动网格部分的UDF编写成功地实现了钻杆的旋转。运用FLUENT数字模拟软件,通过对流体非定常流的数值模拟,对岩屑在环形空间的运移规律进行研究,模拟条件更加接近实际情况,结果更加精确,可以为钻井井眼清洁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Xiaoqiang Jia Lin Qi Yaguang Zhang Xue Yang Hongna Wang Fanglong Zhao Wenyu Lu 《中国化学工程学报》2017,25(6):732-740
This paper describes three-dimensional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 simulations of gas–liquid flow in a novel laboratory-scale bioreactor contained dual ventilation-pipe and double sieve-plate bioreactor(DVDSB)used for sophorolipid(SL) production.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hydrodynamics in reactor design, the comparisons between conventional fed-batch fermenter and DVDSB on the hydrodynamic behavior are predicted by the CFD methods. Important hydrodynamic parameters of the gas–liquid two-phase system such as the liquid phase velocity field,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and volume-averaged overall and time-averaged local gas holdups were simulated and analyzed in detail. The numerical results were also validated by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of overall gas holdups. The yield of sophorolipids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o 484 g·L~(-1)with a 320 h fermentation period in the new reactor. 相似文献
17.
翼形桨搅拌槽内混合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FLUENT软件的多重参考系(MRF)及标准k-ε模型,将速度场与浓度场方程分开进行求解,对单层轴流式三叶CBY翼形桨搅拌槽内的混合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所得的混合时间的模拟结果与实验值相吻合。同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的示踪剂加料点、监测点位置及操作条件对混合时间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混合过程主要由搅拌槽内的流体流动所控制,混合时间与示踪剂加料点及监测点位置密切相关。上述的研究结果对于工业搅拌反应器的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抑制相邻地埋管热短路问题是提升其换热性能和保持可持续运行的关键。针对地埋管换热器运行过程中相邻管路热短路问题,借鉴构型理论与仿生学理论,提出新型仿生树状结构地埋管换热器。利用Fluent模拟仿生树状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和综合性能,并与传统蛇形地埋管换热器性能对比,分析仿生树状地埋管换热器对于解决相邻地埋管热干扰问题和提高系统效能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新型仿生树状地埋管换热器可有效改善相邻埋管热短路问题,避免局部热量堆积,提高土壤温度的均匀性。同时,在进口流速0.4~1.2 m/s范围内,仿生树状地埋管换热器的综合性能明显优于蛇形管地埋管换热器,高33.4%~38.3%。 相似文献
19.
20.
Attenuation of concentration fluctuations after a quench to a temperature in the single-phase region
Attenuation of concentration fluctuations in a polystyrene/poly(2-chlorostyrene) blend after a quench from a temperature in the spinodal region to one in the single-phase region was studied by using the time-resolved light scattering technique and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characteristic wave number qm, where the maximum of the scattered light intensity was located, move towards smaller values during the attenuation process. The corresponding growth of the wave length of the dominant concentration fluctuation was clearly observed by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scattered light intensities at small wave numbers were found to increase before they attenuated. In the later period the power-law behavior qm∼t−0.3 was observed. The exponent was smaller than the value (0.5) obtained on the basis of the non-linear theory by Akcasu and collaborator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