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7,(9):83-85
痛经是临床常见病,不同医家分型不同,陈莹主任医师认为痛经以脾肾阳虚兼血瘀型较为多见,并围绕"经前、经期、经后"人体气血阴阳变化规律,采用分期论治痛经的方法,重在温补脾肾,佐以活血化瘀,标本同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2)
对新安医家汪机《石山医案》中的血证医案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认为汪机诊治血证以健脾益气为主,兼调和肝、脾二脏,重视补脾养胃,从气血生化之源着手以治其本,但不过于温补,亦会少佐凉血止血药,以顾其标。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17)
近年来消渴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消渴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对消渴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但历代医家对消渴的病机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消渴病机的探讨是认识消渴的重要部分,因为病机关系到治疗方案的确立。笔者参考各家之论,试从消渴与脏腑、气血津液的关系探析消渴的病机。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8)
历代医家对脱发的病因病机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如血虚致脱、血热脱发等,并提出补益气血、清热养阴、祛风除湿等相应治法。近年来脱发逐渐成为许多更年期女性的一大困扰,然对更年期脱发历代文献却并没有系统的认识。本文通过总结郭宝荣教授临床实践过程中治疗女性更年期脱发的典型病案,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6)
基于治法间存在协同、促进的关系,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中气血津液,脏腑的生理、病理特性及临床治疗中的实际效果反馈,分析经典方剂中治法间结合应用的配伍结构及历代医家总结的治则等,归纳血证、痰水病证、脾胃病证中存在的相须治法合用模式,从而使医生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时思维更加周全,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4):463-466
多数医家认为HIV/AIDS常侵袭肾、脾、肺三脏,而对肝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重视不足。"肝为将军之官",肝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气血得畅,脏腑阴阳功能协调;相反,肝气虚衰,气血失和,变证迭起,诸病丛生,故"肝为五脏之贼"。本文通过辨析"肝为五脏之贼"的内涵,强调肝与其他四脏的生理、病理关系,从而为HIV/AIDS从肝论治提供理论依据,并总结相应方药供临床灵活选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5):670-673
吕培文教授认为脉络瘀滞是周围血管病主要病理改变。依据本病特点,强调"审证求因,本于气血"的理论,提出了"治则之本,调和气血"的治疗原则。调和气血法体现了"治病求本"的思想,应贯穿于治疗周围血管病的始终。临证治疗时注意标本兼治,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化痰、消肿、清热等以祛邪实,益气、养阴、温阳、散寒、托里生肌以固本,注重气血同治。以调和气血为主要治则的同时,应整体把握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认识证候态势,注意因势利导,兼蓄诸法,重在调节人体平衡,以使机体气血平和,疾病自除。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7):978-979
目的:探讨气血辨证理论在皮肤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以气血辨证理论为基础阐述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从脾虚湿盛、气虚血燥、血虚风胜、气血两虚、气滞血瘀、血热、气血不和等7个方面进行探讨。结果:皮肤病大多与气血有关,按照气血辨证理论基本可以判断皮肤病的司属。结论:气血辨证理论对皮肤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8):1145-1147
吴标教授认为中风后失语主要源于脾胃功能不足,健运失司,升降失调,导致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痰瘀内生,痹阻脉络,或气血逆乱,血溢脉外痹阻脑窍而发病。治疗应以气血为本,调理气机升降,兼顾通腑,健脾和胃,使气血充盛,气机升降相因,痰瘀得以消散,则病自愈。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5):758-76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绞痛属于"心痛""胸痹"范畴,病发于心,但与脏腑亏损,气血阴阳失调有关。沈舒文教授提出冠心病心绞痛病机为本虚标实,心气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从而导致气血津液运行输布障碍,气滞、痰浊、血瘀内生为患。治疗当补虚疗脏损与祛邪通心脉相兼顾,在标本虚实的动态变化中重建脏腑气血阴阳之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