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一种分层应用层多播的数据可靠传输算法.算法主要包括差错控制、应用层缓冲区设置并且结合了SNAP分层数据命名.其中,差错控制采用基于NAK的分层局部恢复的方法;而应用层缓冲区的设置不仅解决了NAK方式下缓冲区容量的问题,还缓解了节点的接收速率大于发送速率时带来的吞吐率降低现象.最后,本文使用OPNET对算法进行了模拟
拟,并给出了该算法与其他方法的性能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拟,并给出了该算法与其他方法的性能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3.
4.
5.
6.
应用层多播作为一种新兴的多点数据传输模式,其拥塞控制机制却仍未提出一个成熟有效的方案,这成为了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一个瓶颈.提出一种流媒体代理多播系统,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基于客户端和基于代理的双层拥塞控制模型,最后实验证明该拥塞控制模型可以使系统充分利用网络带宽,提高了视频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7.
以P2P网络为基础,提出了在应用层多播系统中使用树修复算法和NAK机制作为故障恢复的手段,以提高系统可靠性。使用landmark技术定位节点,减少逻辑层相邻节点间的物理距离。在出现节点失效时,采用多播树修复算法保持失效节点下行分支的结构,将其作为一个整体重新加入多播树。树重构后,使用NAK方法逆向请求重构期内下行节点错过的多播信息,以增强服务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9.
以P2P网络为基础,提出了在应用层多播系统中使用树修复算法和NAK机制作为故障恢复的手段,以提高系统可靠性.使用landmark技术定位节点,减少逻辑层相邻节点间的物理距离.在出现节点失效时,采用多播树修复算法保持失效节点下行分支的结构,将其作为一个整体重新加入多播树.树重构后,使用NAK方法逆向请求重构期内下行节点错过的多播信息,以增强服务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徐练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41(19):158-161
该文提出的应用层多播QoS自适应方法建立在由多个单播HPF路径构成的多播树基础上,多播组成员节点在一个HPF会话中是接收者,而可能在其它一些HPF会话中作为转发器。多播树由最大瓶颈带宽生成树算法生成,媒体流的传输协议采用HPF,由最大瓶颈带宽生成树上的分支节点作转发器来实现速率自适应和包丢弃算法,以达到整个多播组的平均带宽利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在源特定组播(SSM)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分布式可靠组播传输协议--SDRMP(SSM-based distributed reliable multicast protocol).该协议基于划分域和分布式数据存储的思想,在域内由各节点分级保证与直连下游节点间的可靠报文传输,在域间由各个域的主节点分布式保存数据报文,并且发送者的发送速率根据各个域主节点的反馈报文进行调整,避免网络拥塞.仿真实验结果表明,SDRMP能有效地保证组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并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和TCP友好性. 相似文献
12.
13.
Internet可靠多点投递拥塞控制研究是当前可靠多点投递协议研究的活跃领域,许多多点投递拥塞控制机制已经提出来了。文中首先提出了Internet可靠多点投资拥塞控制的基本问题,然后概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和遇到的困难,最后指出将来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4.
15.
16.
控制端到端传输延迟抖动的改进TFRC算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端到端实时通信业务对于网络传输的要求,提出基于速率控制的TCP友好性拥塞控制策略(TFRC)的一种改进算法——TFRC-CJUTD算法。该算法将单向传输延迟的抖动作为反馈信号来改进控制机制,降低业务传输过程中的单向传输延迟抖动,更好地适应实时业务。通过NS仿真验证,该算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设计一个基于主动节点的可靠组播拥塞控制协议FACC.该协议属于单速率、接收者启动的速率控制算法.FACC采用了较为准确的TCP吞吐量模型来计算发送速率,保证了TCP公平性.同时,FACC在主动节点上执行一个拥塞控制参数的过滤算法,避免反馈信息闭塞问题.仿真实验表明该FACC可有效地工作,具有较好的TCP公平性和稳定的发送速率. 相似文献
18.
19.
面向可靠组播中的多媒体流传输业务,讨论了目前组播拥塞控制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了一种路由器辅助基于速率的组播拥塞控制算法。算法保证了多媒体业务的有效传输,很好地改善了丢失路径多样性问题。仿真表明,算法具有良好的公平性、有效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组播会议控制对网络通信的要求.针对这一背景,提出了一个新的基于接收方丢失报文概率分组的可扩展可靠组播通信模型HSRM,设计了其分层结构的动态构建和维护策略,并进行了数值仿真.HSRM使用全分布方式和一致的组播通信构造与发送者无关的分层结构,限制了反馈和修复报文的扩散范围并控制了组内节点的异构性和组播组的规模.在保持良好鲁棒性、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的前提下,提高了多对多可靠组播的性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