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富良  沈飚  林涛  周建平 《给水排水》2007,33(3):11-14
古横桥水厂扩建工程经前期调试后,在运行供水88 d内,原水CODMn平均10.55 mg/L,最高15.12 mg/L,NH3-N平均2.68 mg/L,最高5.31 mg/L,色度平均41度,最高55度,通过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 强化常规处理 两级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出厂水中上述指标均达到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和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标准》要求.简要介绍了工艺调试和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2.
周建平  许龙  芮旻  沈飚  富良 《给水排水》2012,38(1):17-20
P市地表原水受到有机物污染,水中CODMn经常高达10mg/L以上,为此,在G水厂的扩建工程中,采用了两级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以保证出水水质安全。水厂运行结果表明,在活性炭吸附饱和后,一级炭池出水CODMn仍有3~5mg/L,需二级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才能使出厂水CODMn小于3mg/L。当前后臭氧分级投加比例为3∶2时,有机物的去除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黄浦江水源中溴离子浓度较高,一般在0.2~0.3mg/L,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在冬天氨氮大于0.5mg/L时,溴酸盐较低。随着氨氮降低,溴酸盐会升高,有可能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中规定的限值,采用在后臭氧接触池前加0.3mg/L氨的方法,能有效控制溴酸盐生成。  相似文献   

4.
微污染水源臭氧预氧化的生产性应用与生物风险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小试和生产性试验讨论了预臭氧取代预氯化在微污染的黄浦江水源水厂净化中的应用和生物风险.研究表明,臭氧预氧化对平流沉淀系统和ACTIFLO高效澄清系统均有促进混凝沉淀的效果,预臭氧的投加量约0.8 mg/L,后续混凝剂投加量由50 mg/L降至40 mg/L即能达到较好澄清效果,砂滤池出水浊度低于0.1 NTU,出水锰含量可降至痕量.在生产性装置运行中发现,水厂预臭氧后春夏季在澄清池和滤池中有较大型的后生动物,且藻类大量生长,对饮用水构成潜在生物风险.  相似文献   

5.
采用“臭氧-微量粉末活性炭-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考察了苏南某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深度处理的运行效果及作为回用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当投加的臭氧和粉末活性炭质量浓度分别为25mg/L和20mg/L,曝气生物滤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为6h,气水比为3∶1时,组合工艺出水的ρ(COD)和ρ(NH3-N)平均值分别为49mg/L和0.28mg/L,出水平均色度为7,平均脱色率达90%,满足回用水水质要求。检测发现,臭氧氧化和粉末活性炭吸附对可溶性微生物产物有较高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6.
预臭氧通常位于净水处理工艺的最前端,其对后续工艺的协同和优化作用值得探讨。通过中试,研究预臭氧在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工艺处理太湖水中的作用。试验表明,预臭氧具有助凝效果,但对混凝去除有机物的帮助有限。研究发现,预臭氧可有效提升砂滤去除可生物降解有机物(BDOC)的效果,并与臭氧投加量有密切关系。预臭氧投加量为1.5 mg/L时,常规处理(混凝沉淀-砂滤)去除有机物的效果最好。预臭氧还可促进生物活性炭去除BDOC。在本试验中,最佳的预臭氧投加量对整个深度工艺去除有机物为1.5 mg/L,砂滤起到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臭氧-活性炭-超滤(O3-GAC-UF)处理石油微污染水,研究该组合工艺对水中石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原水油含量为4 mg/L左右时,在臭氧投加量约为4 mg/L、反应时间为12 min、活性炭停留时间为12 min条件下,超滤出水油含量为0.027 mg/L,对色度、浊度和CODMn的去除率均接近100%,UV254从0.117 cm-1降低为0.004 cm-1,并且随着处理水量的增加,系统运行稳定.臭氧-活性炭-超滤工艺可以作为处理石油微污染水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受石油污染水源饮水净化工艺与水质综合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石油污染水源水的水质综合分析、净化工艺及生物处理进行较全面的研究。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石油污染水源水中检出大量石油有机污染物与毒性物质,具有较强的致突活性和致畸性;部分经处理后的饮用水中仍存在一定量的石油有机污染物、致突活性和致畸性;(2)石油污染地下水中AOC水平达400~700μg乙酸-C/L,且随季节有较大波动;经深度处理(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后饮用水的AOC水平仍高于100μg乙酸-C/L,表现出生物不稳定性;饮用水的AOC水平与工艺运行、配水管网情况有关。(3)生物预处理工艺能有效去除水中有机物(COD)20~30%和无机营养物(NH_3-N)80~90%及石油污染物40%,降低水中AOC40%,同时有效控制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和水的致突活性,提高水的生物稳定性。结合生物预处理的传统工艺在控制水中有机污染物和致突活性方面明显优于其它组合工艺,保证饮水水质,是净化石油污染水源的最佳工艺组合。(4)凡使水中有机物小分子化,含羰基基团有机物比例增加的水处理技术将导致水的高度生物不稳定。对于臭氧氧化技术,必须与能有效减少水中有机物的生物技术或活性炭技术连接,以提高水的生物稳定性。(5)易降解有机物质对石油的生物降解无明显的增强;对于石油中难降解的芳香烃类物质,有可能因易降解底物的竞争而  相似文献   

9.
臭氧-生物活性炭滤池运行及水厂成本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代荣  汪利军 《给水排水》2006,32(10):12-19
处理规模10万m3/d的杭州南星水厂是钱塘江水源水厂首座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O3-BAC)进行深度处理的水厂.通过对O3-BAC处理效果的各影响因素进行生产性研究,确定适宜的余臭氧浓度为0.15~0.25 mg/L,BAC滤池水力负荷可大于设计值10 m3/(m2·h),运行周期设定为10 d左右,加臭氧有助于提高O3-BAC对CODMn的去除效果,同时推断在秋冬季水温较低(7~16℃)的情况下,BAC滤池的生物挂膜时间为运行后101~105 d.原水CODMn<4.59 mg/L时,采用常规处理即可将出水CODMn控制在2 mg/L以下.实施臭氧预处理和O3-BAC深度处理后,水厂总运行成本增加0.199元/m3.  相似文献   

10.
饮用水处理工艺去除两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水中两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在饮用水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和微曝气活性炭深度处理中试工艺中的去除性能。研究发现,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对BPA和DMP的去除效果有限,进水浓度为200~300μg/L条件下经过混凝、沉淀和砂滤后,BPA和DMP的去除率分别仅为25.38%和13.29%。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能有效去除BPA和DMP,但二者在该工艺中的去除特性有所不同:水中BPA经过臭氧氧化后几乎被全部去除,后续的生物活性炭处理单元作用较小;但臭氧氧化仅可部分去除DMP,大部分靠后续生物活性炭柱去除。微曝气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也能有效去除BPA和DMP,对二者的去除主要靠微曝气活性炭柱的作用,其效果略优于臭氧投加量为0条件下的臭氧活性炭柱,这说明微曝气活性炭柱存在较多的特定降解菌。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发现,臭氧活性炭柱和微曝气活性炭柱内活性炭对BPA和DMP的最大吸附容量均远小于新炭,同时臭氧活性炭柱内活性炭吸附容量略高于微曝气活性炭柱。  相似文献   

11.
高雄市澄清湖高级净水厂处理工艺与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雄市澄清湖高级净水厂为了给高雄地区提供持续、稳定的高质量饮用水,在原有传统处理单元的基础上,增设了前臭氧系统、结晶软化系统、后臭氧系统、快滤池及生物活性炭滤池等净水处理单元.运行表明,出水总硬度133 mg/L、总三卤甲烷5.15 μg/L、五类卤乙酸18.06μg/L、溴酸盐4.91μg/L、生物可利用有机碳17.8 μg/L,均达到当地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水质良好.  相似文献   

12.
采用预臭氧生物活性炭滤池、生物接触预氧化、PAC吸附预处理三种工艺对吴淞江微污染水源水处理进行研究;常温下,臭氧投加量2 mg/L,预臭氧生物活性炭滤池对氨氮的去除率维持在70%以上,出水NH3-N约1 mg/L,CODMn平均去除率34.16%;生物接触预氧化对氨氮去除率可达80%以上,但CODMn平均去除率只有7.6%;PAC对色度及臭味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但对其他物质去除率较低.三种工艺相比,作为水厂改造或备用应急方案,预臭氧生物活性炭滤池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臭氧高级氧化技术在饮用水安全保障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金辉  陈卫  林涛 《给水排水》2007,33(6):117-121
随着水源污染的加剧,饮用水安全问题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结合近年来高级氧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成果,综述了臭氧高级氧化技术在保障饮用水化学和生物安全性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高级氧化-生物活性炭过滤(AOPs-BAC)是未来解决饮用水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一体化超滤-膜混凝吸附生物反应器饮用水除污染效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超滤-膜生物反应器(UF-MBR)的饮用水除污染效果,在其反应器中直接投加粉末活性炭进行吸附和聚氯化铝进行混凝,构建一体化超滤-膜混凝吸附生物反应器(UF-MCABR)。试验结果表明,在投药量为粉末活性炭8mg/L、聚氯化铝10mg/L时,UF-MCABR对TOC和CODMn的去除率比UF-MBR分别提高了37.1个百分点和29.8个百分点;对DOC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40.6个百分点和61.4个百分点,并取得了几乎100%的硝化效率和PO34-—P去除效率。UF-MCABR的膜污染速率较之UF-MBR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试验和对生产性活性炭池运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对臭氧-活性炭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中活性炭去除有机物的规律、活性炭使用寿命(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及评判指标进行了探讨,并对机理进行了分析.活性炭吸附期和使用寿命与进水水质、臭氧投加量、炭池滤速及出水要求等因素有关,臭氧氧化主要是通过提高进水可降解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的比值,起到延长生物活性炭运行寿命的作用,活性炭的吸附参数不能作为活性炭生命周期的唯一判定指标,出水水质限值是控制活性炭生命周期时间点的最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6.
平湖市古横桥水厂设计介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平湖地区地表水源受有机污染严重,原水中CODMn有时月均超过10mg/L,氨氮月均1~4.5mg/L,最高可达7mg/L。为保证供水水质,平湖市古横桥水厂采用生物预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工艺,其中生物预处理采用悬浮填料接触氧化池,深度处理采用两级臭氧活性炭工艺。对该厂主要构筑物的设计特点、工程概算和运行成本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7.
臭氧-生物活性炭-纳滤膜深度处理饮用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纳滤工艺去除城市管网供水中的污染物,使其达到饮用净水水质标准.研究表明:在臭氧投加量为3~4 mg/L,接触时间8~10 min,生物活性炭罐滤速3~4 m/s的运行条件下,臭氧-生物活性炭预处理能够大量去除原水中的污染物,保证纳滤工艺的正常运行;纳滤膜在操作压力0.7~0.8 MPa,膜通量为27.3 L/(m2·h)的条件下,既能去除无机污染物,又能够保证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离子不被完全截留;且能够有效去除原水中的TOC、AOC、CODMMn、色度、浊度及细菌等,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和生物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臭氧-活性炭处理污染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净化哈尔滨段的松花江水和该市受污染的地下水,我们采用臭氧-活性炭技术对去除嗅味、色度、浊度、铁、锰、有机物、细菌等进行了试验。研究了合理的臭氧氧化程度,氧化时间及氧化位置;臭氧改善活性炭吸附功能和生物氧化延长活性炭寿命的效果;试验确定臭氧、活性炭组合的工艺步骤和各单元的工艺参数,并对除污染机理进行}了探讨。一、试验方法首先建造了一套净化能力为8吨/日的试  相似文献   

19.
生物活性炭工艺颗粒物分布及微生物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中发现,随着活性炭层中生物颗粒和非生物颗粒的积累,出水中的细菌数增多,并多与细小的活性炭颗粒一起流出,因此生物活性炭技术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饮用水的微生物安全性.针对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安全性问题,通过生产性试验从浊度、颗粒数、颗粒物粒径分布以及细菌学指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20.
高寒地区Z水厂以L水库作为水源,近年来L水库水质变差,为轻度有机污染水体,原有常规处理工艺无法满足出厂水水质要求,出水CODMn最高值为6mg/L。通过采用臭氧-活性炭-超滤联用的升级改造技术,使水厂出水浊度小于0.05NTU,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未检出,全面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