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粗轧R2打滑是热轧区域常见问题,前期主要依靠人工识别及控制,现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粗轧轧制过程中打滑自动识别的思路及算法,即通过轧后板坯中心线偏差波动值的大小判断此块板坯轧制过程中是否存在打滑,从而对后续带钢在粗轧轧制前,自动实现降负荷、降速等措施,提升粗轧轧制过程的稳定性及产线的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12月15日,柳铝粗轧板船级认证料成功轧制.船级认证料粗轧板工艺要求较高,终轧温度高达245℃,如果表面温度低于要求容易出现乳液痕,降低产品表面质量,并且影响厚度控制,因此船级认证料粗轧板的轧制对粗轧班组来说是一个新的挑  相似文献   

3.
粗轧区域主要任务是为精轧输送板型良好的中间坯。粗轧镰刀弯状态,影响粗轧和精轧的轧制稳定,同时由于镰刀弯的延展性,卷取成卷后容易产生塔型缺陷,影响产品的加工成本,所以提高粗轧镰刀弯命中率,减小粗轧中心线偏移,决定整条生产线轧制稳定性和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4.
通过控制轧制过程中的粗轧终轧温度、精轧终轧温度及成品板的厚度,了解轧制过程中工艺参数对织构的影响及轧制过程中织构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当粗轧终轧温度从923℃降低到855℃时,{111}∥ND织构增强,有利于板材的最终性能;当精轧终轧温度由810℃降低到791℃时,不利的{113}110织构强度明显减弱,r值基本不变,有利于获得深冲性能优良的板材;当板厚由4.0 mm减薄到3.0 mm时,取向织构无明显变化,而相应的冷轧退火板,r值升高,r90达到3.2以上,|Δr|降低到0.08。  相似文献   

5.
对历次粗轧工作辊异常消耗的原因进行分析确认,粗轧区域主传动跳闸和打滑造成的卡钢是粗轧工作辊异常消耗的主要因素。在深入分析主传动跳闸和板坯打滑原因的基础上,制定了合理有效的技术措施,提升粗轧轧制的稳定性,降低了粗轧工作辊的异常辊耗,最终实现工序成本的降低。  相似文献   

6.
轧制节奏与产线宽度、轧机布置、机架数量等因素有关,为了提高单机架粗轧机配置下的2 250 mm热连轧线轧制节奏,对轧制节奏的提升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加热炉-粗轧辊道分区改造,开发了2座加热炉同时出钢功能,实现了4座加热炉连续出钢时粗轧轧制节奏的一致性;调整了粗轧抛钢折返点,优化了粗轧负荷分配策略,减少了粗轧轧制时间;优化了中间辊道速度和精轧同步速度点,改进了精轧咬钢-抛钢的条件并实现多块钢轧制,同时提高了精轧穿带速度和加速度。通过工业应用,产线月平均轧制节奏由125 s减小到105 s,轧制节奏提升了16%,大幅提高了单机架粗轧机配置下的2 250 mm热连轧线的产能和效益,与已有报道的产线相比,轧制节奏有了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7.
低温轧制是指在低于常规热轧温度下的轧制,国外也称中温轧制或温轧。其目的是为了大幅度降低坯料加热所消耗的燃料,减少金属烧损。把开轧温度从1000℃~1150℃降低至850℃~950℃,需要提高粗、中轧机的强度,因为低温轧制在粗、中轧机组内各道轧制压力较大,因此在选择轧机和主电机容量时要考虑这一因素,并相应增加电机功率和电耗。但由于加热炉加热温度降低,节约燃料,综合平衡后仍可节能20%左右。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低终轧温度对冷轧冲压钢板(St15)成品深冲性能的影响。提出了采和“1+3”粗轧工艺,经理论计算和现场试验,解决了冷轧深冲钢板在热轧时终轧温度偏低的问题。试验结果表明:粗轧出口温度提高80℃左右,终轧温度提高37℃左右,并且精轧机的电机、主传动能力能够适应1+3方式轧制。  相似文献   

9.
史斌 《甘肃冶金》2021,43(3):60-63
通过分析棒材生产粗中轧无孔型轧制中轧出口料型头部肥头产生的原因,优化滑动导卫耐磨板间隙、1#剪剪切、轧件张力判断与调整、加热钢坯出炉温度的控制和中轧10架孔型优化,解决了中轧出口料型头部肥头的问题,实现了粗中轧无孔型轧制生产稳定.  相似文献   

10.
热连轧粗轧区立轧轧制力在线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国明  李明雷  肖宏 《钢铁》2011,46(5):49-52
  针对热连轧粗轧区立轧轧制力在线模型预报精度低的问题,采用有限元软件DEFORM模拟了板坯热连轧粗轧区立轧过程,分析了板坯立轧过程轧制力预报精度低的原因。通过对有限元模拟结果的分析,给出了板坯立辊轧边时计算变形程度的新方法,并通过回归得到了适合板坯立轧轧制力计算的外端应力状态影响系数公式,进而得到了新的轧制力计算公式。经与现场实测数据比较,明显提高了立轧轧制力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11.
棒材连轧粗轧微张力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PLC为核心控制单元,对棒材粗轧机组进行微张力控制。PLC对各电机的控制采用PI控制规律,有效地利用了PLC的系统资源。通过实际验证,该系统运行稳定,各项指标均满足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中厚板轧制过程中的轧制力和轧制力矩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申 《宽厚板》2005,11(5):7-11
本文提出了两个新的无量纲参数轧制力功系数和轧制力矩功系数,并通过对这两个参数的回归分析,建立了高精度的轧制压力和轧制力矩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3.
热连轧过程中的轧制力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目前用于带钢热连轧过程分析中的几种屈服应力模型进行了对比,并在此基础上改进了模型:用Orowan公式计算轧制过程中轧件的应力-应变,用有限差分法计算轧件的温度变化,建立了热连轧生产过程中温度变化和塑性变形计算相耦合的力能参数预报模型。用此模型对某钢厂热轧板带生产过程中力能参数的变化进行了解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模拟值与现场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中厚板生产中无测厚仪下的自适应轧制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夫文  胡贤磊  赵忠  刘相华 《钢铁》2008,43(4):57-61
针对国内很多中板厂没有测厚仪的现状,开发了无测厚仪下的自适应轧制模型.该模型采用自然对数法进行厚度范围的划分,并且在各个厚度范围内,将落在其中的根据各道次实际生产数据回归的轧件变形抗力参数按照轧制时间的由近及远,进行指数平滑处理,以此作为各个厚度范围的变形抗力参数.在进行变形抗力参数的回归时,各道次的出口厚度以高精度弹跳模型为基础进行计算,并采用目标厚度锁定及遗传偏差的方法对各道次的计算出口厚度进行处理,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回归的准确性.将该自适应轧制模型实际应用于某中板厂3000 mm 轧机的过程控制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冷连轧机轧制节奏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轧制节奏的分析及对带钢力能参数的仿真,推导出最大轧制速度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在理论上给出了现场生产中最大轧制速度的参考值,这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损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首钢长钢轧钢厂一车间实施切分轧制技术改造的方案设计及改造效果,提出了平立交替轧机进行切分轧制的一种新途径,以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纵向变截面轧制过程中的轧制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纵向变截面轧制的特点,根据轧件受力分析了LP钢板轧制过程的咬入角和咬入条件。利用前滑的定义推导出纵向变截面轧制的前滑模型,通过离散化处理得到工程应用的纵向变截面轧制楔形区的前滑公式。以LP钢板轧制实例,对仿真和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验证了理论公式的正确性,为LP钢板的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厚板轧制过程中高精度的轧制力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结合首钢3500mm轧机改造项目,根据中厚板轧制工艺的特点,对影响轧制力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包括变形区影响函数、变形率函数和变形速率影响函数等,给出了中厚板轧制过程中高精度的轧制力计算数学模型。分析了残余应变对轧制力计算的影响,得到了不同钢种的残余应变计算模型和轧制力在线计算时的修正策略。现场在线应用结果表明:给出的轧制力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预测误差可以控制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9.
常安  邸洪双  白金兰  佟强  阳代军 《钢铁》2007,42(10):51-55,59
边部减薄是带钢重要的断面质量指标,直接影响到边部切损的大小,与成材率有密切的关系.以六辊冷轧机为对象,采用影响函数法建立轧辊的弹性变形解析模型,分析了带钢入口厚度、压下率、变形抗力、前后张力、工作辊与中间辊的正负弯辊以及工作辊横移等因素对边部减薄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带钢入口厚度、压下率和变形抗力的变化对出口带钢横向厚度分布的影响结果相似,即随其数值的增大,中心板凸度Cc和边降Ce都随之增大.正弯辊力会减小Cc和Ce,工作辊横移会大大改善边部减薄,具体的横移量要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宽度以及不同轧制工艺来确定,而不能仅仅通过工作辊长度以及带材宽度来设计工作辊横移位置.  相似文献   

20.
Based on the Shougang plat mill project, an on-line dynamic correction algorithm was analyzed. This algorithm can adjust model coefficients better because the reasonable correction is based on the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rolling force. The results of application on site show that this on-line dynamic correction algorithm is effecr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