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12 ~ 2022年间的面板数据,建立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运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和中介模型,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和作用途径。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对于安徽省整体区域经济存在正面影响,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显著促进了安徽省的区域经济发展。(2)新型城镇化对皖北、皖南和皖中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依次增强。(3)新型城镇化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鉴于此,政府应该提高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协调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与传统的单一城镇化率指标不同,本文从经济发展、人口、生活质量、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环境等6个方面考虑新型城镇化问题,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建立了新型城镇化衡量指标.以河北省为例,创建了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是相互影响的;然而,格兰杰因果关系显示,新型城镇化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这可能是城镇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效果在短时间内难以凸显,而在长时间内效果比较明显.最后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发展可以改变武陵山片区的经济发展的现状,但也会与武陵山片区民俗体育文化形成冲突。分析了武陵山片区民俗体育文化特点、资源优势以及新型城镇化发展对武陵山片区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武陵山片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探究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与物流业的互动关系,对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基于中国1998—202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VAR构建三元估计模型,通过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动态分析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与物流业三者之间并未形成良性互动局面;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建设是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但物流业无论是对新型城镇化还是乡村振兴的带动效果都不明显;城乡协调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物流业亟需变革自身发展模式,实现高质量转型,才能发挥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畅通经济循环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城镇化率快速提升的大背景下,结合甘肃省实际,分别从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及资源环境5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值法测度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结果表明,甘肃省14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分为3个区域,即发展高水平区、中等水平区以及低水平区,进而对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维度分析以及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6.
从经济发展、城市环境和生活品质3个方面选取16项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评价模型,定量分析2017年吉林省39个县级市(地级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除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为推进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对乡村传统农业形成了巨大冲击.部分乡村在追求城镇化的同时,急功近利,企图通过变换产业模式,期冀获得跨越式经济发展.为了分析当前新型城镇化下的乡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开展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产业及景观环境的研究,选择区域内有代表性的乡村产业,分析乡村景观环境需要考虑的因素,从文化观念、住宅形式及产业模式,全面分析乡村景观规划,为实现生态乡村自然环境,提供思路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从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和平楼小区改造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总结出旧城改造工程管理经验,提炼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最佳途径,以利今后能够更快、更好地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速,城市规模不断增长,城市边界不断向外扩张,一些超大城市形成,对周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辐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区域比较多,一味地发展超大城市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新型城镇化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在对Pearson分析法和新型城镇化相关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梳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对衡阳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度和协调度的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意见,为衡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扩大内需首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但在新经济时代如何更有效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迫切需要新想法、新思维。因此,新型城镇化目标是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途径强调"两个集中"、新型城镇化重点地区是"七大平原"、新型城镇化要求恢复"县管市"制度,这是四个关键性的内容,由此才能真正崛起新型城市的当代展演空间,同时助推城镇的产业化升级与转型,作出这个时代我们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