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统筹规划促进统筹发展--刍议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规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邹军  徐海贤 《城市规划》2004,28(11):47-52
实现长江三角洲的统筹发展,首先需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统筹规划,制定和实施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规划是统筹规划的关键环节和有效步骤。本文在对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规划的必要性分析基础上,提出长江三角洲规划的技术路线,包括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总体目标、主要内容、制度创新和近期行动计划等,并进一步探讨了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沿海大通道建成对上海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沿海大通道连接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 ,同时也是上海郊区高速环线的一部分。它的建设可以显著地拓展和完善上海城市整体功能 ,促进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建设 ,更好地形成上海市与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互补、互动、互融的联动发展效应 ,进而形成长江三角洲巨型城镇带 ,这也是上海市由“中心偏向”式发展 ,向区域协调型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同时 ,沿海大通道开通后地区间横向联系方便 ,对上海市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共存 ,上海市必须迅速转变其经济功能 ,实行体制创新 ,才能保持发展优势 ,起到发展带动作用。  研究建议 ,必须建立一个权威性组织 ,协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十五”期内应积极争取沪崇苏西线的开通 ,打通向北的通道 ,促进上海南北两翼的平衡发展。城镇生产力布局和建设时应按经济影响范围 ,特别是协调出入口附近地区发展 ,实现郊区城镇化的有序推进。开展对郊区巨型商业综合体的研究 ,促进新的商业形式的出现 ,提高上海的商业活力。优先考虑建立轨道和其它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机制 ,实现有控制的分散组团发展模式 ,以利于提高上海的长久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在城市化迅速推进和城镇空间快速扩展过程中 ,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统一的空间发展框架的意义与内容 ,以及上海在城市空间进一步发展、内部空间结构优化和调整的过程中 ,如何关注长江三角洲这个区域大背景 ,衔接、促进并建立起更大范围的整体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4.
上海是牵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核心,长江三角洲也是上海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依托。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协调发展必须在强化上海核心功能、加快交通通讯网络等方面入手,促进该地区城市群的腾飞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角洲功能多中心程度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功能多中心是多中心城市区域最为本质的特点和最为关键的演进阶段。基于欧洲POLYNET研究所形成的功能多中心测度方法,选取长江三角洲目前最受商务旅行青睐且使用最为普遍的城市间动车组(CRH:China RailwayHigh-speed)每日车次数作为替代数据,对区域的功能多中心程度进行测度,并与欧洲8个城市区域进行比较。通过测度和比较同时参考其他相关研究,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功能多中心程度较高,已经接近较为典型的功能多中心城市区域。  相似文献   

6.
功能多中心是多中心城市区域最为本质的特点和最为关键的演进阶段。基于欧洲POLYNET研究所形成的功能多中心测度方法,选取长江三角洲目前最受商务旅行青睐且使用最为普遍的城市间动车组(CRH:China Railway High—speed)每日车次数作为替代数据,对区域的功能多中心程度进行测度,并与欧洲8个城市区域进行比较。通过测度和比较同时参考其他相关研究,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功能多中心程度较高,已经接近较为典型的功能多中心城市区域。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交通体系建设是推动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方面,也是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全球视野的角度,立足国家战略,在对现状深入解读的基础上,提出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目标和发展策略,以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目的。  相似文献   

8.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依托传统投入产出理论构建新的城市空间增长经济效率指标与方法,测度了2004年—2016年长江三角洲26个城市的空间增长经济效率,并揭示城市群空间增长经济效率演变的规律,对区域发展的协调有着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全球城市区域的视角构建长江三角洲地区小城镇发展演化的理论逻辑,认为全球化生产网络的构建、高快速交通网络的完善、高品质集约发展的诉求以及社会消费需求的升级等全球城市区域的发展特征是推动区域内小城镇加速差异化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四方面外部因素与小城镇自身资源禀赋的结合使得长江三角洲当前小城镇的发展加速呈现为三种类型:都市一体化型、区域增长极型、公共服务中心型。区域内非都市一体化类型的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将主要表现为三种趋势:成长为拥有综合功能的小城市;发展为兼具特色和活力的旅游服务型聚落;成为承担广大农村地域服务职能的公共设施中心。  相似文献   

10.
从行政区兼并到区域管治--长江三角洲的实证与思考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7  
通过200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发生的大规模的行政区兼并运动,评估了其影响,认为激烈变动的行政区划会给地方经济带来不稳定,而且在简单的行政区兼并之后,行政区划的壁垒又会以新的形式、在新的地域形成,因此如果将得失进行全面的衡量,则很难肯定长江三角洲的行政区兼并是成功的。文章进而分析了行政区兼并背后深层次的体制原因,认为长江三角洲的行政区经济是一种阶段性的合理存在,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那还会继续强化。最后研究指出长江三角洲的行政区兼并将会推动该地区的行政体制改革,以及这一地区正在走向区域管治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十二五期间上海与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首先,简述了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发展模式、发展阶段和发展特征.其次,介绍了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并分析了区域协调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在总结上海与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经验的基础上,详细阐释了上海在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总体方向.  相似文献   

12.
数字城市是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城市群已成为区域协同、共赢发展的必然结果。2010年5月,《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正式批复,进一步明确了长三角地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这将更加有力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的交流、互动和协作。面对资源短缺、能源危机、土地瓶颈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诸多瓶颈和难题,迫切要求更加突出各类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体现区域一体化、推动共赢发展。从数字城市群的建设视角,提出了推进长三角数字城市群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探索了近代长三角城市群工业化进程中内部空间组织特征、演变趋势和发展模式。在研究方法上以近代工业遗产建筑元素传播为视角,通过文化因素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进行解构,研究该元素出现的来龙去脉以及在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工业建筑中的演变过程,以辅助证明长三角城市群近代工业发展模式。经分析得出,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上海、南京为核心城市,无锡、南通、宁波等为二级城市,嘉兴、常州等为三级城市的逐级辐射圈。各城市原有基础、开埠的外力入侵、交通网络以及建造者是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4.
聚焦长三角发展机遇,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基础体系构建、都市圈协调发展、重大项目的注入、二线城市的重点塑造等方面阐述了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构想,并结合当前形势提出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从国家财政制度创新角度,分析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提出通过推进长三角财政制度创新来促进经济一体化的新思路:经济一体化应与财政制度创新同步;“区域公共产品”需由各地区财政共同投资,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和推进必须依靠财政手段,以此才能尽快实现长三角城市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推进长三角地区的合作发展,是《环淀山湖地区概念规划》的出发点。在研究处于沪苏两地的淀山湖地区的发展现状基础上,从区域统筹的角度,探讨如何在功能、产业、布局等规划中推进地区合作,为长三角地区合作发展积累经验,推进区域共融。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茂龙 《工业建筑》2014,(Z1):131-134,189
人口老龄化是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考虑的重要因素。长三角城市群是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地区。根据第五次、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情况。研究表明,老年人口数量在长三角地区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沿沪宁、沪杭甬发展轴,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呈逆核心边缘结构。人口老龄化水平区域差异的直接原因是人口迁移和老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城市规划、社会保障和文化等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研究,从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和引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出发,将上海置于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中,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基本特征和总体演化规律,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内外部发展条件的分析,提出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定位,并从全球化进程、区域一体化、差异化发展战略、城镇空间格局、世界级城市群以及区域管治策略等方面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具体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从功能溢出到制度平衡:长三角区域整合辨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于涛方 《城市规划》2006,30(1):55-60
从区域整合理论中的新功能主义、新制度主义视角分析了198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整合历程及整合效果。认为长三角地区区域整合是由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溢出”到其它“经济部门”,然后到“政治”甚至是“制度领域”。然而,缺乏制度平衡的政府间主义加速了“溢出”效应的边际递减,使得区域整合中的“溢出”大多发生在“低门槛部门”,而在“高门槛部门”只能是艰难地循序渐进。在基于功能溢出视角对长三角区域整合历程与效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新制度主义入手,简要地阐述了长三角区域整合的未来之路——走向制度平衡。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苏锡常都市圈的地理区位,研究了都市圈轨道交通的建设对引导都市圈城镇空间格局的形成、促进苏锡常都市圈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引导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带协调发展、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