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燃煤锅炉受热面存在的高温腐蚀问题,采用料浆法在20G钢材表面制备复合陶瓷涂层,烧结后的复合陶瓷涂层表面较为致密,涂层与基材具有良好的结合状态。对喷涂及未喷涂陶瓷涂层钢片在SO_2腐蚀气氛环境下的抗高温腐蚀性能进行试验,并采用热分析动力学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在400~500℃温度范围内,两种试样的腐蚀过程均符合一维扩散反应动力学模式,计算求得喷涂涂层钢片腐蚀反应活化能低于未喷涂涂层钢片,涂层具有较好的抗高温腐蚀性能。对腐蚀试验后试样的形貌、成分和物相分析结果显示,涂层在SO_2气氛下腐蚀后,表面生成K_2SO_4晶粒,但由于涂层较为致密,阻止了S的扩散,内部基本没有检测到K2SO4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料浆法陶瓷涂层用胶粘剂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越超  高红 《中国胶粘剂》2006,15(11):50-52
综述了料浆法陶瓷涂层技术的特点及应用,重点介绍了料浆法陶瓷涂层用胶粘剂-无机胶粘剂中的硅酸盐类和磷酸盐类胶粘剂的性能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课题主要研究纳米涂层抑制三元复合驱污水对管道的腐蚀。通过实验室模拟现场腐蚀,研究了涂有纳米涂层的试片和没有涂纳米涂层的试片在污水中的腐蚀速率和外观变化,得出有纳米涂层可以显著抑制油田污水对管道的腐蚀,并分析了原因。  相似文献   

4.
马壮  李剑  闫翠娟  李智超 《硅酸盐通报》2013,32(8):1684-1687
以粉煤灰为原料,采用热化学反应法在Q235钢表面制备了玻璃/陶瓷复合涂层.采用XRD、SEM分别研究了涂层的物相组成及截面形貌,并测试了涂层的冲蚀磨损性能.结果表明:热固化后复合涂层有新相Ca2Al2SiO7、FeAl13 、Mg3(PO4)2等产生.复合涂层界面结合致密,200 r/min、300 r/min、400 r/min冲蚀磨损性能分别提高2.18倍、2.95倍和2.03倍.  相似文献   

5.
等离子喷涂Al2O3+TiO2复合陶瓷涂层的组织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EM,TEM,EDAX及X射线等手段研究了Al2O3+TiO2/NiCrAlY复合陶瓷等离子喷涂层的组织结构,涂层呈片层状,Al2O3+TiO2陶瓷涂层由γ-Al2O3,TiO2及少量的α-Al2O3组成,由于喷涂层温度比较高,部分熔化的Al2O3和大部分熔化的TiO2发生了一定程度的互熔,形成了Al2O3+TiO2共晶组织。片层内由Ni基固溶体及弥散分布其上的γ相(Ni3Al)组成,片间为  相似文献   

6.
以SiO2、 MgO、Al2O3、Na2O、CaO为陶瓷骨料,水玻璃为粘结剂,采用料浆法在316L不锈钢基体表面制备了耐蚀陶瓷涂层,研究了烧结温度在600-800℃范围内陶瓷涂层的显微硬度、抗热震性及耐腐蚀性.结果 表明:当烧结温度达到750℃,涂层表面生成了Al2SiO5、 3Al2O3·2SiO2、 Ca2SiO4...  相似文献   

7.
纳米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腐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共混法,通过添加纳米复合材料AY-2对传统聚酯卷材涂料进行改性。结果表明:添加AY-2粉体使涂料黏度上升,并随着纳米粉体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添加纳米AY-2粉体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涂膜的光泽、耐冲击性和T弯;添加纳米AY-2粉体的漆膜耐盐雾性能得到提高,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也与耐盐雾性测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复合溶胶-凝胶法制备陶瓷涂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新的陶瓷涂层制备工艺,即复合溶胶--凝胶制备工艺,并对其原理、优缺点、相应改进措施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燃煤锅炉烟气中SO3生成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柏祥  杨海瑞  吕俊复 《化工学报》2017,68(7):2896-2909
燃煤锅炉烟气中SO3能对锅炉设备、大气环境造成包括低温腐蚀、粘污和蓝烟等一系列的危害。因而;对烟气中SO3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的研究对于预测和控制烟气中SO3浓度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节能减排标准有重要意义。基于文献中的C/H/O/N/S化学动力学模型的优化、整合建立了化学动力学模型;对烟气中SO3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进行计算研究。还基于自主设计搭建了全混流反应器测量装置;对上述计算工况中的SO3浓度进行测量。研究发现;烟气中SO3浓度主要受SO2、O2和H2O的浓度;以及温度和反应停留时间等影响。SO3浓度受烟气中CO、NO的影响也较为显著;但是受CO2的影响不大。另外;随着反应停留时间的增加;烟气中SO3浓度先后经历了3个不同阶段:急剧增加;增长趋势逐渐减缓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陶瓷涂层中的通孔问题,把复合材料与梯度材料的主应用到陶瓷涂层,采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在Q235钢表面形成Ni/Al-13wt%TiO2/Al2O3梯度复合陶瓷涂层,对其在沸腾的5%H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i/Al-13wt%TiO2/Al2O3梯度复合陶瓷涂层中的通孔率较单一层Al2O3陶瓷涂层显著降低,带有该梯度复合陶瓷涂层试样的耐蚀性明显提高,该涂层腐蚀14天仍未出现鼓泡削落现象。  相似文献   

11.
锅炉烟气脱硫系统防腐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锅炉烟气脱硫系统防腐的改进(主要是采用聚丙烯等材料),解决了烟气的露点腐蚀问题。改进后,可以增大锅炉内部的空气预热器、软水加热器等换热设备的面积,多回收烟气的热量;出锅炉的烟气温度可以降至约40℃,烟气系统的设施、设备、管路体积和管径减小,质量减轻,比传统设计的投资可降低约20%.  相似文献   

12.
热化学反应法制备纳米复合陶瓷涂层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化学反应法在Q235钢上制备纳米复合陶瓷涂层,对涂层进行结构分析及性能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涂层在600℃固化产生了新陶瓷相;涂层较致密,涂层与基体结合良好;涂层大大提高了基体的耐蚀性和耐磨性。  相似文献   

13.
以相同的陶瓷骨料(由TiO2、A12O3和Zn组成),在纯铜基材上分别制备热化学反应法陶瓷涂层和热化学反应陶瓷/渗铝复合涂层,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研究了2种涂层的组成和结构,并比较了两者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热化学反应陶瓷/渗铝复合涂层在热固化过程中除了产生机械和化学结合外,还产生了冶金结合,其致密性、结合强度均较...  相似文献   

14.
赵斌  武建华  李双红 《硅酸盐通报》2013,32(6):1131-1135
本文采用含多种氧化物的煤矸石粉末,以加钙活化的煤矸石和未加钙的煤矸石两种配方为涂层骨料,用热化学反应法在Q235钢表面制备陶瓷涂层.通过XRD分析球磨前后粉体及陶瓷涂层的相结构,并分析涂层的抗热震性和耐蚀性能.结果表明,通过热化学反应法制备煤矸石陶瓷涂层是可行的,制备过程中产生Al6Si2O13、Al2 SiO5、AINi、CaAl2 Si2O8及玻璃新相.涂层的性能比基体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煤矸石陶瓷涂层的耐酸、碱、盐性分别提高4.31倍、2.08倍、2.06倍;加钙煤矸石陶瓷涂层分别提高9.79倍、2.38倍、2.86倍.  相似文献   

15.
以Ni/Al、NiCr为粘结层材料 ,Cr2 O3 为陶瓷层 ,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在 45 # 钢上制得了Ni/Al Cr2 O3 和NiCr Cr2 O3 双层涂层 ,通过电化学方法对带涂层的试样的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 ,并采用扫描电镜对双层涂层的腐蚀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有盐性介质存在的情形下 ,NiCr比Ni/Al有更好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16.
李青  陈艳 《电镀与涂饰》2000,19(1):28-31,38
研究了溶胶制备中所用催化剂种类、基体金属前处理及涂层厚度对金属陶瓷涂层耐蚀性的影响,不含CI^-催化剂的溶胶-凝胶配方所得陶瓷涂层的耐蚀性最了,适当的前处理及适宜的涂层厚度有利于提高陶瓷涂层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17.
A kinetic model of the pozzolanic reactio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flue gas desulfurizers from fly ash and Ca(OH)2 was deduced on the basis of solid phase reaction kinetic theory. Kinetic expressions and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and verified by experiment. A comparison of calculated results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precision in kinetic expressions was good. The apparent reaction rate constants of the pozzolanic reaction could be raised by increasing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fly ash and the hydration temperature, and by using a suitable additive. Translated from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06, 22(4): 329–334 [译自: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