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2.
3.
4.
为有效开展整车操稳性、平顺性的仿真研究,有必要对影响较大的汽车悬架衬套的静、动刚度范围进行精确设计及控制。本文通过采用3阶Ogden超弹性本构模型与3阶PRONY级数粘弹性模型建立了某汽车悬架减振器橡胶连接衬套超-粘弹性有限元模型,利用ABAQUS/Standard有限元分析模块分别研究了衬套缩径量大小与静、动刚度的关系,得到了不同缩径量下橡胶衬套静、动刚度曲线;结果表明,当缩径量小于0.6mm时,橡胶衬套静、动刚度随缩径量的增加而增大并呈近似的线性关系;当缩径量大于0.6mm后,静、动刚度随缩径量增大而增大的速率急剧变大而呈现非线性关系;本文研究说明,当缩径值达到一定程度后对橡胶衬套静、动刚度值的影响变大;最后通过试验测试发现有限元分析结果与测试结果相对误差在10%以内,证明了本次考虑缩径量影响的汽车悬架衬套静动特性分析的正确性,这对车用橡胶衬套的设计与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6.
针对如何高效准确地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获取减振器节流阀片组刚度特性的问题,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节流阀片组建立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流固耦合模型和不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结构模型。对模型进行求解,提取计算结果中节流阀阀片组的刚度特性曲线,发现:当节流阀阀片和阀座不存在开槽且阀片变形较小时,可建立结构模型求解节流阀片组刚度特性,当变形较大时,则需建立流固耦合模型求解阀片组刚度;当节流阀或阀座存在开槽时,需建立流固耦合模型进行求解;对流固耦合模型中的流体施加不同的速度载荷,发现:高速激励且阀片变形较大时,需建立流固耦合模型求解节流阀阀片组刚度特性,同时发现:阀片组刚度特性与阀片变形速度有关且阀片变形速度越大,阀片组刚度特性越弱。建立某型双筒充气阀片式液压减振器的性能仿真模型,通过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可知,以上所得结论是正确可信的。 相似文献
7.
8.
9.
10.
针对某载货汽车车架的性能分析与轻量化问题,首先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车架离散化模型,对其进行弯曲刚度分析和弯曲刚度试验,验证有限元方法的正确性.然后对车架进行自由模态分析,获取其低阶模态频率.再建立整车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提取车架在转弯、制动和上跳工况下的载荷,并应用惯性释放方法对其进行强度分析.最后基于集成平台对车架主要... 相似文献
11.
12.
13.
研究推进轴系橡胶艉轴承刚度等效方法,给出重力作用下的轴系艉轴承的等效支承位置及刚度。建立转轴-轴承非线性接触有限元模型,获得轴承表面压力和位移分布,然后采用单点、多点支承模型进行刚度等效。结果表明,单点支承等效可以较为准确地描述转轴位移,但转角不够准确;5点支承等效较单点支承等效具有更高的精度,可以较为准确地描述轴系变形,而且动刚度等效也能较准确地描述频响特性(微幅振动条件下),尤其对于低频区域(小于60 Hz),与转轴-轴承接触模型的计算结果几乎一致。 相似文献
14.
橡胶艉轴承的试验模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橡胶艉轴承由于其减振降噪的优良特性,在舰船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分析轴承的动态特性,应用锤击法,在LMS系统平台上对橡胶艉轴承整体进行试验模态分析,并应用模态置信判据(MAC值)对试验模态分析结果的正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线性理论的模态分析方法对橡胶轴承进行分析,其试验模态分析得出的固有频率与有限元模态分析得出的固有频率分布范围基本一致,但由于橡胶的非线性造成橡胶轴承的振型与ANSYS计算结果有一定差异,而金属衬套的频率和振型则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5.
离散化包装耦合体动刚度的间接逆子结构分析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供一种间接计算离散化包装耦舍体动刖度的逆子结构分析计算方法,依据矩阵理论推导了计算公式.该方法采用工程应用中较易测量或测量误差相对较小的系统水平和部件水平频率响应函数(FRF)进行分析计算,可有效提高计算精度和应用于运输包装系统动态优化设计的可行性.以典型运输包装系统的集总参数模型验证了公式的完备有效性,并比较了动刚度的直接与间接逆子结构分析计算因FRF测量误差所造成的结果偏差. 相似文献
16.
17.
用动态刚度法分析旋转变截面梁横向振动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引入动态刚度法分析旋转变截面梁的振动特性。首先基于欧拉-伯努利梁理论给出旋转变截面梁自由振动方程,然后通过动态刚度法推导该旋转梁的动态刚度矩阵,最后运用MATLAB中的fzero函数求解特征值方程得到旋转梁横向振动的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数值计算结果证明了动态刚度法的精度和有效性,同时分析了轮毂半径、转速以及渐变系数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刚度和模态灵敏度分析的轿车车身轻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轿车白车身为例,建立有限元模型,以车身结构的刚度和模态有限元计算为基础,经灵敏度分析方法确定优化设计变量,以车身结构质量的最小化为目标,在保证车身刚度和模态性能的前提下,优化车身零件的厚度,从而实现车身结构的轻量化,车身减轻的重量为原来的3.6%,车身结构的刚度和主要模态频率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