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常规工艺的净水厂对高藻原水的净化存在较大难度。通过对原水水质的分析以及生产工艺调整,城镇水厂克服了藻类对制水的影响,在成本略有增加的情况下,保证了供水水质。对某些净水厂除藻生产实际经验进行总结,可为类似水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生物操纵技术控制原水藻类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预沉池中采用放养鲢鱼的生物操纵技术可高效、稳定地控制藻类数量,并对原水浊度、氨氮起到稳定作用,在高藻期还可降低原水CODMn、总磷浓度等。采用生物除藻技术,再联合常规处理工艺除藻,可以使藻类得到较彻底的去除。特别是对于以蓝藻为优势种的夏季原水,该联合技术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针对珠海市某水厂出厂水浊度偏高、原水水质高藻低浊和高色度水的特点结合水厂现有工艺流程,对水厂滤池进行了改造;采用"PAFC+HCA"联用、PSiAF、PAFC、PFS、PAC五种常用混凝剂,通过小试及生产性试验对除浊效果进行研究,考察了PSiAF在饮用水常规处理中的可行性。并考察了"预臭氧—砂滤—主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中试试验对嗅味物质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浊度和嗅味物质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4.
扬州第一水厂提标扩建改造工程已竣工投产,自运行以来,经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原水水质呈周期性变化。夏天原水水质变差,应对高藻原水和淮河泄洪这些季节性微污染原水时,采用了强化常规水处理、预处理和深度处理组合工艺。冬天低温低浊、沉淀池出水浊度偏高时,采用了强化常规水处理和深度处理组合工艺。应对不同的原水水质,采用了不同的组合工艺,保障了供水安全,使出厂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李虹 《城镇供水》2014,(6):70-73
根据南方地区某含藻水源水厂的实际运行情况,在调查分析水源水质、现场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藻期水厂供水水质安全保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含藻量的急剧增加严重影响水厂的运行效果,出水浊度低藻期0.1-0.2NTU,而高藻期最高达0.8NTU,已有超标风险;高藻期三氯化铁形成的矾花密实,絮凝及沉淀时间快,更能适应原水p H的变化,效果较聚合氯化铝铁更佳。该水厂目前采用"混合井—折板絮凝池—平流沉淀池—V型滤池"净水工艺,高藻期可采取水厂处理工艺优化、水源污染治理与保护、水厂工艺改造三个层面的水质安全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针对北京市第九水厂原水低温、低浊及高藻的情况和出水要求,综合考虑实际工程情况和远期水质状况,采用ACTIFLO高效沉淀池工艺对该厂二期A处理线沉淀池进行改造,改造后处理能力由原来的25×104m3/d提高到34×104m3/d。调试期间的运行结果表明,ACTIFLO高效沉淀池对密云水库的低浊、高藻原水有稳定且良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北京市第九水厂原水低温、低浊及高藻的情况和出水要求,综合考虑实际工程情况和远期水质状况,采用ACTIFLO(R)高效沉淀池工艺对该厂二期A处理线沉淀池进行改造,改造后处理能力由原来的25×104m3/d提高到34×104m3/d.调试期间的运行结果表明,ACTIFLO(R)高效沉淀池对密云水库的低浊、高藻原水有稳定且良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北京市第九水厂原水低温、低浊及高藻的情况和出水要求,综合考虑实际工程情况和远期水质状况,采用ACTIFLO(R)高效沉淀池工艺对该厂二期A处理线沉淀池进行改造,改造后处理能力由原来的25×104m3/d提高到34×104m3/d.调试期间的运行结果表明,ACTIFLO(R)高效沉淀池对密云水库的低浊、高藻原水有稳定且良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北方某水源地于2015年9月17日—10月22日持续发生蓝藻水华,水质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蓝藻暴发期原水呈现低温、高藻、高浊、高有机物(CODMn)的特点,通过对自然条件、库区生态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体富营养化是蓝藻暴发的主要原因。水厂通过采取优化预氧化、强化混凝、调整各工艺段的运行参数、适度降低运行负荷等综合运行措施,有效保证了出厂水水质达到国标要求,实现了安全平稳度过蓝藻水华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福州东区水厂高藻水的处理过程中,通过结合生产情况和国内外的先进技术,选择使用高分子富集+生物挂膜处理东厂藻类污染的原水,通过试验结果分析选择这个方法处理的水体可以保证出水水质的安全,在此基础上东区水厂增加试验项目,使用生物挂膜处理原水,结合生产运行情况,预计出使用这种方法,当藻类污染在什么级别的情况下还能够保证出水水质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孙俊峰  李涛 《供水技术》2008,2(4):30-31
针对黄河水藻类高发的现象,对水源地和沉砂池进行了取样分析,确定藻类为异味产生的根源.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投加20 mg/L聚合铁和10 mg/L硅酸钠的同时,投加0.4-1.0 mg/L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FL45C)对藻类和浊度的去除以及臭和味的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新建三亚市崖城水厂是三亚市多水源水厂之一,供水量10万m3/d,引大隆水库水为源水(Ⅰ类源水水质,属贫营养水库,仅有时长藻),经比较采用成熟,常规水处理工艺流程——机械搅拌混合,竖向折板絮凝,平流沉淀,气水反冲V型过滤,出厂水可达到或优于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  相似文献   

13.
南郊水厂超滤膜组合工艺运行情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并评价了东营市南郊水厂(10×104m3/d)以超滤为核心的水质改善工程一年来的运行情况.生产实践表明,超滤组合工艺出水水质较工程实施前有很大提升,超滤出水浊度保持在0.02 NTU以下,组合工艺对CODMn、UV254和TOC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4.96±3.69)%、(43.22±2.21)%和(20.10±...  相似文献   

14.
鹿燕 《供水技术》2012,6(5):18-21
分析了辛安水厂原水水质问题及常规水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通过在常规混凝单元增加投药量、投加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预氯化以及在过滤单元投加助滤剂等强化措施,探讨了强化常规水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各种强化措施可以提高常规水处理工艺对有机物和藻类的去除效果,进一步提高常规工艺的处理效能,保证出厂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要求。  相似文献   

15.
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处理引黄水库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引黄水库水的特点,采用臭氧预氧化强化常规工艺处理引黄水库水。中试研究结果表明:臭氧预氧化能够降低常规工艺出水浊度,改善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同时提高常规工艺对氨氮和藻类的去除率。适宜的臭氧投加量为1~2mg/L,当臭氧投加量为1mg/L时,臭氧预氧化后,滤后水浊度、CODMn、UV254、氨氮和叶绿素a的去除率,与常规工艺相比分别提高了2.7,2.5,7.8,5.2和4.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调蓄水库鱼的种群、食性及其与水库中藻类、水草和鱼种彼此间的食物链关系,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滤食藻类和水草的鱼类,研究了生物操纵法对调蓄水库藻类的控制效果。基于食物链关系制定生物操纵方案,同时根据调蓄水库容积,计算出各鱼种的投放量。通过对高藻期藻类含量进行统计发现,采用生物操纵法代替化学药剂法控制调蓄水库原水中的藻类,可使藻类含量控制在2000×10^4个/L以下,同时每年可节约药剂费用16万元。  相似文献   

17.
聚合氯化铝(PAC)絮凝除藻对降低水体藻密度效果显著,但絮凝形成的沉积藻量对水-底泥系统营养盐释放的影响鲜有报道。通过监测不同量的絮凝藻沉积于一定量的底泥表面时上覆水水质和底泥组成的变化,探究使用PAC絮凝除藻时沉积藻量对水体水质及底泥内源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藻会显著增加底泥中的氮向上覆水释放,当泥与藻的干质量之比为167. 2、83. 6和41. 8时,反应器上覆水中NH4+-N浓度均值分别为控制反应器(CK)的2. 86、2. 42和1. 43倍,对应TN浓度均值分别为CK的2. 06、1. 66和1. 09倍。此外,沉积藻会促进泥水界面处的反硝化过程,促进效果与沉积藻量呈负相关。然而,沉积藻对于控制底泥磷释放具有积极作用,试验期间CK上覆水中TP和PO43--P浓度均值分别为0. 35和0. 22 mg/L,而覆有沉积藻的所有反应器中TP和PO43--P浓度均值分别都低于0. 05和0. 03 mg/L,且沉积藻量越大,对应的磷浓度越低。  相似文献   

18.
TP浓度和季节变化对再生水水体中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藻类的过度生长是将再生水用于城市景观水体时面,临的难题之一。采用城市再生水,在南方某市开展了以再生水为补水的景观水体的藻类生长模拟试验,重点考察了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以及不同总磷浓度下的藻类生长特征。结果表明,在春、夏、秋季,影响藻类生长的最主要因素是总磷浓度,而在冬季则是活跃的藻种。这一研究成果对于再生水景观水体的运行管理和藻类生长的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Urban Water Journal》2013,10(2):108-115
Artificial landscape water bodies filled by treated wastewater pose a risk of developing algal blooms due to high nutrient levels of treated wastewater. In this study, water exchang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treated wastewater in an artificial landscape pond, and a eutrophication model was calibrated and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water exchange on algae growth in the po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joint dilution process and nutrient supply process of water exchange initially cause the algae level to rise and then rapidly decline as the hydraulic resident time (HRT) decreases, and HRT has a critical point at which the pond faces the highest risk of algal bloom. The study also indicates that phosphorus (instead of nitrogen) is the primary limiting factor of algae growth. Therefore, the critical HRT should be avoided and phosphorus is the target pollutant to be controlled in landscape pond water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20.
受污染珠江水的生物膜法预处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池对受污染珠江水源水进行预处理。中试结果表明,当填料水力负荷为1m3/(m3·h)、气水比为2∶1时,可去除氨氮92%、亚硝酸盐氮80%、BOD585%、藻类69%,处理效果高于塔式生物滤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