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为分析和解决汽车扭力梁悬架系统振动引致的整车NVH问题,建立施加约束边界的悬架系统有限元模型并计算其系统模态。为了更确切地模拟悬架橡胶衬套在实际工作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动态刚度特性,在有限元建模中提出一种衬套动刚度的当量方法,并结合试验验证阐明该方法的正确性。基于验证后的模型,以衬套刚度为影响因素,对悬架系统的低阶模态频率进行灵敏度分析,并讨论衬套刚度约束方向与模态振型之间的联系,最终揭示出衬套刚度对系统模态分布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2.
根据某SUV轿车副车架的实际结构,运用ANSYS Workbench 分析软件对其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有限元模型的模态模拟分析得到副车架的固有频率和相应振型,然后对副车架进行模态试验,通过比较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最后通过改变U型横梁壁厚验证其对副车架整体模态特性的影响,为后续的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轿车副车架模态试验与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将现代测试手段和模态分析技术相结合,介绍了某轿车副车架的试验模态分析方法,采用白噪声随机激励法进行了模态试验,并应用模态分析软件辨识其模态参数,为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及改进结构设计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开展整车操稳性、平顺性的仿真研究,有必要对影响较大的汽车悬架衬套的静、动刚度范围进行精确设计及控制。本文通过采用3阶Ogden超弹性本构模型与3阶PRONY级数粘弹性模型建立了某汽车悬架减振器橡胶连接衬套超-粘弹性有限元模型,利用ABAQUS/Standard有限元分析模块分别研究了衬套缩径量大小与静、动刚度的关系,得到了不同缩径量下橡胶衬套静、动刚度曲线;结果表明,当缩径量小于0.6mm时,橡胶衬套静、动刚度随缩径量的增加而增大并呈近似的线性关系;当缩径量大于0.6mm后,静、动刚度随缩径量增大而增大的速率急剧变大而呈现非线性关系;本文研究说明,当缩径值达到一定程度后对橡胶衬套静、动刚度值的影响变大;最后通过试验测试发现有限元分析结果与测试结果相对误差在10%以内,证明了本次考虑缩径量影响的汽车悬架衬套静动特性分析的正确性,这对车用橡胶衬套的设计与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有限元仿真计算和实验测试相结合研究手段,测试某重型燃气轮机支架动刚度,以形成较为完备计算燃机支架动刚度的有限元仿真流程和计算分析方法。三维模型和实验测试所用试验件按4:1进行缩比并建立模型、加工制作。采用锤击法进行测试,并以其结果对有限元仿真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经过对比验证发现两者所得到结果吻合较好。结果表明,基于实验测试燃气轮机支撑结构动刚度有限元仿真流程及分析计算方法是可行的,计算结果具有一定可靠性,对进行相关方面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如何高效准确地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获取减振器节流阀片组刚度特性的问题,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节流阀片组建立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流固耦合模型和不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结构模型。对模型进行求解,提取计算结果中节流阀阀片组的刚度特性曲线,发现:当节流阀阀片和阀座不存在开槽且阀片变形较小时,可建立结构模型求解节流阀片组刚度特性,当变形较大时,则需建立流固耦合模型求解阀片组刚度;当节流阀或阀座存在开槽时,需建立流固耦合模型进行求解;对流固耦合模型中的流体施加不同的速度载荷,发现:高速激励且阀片变形较大时,需建立流固耦合模型求解节流阀阀片组刚度特性,同时发现:阀片组刚度特性与阀片变形速度有关且阀片变形速度越大,阀片组刚度特性越弱。建立某型双筒充气阀片式液压减振器的性能仿真模型,通过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可知,以上所得结论是正确可信的。  相似文献   

7.
计算模型的真实性、可靠性是模型建立的关键问题,线性系统动力学模型不能适应参数呈非线性系统的建模。以发动机悬置系统为例,通过实验获得刚度和阻尼参数,用实验的质量矩阵、刚度矩阵建立系统动力学计算模型,通过实验运行模态与计算模态相关分析得到验证模型。结果表明考虑动刚度参数的计算模型比传统静刚度模型更接近真实情形。  相似文献   

8.
钢丝绳种类繁多,本文给出了钢丝绳隔振器设计中的最主要参数多股钢丝绳抗弯截面惯性矩的一般公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钢丝绳隔振器受压时的等效静刚度近似计算公式。试验和计算对比表明钢丝绳隔振器受压时的等效静刚度近似计算公式还是相当准确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松弛型阻尼隔振模型,从动刚度角度分析其与传统隔振模型的区别。通过求解松弛型阻尼隔振模型的传递率,说明系统最优传递率和动刚度的联系。使用波纹管提供刚度及密封,采用小孔阻尼结构形式,设计松弛型阻尼隔振器并对系统的阻尼系数求解。对所设计的松弛型阻尼隔振器进行了动刚度的测试,实验结果和理论预测吻合较好。研究对松弛型阻尼隔振器的优化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载货汽车车架的性能分析与轻量化问题,首先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车架离散化模型,对其进行弯曲刚度分析和弯曲刚度试验,验证有限元方法的正确性.然后对车架进行自由模态分析,获取其低阶模态频率.再建立整车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提取车架在转弯、制动和上跳工况下的载荷,并应用惯性释放方法对其进行强度分析.最后基于集成平台对车架主要...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模态综合法中由于高阶截断模态带来的计算误差问题,本文将子结构界面动刚度进行级数展开,用子结构的固定界面主模态表示,并利用位移协调和力平衡条件对子结构界面动刚度进行模态综合,发展了一种新的模态综合方法。该方法保留了截断模态高阶项的贡献,界面力高阶平衡条件的利用减少了界面自由度的引入。推导过程不必引入质量矩阵为对角块的假设,比现有改进方法更具普适性。数值算例的结果表明在相同自由度的前提下,本文提出的方法能获得更高的模态综合精度。  相似文献   

12.
结构特征向量导数计算的移位迭代模态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提出了移位迭代模态法,可以大大提高特征向量对设计参数导数的计算效率。从理论上证明,经典模态法、修改模态法和迭代模态法只是移位迭代模态法的特殊情况。文中还给出以FORK和3D-FRAME两种结构为实例的计算机仿真,并与已有的几种模态法进行了比较。理论分析与计算机仿真表明,本方法计算特征向量导数时,只需用很少几个模态即能保证精度,从而可以在保证精度的条件下大大提高计算速度。  相似文献   

13.
研究推进轴系橡胶艉轴承刚度等效方法,给出重力作用下的轴系艉轴承的等效支承位置及刚度。建立转轴-轴承非线性接触有限元模型,获得轴承表面压力和位移分布,然后采用单点、多点支承模型进行刚度等效。结果表明,单点支承等效可以较为准确地描述转轴位移,但转角不够准确;5点支承等效较单点支承等效具有更高的精度,可以较为准确地描述轴系变形,而且动刚度等效也能较准确地描述频响特性(微幅振动条件下),尤其对于低频区域(小于60 Hz),与转轴-轴承接触模型的计算结果几乎一致。  相似文献   

14.
橡胶艉轴承的试验模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橡胶艉轴承由于其减振降噪的优良特性,在舰船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分析轴承的动态特性,应用锤击法,在LMS系统平台上对橡胶艉轴承整体进行试验模态分析,并应用模态置信判据(MAC值)对试验模态分析结果的正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线性理论的模态分析方法对橡胶轴承进行分析,其试验模态分析得出的固有频率与有限元模态分析得出的固有频率分布范围基本一致,但由于橡胶的非线性造成橡胶轴承的振型与ANSYS计算结果有一定差异,而金属衬套的频率和振型则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5.
离散化包装耦合体动刚度的间接逆子结构分析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供一种间接计算离散化包装耦舍体动刖度的逆子结构分析计算方法,依据矩阵理论推导了计算公式.该方法采用工程应用中较易测量或测量误差相对较小的系统水平和部件水平频率响应函数(FRF)进行分析计算,可有效提高计算精度和应用于运输包装系统动态优化设计的可行性.以典型运输包装系统的集总参数模型验证了公式的完备有效性,并比较了动刚度的直接与间接逆子结构分析计算因FRF测量误差所造成的结果偏差.  相似文献   

16.
粘弹性结构动力学分析的等效粘性阻尼算法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分析粘弹性材料结构的振动,通常采用积分-微分形式的运动方程,有别于结构动力学中经常采用的K—C—M形式的运动方程。因此分析者往往需要编制专用程序,从而增加成本,降低效率。建立了一组与积分-微分形式等效的K—C—M形式的运动方程,使得粘弹性结构的动力学分析可以直接利用通用的FEM程序,而不必作任何修改和扩充。  相似文献   

17.
用动态刚度法分析旋转变截面梁横向振动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引入动态刚度法分析旋转变截面梁的振动特性。首先基于欧拉-伯努利梁理论给出旋转变截面梁自由振动方程,然后通过动态刚度法推导该旋转梁的动态刚度矩阵,最后运用MATLAB中的fzero函数求解特征值方程得到旋转梁横向振动的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数值计算结果证明了动态刚度法的精度和有效性,同时分析了轮毂半径、转速以及渐变系数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刚度和模态灵敏度分析的轿车车身轻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轿车白车身为例,建立有限元模型,以车身结构的刚度和模态有限元计算为基础,经灵敏度分析方法确定优化设计变量,以车身结构质量的最小化为目标,在保证车身刚度和模态性能的前提下,优化车身零件的厚度,从而实现车身结构的轻量化,车身减轻的重量为原来的3.6%,车身结构的刚度和主要模态频率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