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1月19日,英国石油(BP)发布了其首份前瞻性分析报告《BP2030能源展望》。此前60年BP一直通过(BP世界能源统计》发布能源统计详实历史数据。根据BP的基本预测,未来2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会增长将近36%,其中93%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  相似文献   

2.
BP世界能源统计2006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2005年 2005年,原油、天然气和煤的价格都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这些因素与全球经济增长的适度减缓结合在一起,导致了能源消费增长的减速。  相似文献   

3.
BP世界能源统计(2005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是全球能源市场连续第二个高速增长年。活跃的世界经济使得2004年成为自1984年以来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增长最强劲的一年。所有燃料消费都以超过10年平均值的速度增长。这一增长强度推动了油价、气价和煤价达到创纪录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正>ExxonMobil公司在其最近发布的"2040年能源展望"中指出,非经合组织国家的能源需求将增长约23,几乎是全球能源用量增长的全部。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预计在2030年达到峰值,在之后的10年中将逐渐下降。发电用能仍将是全球能源需求的最大领域,预计到2040年将增长50%以上。(1)交通运输:全球轻型车数量预计增长一倍,从目前约8亿辆增至约17亿辆。2010年,全球车辆中的75%在经合组织国家。然而,展望未来,全球车辆约80%的增长将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2010年,中国每100人只有约  相似文献   

5.
《海洋石油》2010,30(1):71-71
近20年来,世界天然气产量从1991年的20015.3&#215;10^8m3快速上升到2008年的30655.8&#215;10^8m3,年均增长率达2.54%,明显高于同期石油产量年均增长率1.29%的速度。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例,从1991年的21.7%上升到2008年24.1%,石油却从1991年的38.6%下降到2008年的34.8%。专家预测,随着环保日益受重视,世界能源将形成以天然气为主导,其他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并存、相互补充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2004年是全球能源市场连续第二年高速增长。活跃的世界经济使得2004年成为自1984年以来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增长最强劲的一年。在2004年,所有燃料消费都以超过10年平均值的速度增长。这一增长强度推动了油价、气价和煤价达到创纪录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埃克森美孚《能源展望2012》预测,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比2010年高约50%,经合组织国家能源需求基本与当前持平,非经合组织国家能源需求将增长近60%。2010~2040年,预计全球住宅/商业能源需求(包括电力)增长约25%,商业运输能源需求增长70%以上,工业部门能源需求(包括电力)增长约30%,电力需求增长约80%。展望期间,全球能源供应结构将更加多元化。但到2040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合计占比仍高达约80%。  相似文献   

8.
1 2007年回顾 2007年,由于受到平均值以上的经济增长的驱动,尽管能源继续保持高价格,全球能源消费增长依然稳定。 经合组织国家对待续的高能源价格瓜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9.
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6),2015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3014×10~6t油当量,比上年增长1.5%,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22.9%,是世界能源消费最多的国家。在2015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占比分别为63.7%、18.6%、5.9%、8.5%、1.3%、1.4%0.3%和0.4%(见图1)  相似文献   

10.
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能源市场,拥有百年历史的世界石油巨头——英国BP集团,一如既往地推出了其第58期年度能源统计报告——《BP世界能源统计2009》,用数据盘点过去、昭示未来。正如其首席执行官唐熙华(Tony Hayward)所说:“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人们需要清晰、客观的认知。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为人们了解当今能源状况提供有用的信息,也能为洞悉未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辨风看向:7月2日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称,在全球低迷的经济环境下,2012年全球能源消费增长放缓至1.8%,远低于过去10年2.6%的平均增速。《年鉴》同时宣布,尽管经济增长疲软,但  相似文献   

12.
BP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2011》显示,2010年,全球石油的消费量由负到正,天然气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它的发布也引起了业内对于世界谁是"第一"能源消费大国的争论。近期,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了第60份《世界能源统计2011》。与2009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下降1.1%相比,2010年全球能源消费出现强劲反弹,增长  相似文献   

13.
《世界石油工业》2014,(2):14-21
2014年1月,BP公司第四次发布了全球能源展望。展望对至2035年全球能源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这个基于世界经济和人口增长、政策法规及技术发展的预测提出了未来人们关心的三大能源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是能源价格持续上升的第3个年头。生产能力匮乏、极端的气候条件、中东不间断的矛盾、其他地区的内部冲突,以及金融投资商对能源投资利益的不断扩张,所有这些导致了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上述情况和公众对能源安全的日益关注,以及气候的变化,使石油工业在2005年成为人们关注的新闻热点。  相似文献   

15.
《世界石油工业》2011,(3):10-15
世界经济增长趋势是能源需求预测的主要不确定因素,预计政策情景中2030年世界液体燃料的需求量将增加到9750万bbl/d,比基准情景减少500万bbl/d,而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将呈较低的能源需求增长。世界天然气产量与消费量将以中等速度增长,天然气需求增长主要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和全球的电力部门,中国、中东、印度和巴西将是增长最快的地区或国家:非常规天然气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LNG供应量的增速将远超天然气产量的增速;煤炭消费量继续增长,但在发电中的份额将减少,随着非经合组织国家实现工业化,增速也将下降。  相似文献   

16.
美国“能源独立”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直以来,作为全球能源消费最大的两个国家—美国与中国,都在寻求"能源独立"之路。如今美国的能源自给率大幅提高,一方面表明,中国面对的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格局将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要在能源自足方面加快脚步。那么,同为能源消耗大国的美国,如何能做到八成能源自足?中国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中国的能源安全路径都有哪些?在此,汇集、提炼各方观点与见解,与读者共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7.
围绕政府的低碳目标,"十二五"我国低碳相关的能源政策要点需要相应调整。相应的能源战略调整需要一个前提,即充分理解我国的能源现状和发展所面临的约束。今年的大连达沃斯论坛,用了"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的主题。论坛主题反映了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体现了  相似文献   

18.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探讨我国能源转型中油气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首先要分析其近年发展趋势。近10年,我国新增石油地质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呈变小趋势,导致储量替换率多年小于1;2015—2017年石油年产量呈降势,目前仍低于2×108t。深入分析储量未开发率发现,经济可采储量约10%~12%在现有条件下不可采,真实储产比已降到稳产阈值10以下。目前,我国天然气虽处于增长曲线平台期前半部,增势趋于平缓,但也存在部分经济可采储量实际不可采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实现产区/领域的战略性接替,使探明可采储量有明显提高,我国未来近中期有可能出现先石油、后天然气不能稳产,甚至较快速下降的风险。依据“双碳”指标约束下能源需求及其构成预测成果,分析到21世纪中期的油气需求数量及其在能源构成中占比。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起过渡和桥梁作用,是非化石能源的最佳伙伴。为此,必须加强油气勘探,对新区新领域实施第三次战略展开。  相似文献   

19.
全球能源领域正在发生着两个重大转移:一是能源消费的重心由OECD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二是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增量超过常规能源投资的增量。进入21世纪,全球能源领域正在发生着两个重大的转移:一是能源消费的重心由经合组织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IEA预计,2008年至2035年,能源消费增量的80%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将占增量的一半,仅中国就占了增量的30%。二是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增量超过常规能源  相似文献   

20.
天然气情景中,全球天然气需求从2008年的3.1万亿m^3增加到2035年的5.1万亿m^3,年均增长率接近2%;天然气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从2008年的21%增加到2055年的25%;中国、印度、中东地区和巴西的天然气需求将大幅增加;天然气需求最大的仍然是发电部门。全球天然气产量从2010年的3.5万亿m^3增加到2055年的5.1万亿m^3;常规天然气仍是全球天然气产量的最大组成部分,但在总产量中的比重下降;非常规天然气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从2008年的12%增加到2035年的25%;非经合组织国家在全球天然气产量中的比重从2008的65%增加到2035年的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