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共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和我国城市规划进入存量时代的大背景下,公众参与社区更新机制的研究非常重要。文中首先对英国、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公众参与社区更新的状况进行了介绍,进而从参与目标与主体角色、NGO作用、法律法规政策支持、组织保障、资金来源和参与特色等六个方面,对他们的公众参与社区更新的机制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最后针对我国大陆公众参与社区更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春玲 《中国园林》2006,22(11):90-94
为了避免风景区建设对区内社区居民生活的不良影响,社区参与为当地居民在风景区建设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与体现自身利益提供了良好途径,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共赢,维护社会公平,达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温州三垟湿地公园保护与建设、武汉木兰山风景区刘家山清凉寨景区规划过程、九宫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入口景区规划中公众参与过程的不同模式的记述与解析,阐述了将“维系当地居民生活”责任的内涵用于实际的过程,这个过程让当地居民参与风景区服务,使其直接从风景区的建设与保护中受益。  相似文献   

3.
建立以社区为核心的规划公众参与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登嵘 《规划师》2006,22(5):68-72
公众参与能力的有限性及参与目标的差异性要求建立以社区为核心的规划公众参与体系.根据公众的特点,因地、因时地采取不同的参与方式、参与机制和组织形式,引导和组织公众参与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公众参与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宏观层面,对邻里空间尚未广泛研究。将国内外公众参与社区邻里空间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综述,总结已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结合国情从参与主体、参与意愿、参与途径、以及保障体系建立上得到相应启示,对探索我国公众参与社区邻里空间的研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引言:"社区营造" 人类在开始集团生活的时候产生了社会.为避免野兽与自然灾害的侵袭,维护本集团的共同利益,而在居住集落的周围设置围合"栅栏",由此标志着原始"社区营造"的开始.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交换的出现,社区内的社会分工更加明确化;社区的范围也更加扩大,同时按照不同的属性内部的区域划分更加细致化.社区外围的栅栏进而演化为城墙,内部的栅栏则变化为坊墙."社区营造"的过程就是从集落-村落-城市化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6.
社区发展规划应以社区居民为本位,体现多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众参与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我国当今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现实状况,在上海友谊路街道社区发展规划的实践中.以安斯汀(SherryRAmstein)“市民参与的梯子”理论为基础,构建了适合我国城市社区的“推进式参与”的理论演绎框架,并将该理论框架转化为现实的行动计划。在行功的经验基础上,本文归纳出保障公众有效参与社区发展规划的操作要点,涉及组织方式、参与机制、政府主导等三方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建设信息》2013,(7):12-13
通过树立低碳生活理念,营造低碳生活环境,倡导低碳消费,实现低碳生活。中共十八大报告已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公众参与低碳城市建设机制研究就是落实十八大精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一、建立监督机制——通过制定法律,强化监督,推动低碳城市建设公众参与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进程(一)借鉴国内外环境教育立法经验,出台《中国环境教育条例》目前美国、巴西、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宁夏、天津等地区已出台环境教育条例,均对环境教育经费来源及激励机制作出规定,将环境教育经费  相似文献   

8.
陈鑫春 《城市住宅》2022,29(1):61-64
社区微更新是对社区空间环境进行细微改造,以提升社区归属感,实现社区活化.在现状和资源条件限制下,微更新方案需在设计师推动下,凝聚街道居委会、居民、物业公司等多方力量,准确识别更新要素,进而制定具体改造方案,实施更新计划.结合上海市城市现状,探讨一种可行的更新要素确定方法,包括微更新要素体系梳理、多方参与要素选取方法等,...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越发重要,中国目前的公众参与还处于一个过渡阶段,可以从社区基层开始发展。文中通过对日本多个县市网站社区营造的案例总结和知网、CINII、J-stage等论文网站的文献综述,对日本的社区营造的经验进行综合性总结并结合中国目前的公众参与情况提出建议。未来要加强中国公众参与的发展,需要加强分权与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发挥乡村、大学的潜力,关注弱势群体,打破单独的社区壁垒,让居民与社会和谐相处,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0.
社区发展规划应以社区居民为本位,体现多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众参与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我国当今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现实状况,在上海友谊路街道社区发展规划的实践中,以安斯汀(Sherry R.Arnstein)"市民参与的梯子"理论为基础,构建了适合我国城市社区的"推进式参与"的理论演绎框架,并将该理论框架转化为现实的行动计划.在行动的经验基础上,本文归纳出保障公众有效参与社区发展规划的操作要点,涉及组织方式、参与机制、政府主导等三方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科学界已基本证实近年来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很可能(90%以上)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尤其是CO2)浓度增加所导致的,其中源于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到全球总量的75%左右(IPCC,2007)。目前,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中国总排放量的58.84%,如果  相似文献   

12.
陈洪金  赵书鑫  耿谦 《规划师》2007,23(4):56-58
城市社区组织是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重要主体,是城市居民的有效组织者,在城市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环节的薄弱,与社区制度不完善、公众参与主体缺失有着密切关系。为此,必须逐步完善城市社区制度,强化社区组织作为公众参与主体的地位与权限,从而完善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制度,促进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低碳生活和低碳技术的概念认识,讨论低碳社区建设若干实践与经验,引发城市建设者们对低碳社区建设出现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形成可持续的低碳社区开发运营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PPP项目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众参与是PPP项目成功的重要支撑。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结合PPP项目全寿命周期运行特点,以立项决策、竣工验收和运营为重点阶段,探讨公众参与的主体、内容和方式等要素,建立PPP项目公众参与的框架性机制,并提出保障性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迪  丁山 《中外建筑》2013,(10):104-106
通过英国邓迪市圣玛丽社区俱乐部外环境改造项目,对公众参与设计理念进行了实践研究,并对这一理念所呈现的积极意义和给予我们的启示予以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廖菁菁  刘悦来  冯潇 《风景园林》2020,27(10):92-98
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使设计的民主化应运而生,公众参与社区微更新作为一种创新治理方式,借由公民的充分参与来处理空间与社会的议题。以四叶草堂在上海市杨浦创智片区政立路580弄社区的实践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从政策制度、平台构建、自组织培育角度来分析公众参与社区微更新的实现途径,并论述参与进程各阶段的主体内容、参与方式与获得成效。进而总结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公众参与模式,厘清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实现老旧小区的绿色自治,并促进整个创智片区的睦邻建设。为推动中国公众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建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机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黄瑛  龙国英 《规划师》2003,19(3):56-59
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开始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历时十余年的发展,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我国现状的公众参与程度仍停留在形式化的表象运作阶段,远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究其原因,一是公众参与制度不健全、法律保障缺乏;二是参与组织机构不健全;三是公众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的限制。为此,在今后的公众参与工作中,需完善规划法规,从法律上确保公众参与的合法地位;构建合理的公众参与组织形式;加大对公众规划知识的普及力度。  相似文献   

18.
公众参与制度是环境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各国基于国情而建立了不同的机制,在对各国公众参与机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我国借鉴各国的有益经验,应当明确公众范围,确定公众参与的内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众参与方式,并设计合理的公众参与程序。明确公众参与具有决定性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9.
公众参与制度是环境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各国基于国情而建立了不同的机制,在对各国公众参与机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我国借鉴各国的有益经验,应当明确公众范围,确定公众参与的内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众参与方式,并设计合理的公众参与程序。明确公众参与具有决定性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20.
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日趋多元化的行为主体要求增加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透明度,参与城市社会经济事务的管理,并对行政主体的权力加以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