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亚洲建筑”课程做了系统性介绍.并通过“亚洲建筑”课程授课方式与中国东南大学建筑史本科阶段授课方式的比较,从课件、作业和学生的知识掌握三方面批判地分析了建筑史教育的目的和成果以及其问题。  相似文献   

2.
陈冠宏 《华中建筑》2002,20(2):22-23
文章针对目前城乡“欧式风格”泛滥的现象,从其产生、盛行的原因及不良影响进行了分析评判,并就我国建筑创作的正确道路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3.
《门窗》2019,(15)
论文从现存的建筑利用和使用现象出发,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项目案例的列举分析,结合实际工作中设计项目介绍,讨论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与使用者的关系,从使用者的参与性和建筑本身的多可能性、过程性探索建筑设计的意义和方法,探求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法的本质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有如此迅猛的建设速度与建设规模。本世纪头20年,我国建筑业还将进入建筑史上的高潮期。面对这样的高速大规模的建设洪流,如何保持历史文化传承的问题成为摆在相关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一是一些优秀的传统建筑正在逐步消失;二是大量新建筑缺少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流于媚俗和呆板。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3月12日,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皇明太阳能集团联合实验室,在北京联合成立了太阳能与建筑集成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建筑耗能量已占社会总耗能的1/3,建筑耗能量巨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建设将保持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建筑能耗在未来商品总能耗中所占比例将上升到35%左右,建筑能耗已成为能源国情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应用方兴未艾,太阳能供热制冷技术开发与示范被列为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太阳能热利…  相似文献   

6.
以“模因论”为方法研究当代建筑设计中的“仿古”现象。通过一个全新的概念“模因”来解释大众审美标准改变的趋势是如何发生的.并以笔者参与的一个设计方案“亦山亦房”和已建成的长沙中国书院博物馆为例.进一步说明了文人建筑“模因”的当代“模仿”.实质上就是以文人士大夫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模因”在这个文化缺失年代的集体回归。  相似文献   

7.
邱鲤凡 《山西建筑》2008,34(10):43-44
通过对几部主要的现代建筑史著作的分析,研究其中根本的一致性,提出了现代建筑史都是以建筑形式作为理论基础的观点,为进一步研究建筑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胡蓓蓓  冉龙涛 《浙江建筑》2015,(4):19-21,24
观演空间是剧院建筑空间设计的核心元素,是使用者体验剧院建筑的首要功能空间。在此从建筑空间形式及使用者空间感受的角度,对剧院建筑观演空间的历史演变进行总结归纳,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剧院建筑观演空间形式设计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9.
汪文琦 《新建筑》2014,(1):18-27
尝试提出“宜兰经验”背后以实证主义为基础之事实,以期进一步认识该系列建筑实践之内涵与缺陷,并为未来相关实践寻求发展的出发点.以1951年德国“达姆施塔特国民学校”设计案中的基地课题为实例,展现从历史研究到建筑实践的理论一贯性,该设计案以一种抗拒时代中实证主义的坚定态度,呈现朝向不同方向的理论思考可能.最后,重新比较、观察“宜兰经验”中难以摆脱的实证主义思维,提议三项继续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0.
建筑似人生,有“一帆风顺”,可“作秀”,有桂冠与炒作。亦有“命途多舛,处境堪怜”,备受冷落,本文试为其“解困”,探索产生的复杂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建筑图书奖"已成功举办过两届,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携手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中国建设报》等多家机构共同发起主办的该项活动,已在业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对此予以充分肯定。2009年第二届"中国建筑图书奖"恰逢新中国60华诞,图书奖的评选不仅梳理了六十年来的建筑史料,同时也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建筑图书奖"已成功举办过两届,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携手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中国建设报》等多家机构共同发起主办的该项活动,已在业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对此予以充分肯定。2009年第二届"中  相似文献   

13.
陈雨露 《城市建筑》2023,(18):167-169+189
如今西方现代建筑对于“自主性”的话题越来越少提及,但建筑“自主性”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使人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约翰·海杜克作为建筑设计大师的人生轨迹,以及他的建筑设计作品。文章首先简明地介绍了海杜克转向建筑“自主性”的思考历程,接着尝试探索与解释“自主性”在海杜克建筑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并分析海杜克的建筑“自主性”的发展变化,尽可能接近海杜克作品的“真相”。  相似文献   

14.
15.
论中国建筑的“拿来主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梦溪 《工业建筑》2007,37(1):113-114
提出对待外国建筑文化应该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即应该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同时在吸纳新东西的时候,不要忘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汲取,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16.
肆虐的"非典"疫情在物质上、精神上、心理上,都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引起了人们对许多事物的深入思考和反思.时至今日,要对我们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和使用的各类建筑马上做出结论性的看法,可能还为时过早,但是从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防灾减灾角度看,还是有许多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柯林·罗《拼贴城市》和《透明性》的基础上,该文分别将基于城市问题层面的“拼贴”手法和基于建筑空间层面的“透明性”理论进行提炼,重点探究二者的关系。研究指出在立体主义影响下,两个理论分别在图底关系、虚实反转、维度关系等层面存在一定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对这两种理论及其内在关系进行了一定批判性反思,这将有益于有关“拼贴”手法与“透明性”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
汪原 《新建筑》2001,(4):73-75
从空间理论的建构到营造概念的分析,阐述了“非常建筑”的基本思想和操作策略,并指出“非常建筑”是对国内目前建筑状况的一种批判。  相似文献   

20.
朱渊 《建筑师》2012,(5):12-17
随着城市与建筑之间边界的模糊,整体性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策略在城市或建筑的实践中逐渐以各种启示性的概念与途径加以诠释。基于”地图术”理念的“毯式建筑”(Mat—Building)当代实践,以一种超越建筑的理念承载当代城市网络化特性的重新整合与理念延伸,成为一种广义的当代“城市化建筑”模型。该模型基于“建筑”特性,延展于”城市”区域的认知.成为具有双重属性的发展模型。全文从信息分析工具、信息处理途径、即时互动、动态平衡以及重组特质各方面,阐述”毯式建筑”分析与设计策略的特质所在。希望该系统将在现今与未来的城市或建筑设计中,协同一系列反思与实践成为更具启示意义的理论与实践模型,为城市与建筑整体设计提供具有多维交叉的实证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