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站天线常采用赋形技术,以提高通信质量和减小对邻区的干扰,但采用赋形技术会导致天线的增益下降,通过方向图积分方法来计算和评估赋形天线的增益下降,计算过程复杂。介绍了一种通过分析基站天线接收信号过程中馈电网络功率合成的方法,只需几步简单的运算即可得出赋形基站天线的增益下降情况。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估通信基站节能减排的效能,采用了层次分析评估模型以及专家调查的方法,通过对通信基站能耗构成要素的分析研究,建立了通信基站能耗模型,从而构建了以单位业务量能耗和通信基站PUE为核心指标的通信基站节能减排能效评估指标,提出了一种通信基站节能减排能效评估方法,并通过运营商现网实测数据进行了测试验证。实测证明:这种评估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对通信基站节能减排评估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Airpak软件模拟研究了在不同通风方式下办公室内打印机产生的污染物的浓度场以及污染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通过对无通风、自然通风及两种不同的机械通风进行模拟,得到了各个工况下打印机连续运行10min后的污染物浓度分布情况及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得到,采用机械通风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高可提高约63%。因此对于有污染物产生的房间,采用相应的通风措施,进行空调气流组织计算,合理布置可产生污染物的设备,可极大的提高室内空气质量,保障室内人员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4.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模拟了在冷却顶板 置换通风联合空调系统(CC/DV)以及冷却顶板 混合风联合系统(CC/MV)两个模型中室内的空气温度、速度和粒子的分布情况。通过对模拟结果进行讨论,分析了粒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混合通风比置换通风能更有效的排除地面产生的扬尘,大颗粒污染物在置换通风气流场中比小颗粒污染物容易沉积,而在混合通风气流场中大小颗粒的分布区别不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理论模拟研究和现网大量基站数据的长期实测采集,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了基站蓄电池保温技术和机房智能通风技术2种主要节能方法对降低基站配套系统能耗的作用,并且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对配套设备的节能组网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宸 《电信科学》2014,(4):157-161
介绍了公众通信基站设备结构、频率配置的特点,讨论了公众通信基站检测方法和故障解决方案,详细评价了公众通信基站射频指标的测试结果,分析了公众通信基站实际检测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困难,最后对未来的公众通信基站检测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无线移动通信基站是通信建设的主体设备,支持移动通信的正常运营。为提高移动通信的发展,必须对通信基站进行定期检查,降低故障发生率。各大通信运营商为提高通信能力,积极参与到基站维护中,投入大规模资金,改善基站的运行环境。因此,本文通过对无线移动通信基站进行研究,分析基站的基本维护。  相似文献   

8.
由于移动无线电环境是一个人为环境和地形变化环境相结合的复杂环境,所以,通过理论模型预测得到的基站的场强覆盖范围很难作到完全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因此,在移动通信网建设前,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利用无线信号模拟发射系统.对预选基站所要满足的覆盖范围和电磁环境进行必要的电测,取得实际测试数据,为修正理论预测结果提供依据,使其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移动通信行业发展快速且稳定,无线移动通信基站作为通讯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构成单元,其运行情况特别是运行质量备受关注,而其运行质量又决定着通信事业的发展,为提升移动通信整体质量需要落实好通信基站维护管理工作,以减少故障频次,确保通信的健康、安全与高效。基站作为移动通信的基础单元,传统维护方法的局限性更为明显,积极探我再索无线移动通信基站维护的有效策略具有现实必要性。本文主要就无线移动通信基站维护问题进行分析,重点探讨无线移动通信基站维护的有效策略,以最大限度保障移动通信的安全稳定运行,以获得更理想的效益回报。  相似文献   

10.
算网融合是未来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面向未来更高实时性的业务需求,6G无线网络需要实现通信与计算的深度融合。一种可能的模式是基站内部具有计算资源,并高效协同调配通信与计算资源。随着基站部署规模的增大、计算业务量的逐步增加,计算资源的能耗问题将成为6G无线网络节能的潜在问题。调研发现,目前无线通信网络的节能方案大多针对通信业务,对计算资源的节能方案研究相对较少,未来6G无线网络则需要同时考虑通信业务与计算业务,将能效作为基站进行通算资源协同分配的优化目标之一。考虑到方案具有动作空间较大、动作输出为离散确定值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6G基站通算资源协同分配方案,并对系统能耗进行了建模,方案奖励由业务特征、基站接入用户情况等信息确定,同时对比了智能模型的迭代优化频次对方案性能的影响。在多小区通信环境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在满足业务性能需求(含基站执行业务的时延、RSRP等)的前提下,将系统能耗节约46.98%,并且,所采用的智能模型通过高频样本提供和迭代优化可以获得更优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LTE通信基站市电引入的设计是基站建设的首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基站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通信网络的安全运行起到关键的作用。基站市电引入的设计多数由施工单位自行设计施工,造成基站市电引入方式出现较混乱的局面,不合理的设计施工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做好基站市电引入设计,使市电引入方式合理化、简单化,在加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降低投资成本,减少维护量能保障通信畅通,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网络得到了快速发展,移动通信基站目前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将针对移动通信基站能耗情况展开重点研究,通过制定节能方案的方式,降低移动通信基站的能源损耗量,同时提升基站的整体运行效率,减少基站的断站概率,最终达到提高移动通信基站运行安全性和高效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胡燕  马丹 《网络电信》2012,(6):58-61
随着国内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发展深入,移动通信基站的总体数量迅猛发展,节能潜力很大。本文把能源合同新型的管理模式与基站节能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推广基站节能减排措施的一种新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移动基站架设在高压输电铁塔上对电力运检人员的电磁辐射影响,对移动基站共址高压输电铁塔的电磁场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 在4G基站共址220 kV高压输电铁塔的真实场景下开展了电磁场强度测量,获得了铁塔周围地面区域和铁塔内部垂直方向上的场强测量数据;基于射线追踪仿真,在实测验证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移动基站共址高压输电铁塔的电磁场分布特性,并根据实测和仿真结果提出了强中弱场区划分方法;将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 RBF)神经网络应用于场强预测,建立了电磁场分布特性预测模型. 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实现移动基站共址高压输电铁塔场景下的场强预测,可为移动基站共址高压输电铁塔的安全运检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移动通信网络的能耗中,基站的能耗超过了整个通信系统能耗的70%,为了能够实现移动运营商的节能目标,对于无线基站节能减耗技术的研究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首先从移动通信基站节能的现状出发,分析了TD-LTE系统中基站主设备智能节电系统设计的必要性。在分析无线网络话务时间规律的基础上,针对移动通信网络话务潮汐的特点,根据TD-LTE系统基站主设备的运行原理,分析了载频关断技术在TD-LTE基站系统中实现节能降耗的方法,提出了载频智能关断技术在TD-LTE基站系统中设计原则和技术方案,并且通过测试验证得出了载频智能关断技术在TD-LTE网络中运行的可行性。最后,对此项技术规模性应用所取得的节能效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通信基站能耗分析及环境要求出发,简单介绍热管技术的特点,结合基站节能改造工程实例,分析了分离式热管换热系统在通信基站节能减排中的应用优势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基站选址优化问题是移动通信中的研究热点,一个好的基站选址方案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而且可以提高用户的通信体验.然而,基站布设常面对的是一个多参数、多约束、非线性的复杂问题,难以通过传统的优化方法进行求解.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基站布设方法,根据实测电磁环境大数据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电波传播模型,使传播模型更加精确;采用...  相似文献   

18.
帅农村  邵泽才 《移动通信》2020,(5):32-36,41
5G基站能耗高,对运营商的网络运营成本带来较大的压力。优化了5G基站能耗测试方法和业务加载方法,获取了大量现网5G基站能耗和无线利用率关系的实测基础数据。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算法,构建了不同场景下的5G基站能耗模型,能耗模型拟合优度达到0.99以上。  相似文献   

19.
吴凯  潘锦  徐斌  刘贤峰 《电子科技》2014,27(11):139-141
介绍了一种平坦地条件下基站天线远区场分析的理论方法。文章利用射线跟踪法,通过建立适当坐标系进行三维建模,结合电磁散射矩阵关于散射场入射场关系进行理论分析。文中采用最常见的对称天线模拟基站天线,对某900 MHz GSM落地式基站进行电磁环境仿真,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实测数据比较,得到结论:在距离基站30 m范围之内,要同等考虑直射信号与地面反射信号对场观察点的场强贡献,在距离>30 m时,只需考虑天线直射信号对场观察点的场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