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目前中国高校植物园主要服务于自身的教学和科研,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植物园应兼顾对内的专业教育与对外的公众教育,以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以美国康奈尔大学植物园为研究对象,介绍其历史发展,并对其面向在校生的专业教学,以及面向大众的环境教育途径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对于国内高校植物园建设的启示,包括将“教育”作为高校植物园工作的主要内容、以人为中心开发面向不同受众的教育服务、提升和完善高校植物园解说系统、充分发挥风景园林学科在高校植物园建设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城建系统植物园在中国所属不同系统或部门的植物园中占比较高,随着“公园城市”和“两山理论”的逐步实践,未来更有增加的趋势。绍兴植物园是我国新建的典型城建系统植物园,具有优美的外观和科学的内涵。通过综合研究本地物种资源、本土文化特征、选址特点、最新的植物分类系统、与周边城市植物园的错位发展、城市发展的诉求和游客的行为偏好等多重影响因素,最终将绍兴植物园的露地专类园体系设置为七大主题区25个露地专类园,旨在为同类型植物园的露地专类园设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方尉元 《中国园林》2012,28(9):44-47
在研究地域性景观及世界植物园地域性景观发展趋势及特点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植物园地域性景观特色塑造的过程和方法。以宁波植物园的规划设计为例,在规划设计中对区位、上位规划、场所自然环境等场地精神和潜在的影响要素研究的基础上对地域性景观特色进行提炼,形成了植物园独特的山水骨架、景观功能布局、场地元素的功能延续、地域特色专类园以及结合植物园主题内容塑造的地域特色景观。最后指出,地域性景观特色的形成不是风景园林师在刻意创新,而更多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特性并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4.
林小峰  赵婷 《园林》2004,(8):28-29
沙子、粘土、麦秆在孩子们的脚下踩实.孩子们满手泥巴,揉搓着用砖坯混合物做成的“建筑”.欢呼雀跃。附近泉水潺潺.鸟儿在林间穿梭.松鼠在上下奔忙.蝴蝶应邀来赴花朵的约会……这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不是在与世隔绝的乡村.而是出现在美国些城市中小学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国家植物园相关规划方法的研究在中国尚属空白。以位于首都的国家植物园为例,探索可行的规划方法,为后续国家植物园规划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首先,对照国家代表性,识别国家植物园的主要任务。其次,对照行业引领性,分析植物园现状差距,提出国家植物园的发展目标和分项建设措施。针对由现状综合性植物园升级建设的国家植物园,采取有机更新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弘扬中国植物文化,打造中国特色的国家植物园。【结果】从3个方面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植物园规划策略。1)实现国家植物园核心功能,包括打造3个植物收集展示区的28个特色专类园,满足植物迁地保护和展示功能;建设四大重点项目和两大科研设施,保障植物科学研究功能;形成“一馆、八室、一廊、多点”的科普设施布局,策划8类科普活动,满足植物科学传播功能;构建智慧植物园系统,为国家植物园形成国际综合交流分享合作平台提供保障。2)在充分尊重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家植物园南北园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功能设置3个方面的优化调整,实现两园整体统一。3)借助国家植物园位于三山五园地区的优势,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禀赋和中国传统植物文化内涵,形成8条叙事脉络和6项文化策略,将中国植物知识和园林文化融合展示。【结论】国家植物园应综合实力突出,兼具艺术的外貌和科学的内涵。国家植物园还应考虑和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关系,重点承担所在区域植物的收集和保护责任。在现状综合植物园升级到国家植物园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尊重原有建设基础,做到科学发展。同时,中国国家植物园应具有鲜明的中国植物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随着北京、广州两地国家植物园相继挂牌,中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地方性植物园如何把握这一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崭新课题。以杭州植物园为例,阐述其发展现状和良好基础,并结合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背景,从发展使命、迁地保护、科学研究、园艺展示、科普教育5个维度阐述杭州植物园的未来发展思路,以期为其他地方性植物园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分析】杭州植物园发展历史悠久、区位优势独特,专类园特色明显,科研基础良好,文化底蕴深厚,科普工作扎实,未来应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强化迁地保护,深入科学研究,突出园林展示,加强科普教育,努力实现新历史时期的跨越式发展。【结论】地方性植物园应紧紧把握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良好机遇,结合自身实际,突出地域性植物资源收集保存,讲好地方植物文化故事,强化地方植物科普教育,努力成为国家植物园体系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7.
为所有人服务的园林——芝加哥植物园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魏钰  朱仁元 《中国园林》2009,25(8):12-15
简述了园艺疗法的定义、功效以及国内外园艺疗法的研究及发展现状,在分析我国特殊人群现状的基础上,以美国芝加哥植物园园艺疗养园为例,介绍了吊篮、触摸床、浅盘种植床、抬升的花床、立体花墙等多种应用形式及其作用,分析了该园对我国园艺疗法在城市园林中应用的启示,提倡在园林设计时应更多地关注不同人群的需要,运用园艺疗法理念和手段,建造为所有人服务的园林.  相似文献   

8.
《安徽建筑》2019,(5):9-11
针对目前高校植物园建设的形式和功能单一,未能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的状况。设计以突出校园文化特色、增加绿色体验、发挥科研与科普共同作用为设计主旨,对天津农学院西校区植物标本园设计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旨在建成集物种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休憩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绿化园地,为今后的高校植物园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风景园林》2013,(3):52-57
盖利康纳青年中心屋顶花园是服务于青少年与老年人的课外闲暇学习活动场所,几乎是其所在社区唯一的安全户外环境。仅在去年,该屋顶花园就生产并为当地学生、餐馆以及青年中心咖啡厅供应了超1000磅的有机食物。整个花园井然有序,风景如画,将典型的耕作菜园转变为一处美丽的休闲场所。“该项目简洁朴实,是风景园林师与建筑师良好合作的成果,成效显著。”——2010年专业奖评委会。  相似文献   

10.
柏林植物园规划设计分析——以大莱植物园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园是承载科研、科普、旅游、物种保护、物种资源开发等诸多功能的综合体。随着植物园功能的不断完善和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植物园建设受到了各地的重视。著名园林专家余树勋曾提出我国植物园建设需要学习和总结国外的经验,"洋为中用",首先要能了解"洋",然后才能"中用"[1]。  相似文献   

11.
李法云  裘江  贺坤  唐思嘉 《中国园林》2022,38(12):38-41
新时代中国高校正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农科等“新四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向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方向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动态优化更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开展风景园林本科专业“一体、两观、三元、四个面向、五育并举”的教学改革模式,重视生态文明观和劳动价值观“协同”的价值引领,深度推进多学科和产教“双融合”,建设多学科交叉的现代产业学院开放式实践实训平台,建立校企一体化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力争培养出认知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厚实的风景园林应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张媛 《中国园林》2012,28(2):122-124
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城市园林绿地作为人们户外游憩的主要场所,具有第二课堂的功能。介绍了旧金山克里斯菲尔德环境教育中心借助金门国家休闲区的自然环境所开展的环境教育项目,指出园林绿地内开展环境教育应具有系统性、专业性、长期性,需要根据参与者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安排丰富而灵活多样的内容,才能更有效地吸引游人的参与,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梁伟 《中国园林》2022,38(6):127-132
海宁安澜园遗址是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考古所于2020年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运用二元证据法,在考古勘查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存世文献和图本的对照研究,对这一清代名园的总体布局结构进行了推断,进而对其造园意匠、理景特色进行了分析。提出考古资料、文献、图本三者在历史园林研究中缺一不可,历史园林应重视历史信息的留存和遗址保护,审慎进行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14.
陈蓓 《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106-109
中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发展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对学生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也落后于社会的需求。为了解决社会的极大需求与专业教育极度落后的不平衡,从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改革入手,紧紧抓住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通过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基本规划设计方法,提高其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水平,满足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著: 《风景园林》2018,25(9):81-85
日本的庭院文化经过长时间发展,已形成独特的景观空间语言。这些空间语言由庭园、公园、广场等城市外部空间传承,而我们需要静下心来理解这掺杂着思想和时代背景的特殊语言体系。日本的景观教育,通过以下课程设置,将空间的语言体系传授给学生们:1)通过测量掌握设计语言的基础,学生通过尺子测量传统空间和现代空间,获得相应的空间感。近年来也通过3D测量技术,掌握更加精细的尺度感。2)材料使日本特有的设计语言更加丰富多变,通过实际接触石材和植物,体验管理和施工,加深学生对材料的理解。3)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与国际和社会接轨的设计。面对当下多领域融合的社会课题,组织建筑、规划、土木等学科的学生们进行展览和交流,并开展相应的实践训练  相似文献   

16.
锁秀  沈悦  马晓玫  何昉 《风景园林》2023,30(3):65-70
【目的】绿色建造是新型可持续建造理念,顺应了生态文明时代绿色发展的要求,而园博会是示范绿色新型建造方式的良好平台。【方法】对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简称第十三届中国园博园)设计及建设全过程进行记录梳理和总结。【结果】以绿色建造为手段、宕口重生为目标构建园博园技术设计体系的特征:1)通过生态修复土壤、水系,构建安全韧性的生态基底;2)从边坡治理、微地形调整、土壤基质改良、构建自稳定复合植物群落4个维度修复山体宕口,实现废弃地的绿色重生;3)采用“小群落,大混交”的补植方式进行林相改造,使纯林向混交林演变,稳定森林生态环境结构;4)在材料选择上,大量应用维护管养成本低的乡土植物,利用场地材料、建筑垃圾、废弃材料打造艺术空间,节能创新;5)首度示范装配式园林景观,引导低碳、经济、可持续的新园林建造模式。【结论】第十三届中国园博园从策划设计到材料选择、施工管理、运营维护等过程,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四新”理念融入园区设计,始终践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造方式。  相似文献   

17.
经“月岩望月”研究发现,南宋时期已出现符合天 文运行规律、“朝对东-南”的观月景观营建,构景手法表现 为月景与地景的同框因借,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景月同构” 的空间营造特征。在“景月同构”是否能作为中国古代园林月 景设计范式,以及其“朝对东-南”的设计具有哪些共性特征 2个问题的导向下,基于古代园林遗存和园记等材料进行统 计、筛选,针对观月空间布局与构景要素进行整理。总结出明 清园林中成功观月的景点普遍存在“朝对东-南”的方向性特 点,并归纳出“有水为宜”“丘壑应变”“景题点睛”“旱园 水作”4类中国古代园林观月空间的“景月同构”设计范式。 进一步探讨了中国传统园林在月景营建中对天文规律的应用, 以期为古代园林观月景点复原定位及现代月景设计在山水地形 营造、景观元素布局和观月氛围设计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贾珺 《中国园林》2005,21(12):65-68
北京东城礼士胡同现存一座经民国时期改造的宅园,经营得体,疏密合宜,建筑造型别致,山池手法脱俗,是一个对传统四合院进行园林化处理的成功实例.在调研基础上,对这座园林的造园手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既有研究多聚焦建筑、池山、空间分析,未能深入 阐释艺圃植景理法。基于景观设计学视角,以晚明至今未变尺 寸的乳鱼亭为基准制作其进深面阔3.98m×3.98m框格,分 析艺圃明末、清初、近代、当代植景理法演变,揭示出隐含中 的1:1、1:5、1:2.5、1:7.5、框格对角线列植、假山植景四 层次的配置规律。研究发现,该框格不仅适用于发掘平面图植 景布局特征,也能完好地诠释假山剖面图植景的层次理法,且 能证实明清造园匠师配置植物时确实存在基于某一景观要素的 尺寸进行植物配比的做法。研究中获得的艺圃传统植栽数值配 比,可为其植景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为中国传统造园理法 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活化传承提供有章法可循的操作手段。  相似文献   

20.
北宋西京大内后苑是当时重要的皇家园林之一,虽不再拥有隋唐洛阳和北宋东京皇家御园的盛世局面,而超然物外的神仙意境仍未使其失去帝都陪京之尊位和皇家气势。根据宫城内考古和历史图文考证出大内后苑的整体范围,整理了描写大内后苑内景物的相关文献,并结合宋画、《营造法式》、相关建筑遗存和考古发掘报告首次对大内后苑的整体布局和单体建筑进行推理和复原想象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从选址、理水、建筑、花木等方面对其造园意匠展开分析,将其造园意匠归纳为“九曲通苑定乾坤”,主要体现在园林理水、空间和活动3个方面:园中理水采用了方中有曲的处理方法,阴阳相嵌,互相融合;园林空间北部呈现出规则形态,南部仍以自然式为主,体现道家、儒家和佛家意境;园林活动展现宗教性和文化性,整体上呈现较为鲜明的中原地区的造园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