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中山市小榄镇城镇绿地的组成和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小榄镇城区绿地较少,且分布不均匀,结合其道路规划及城镇建设规划,运用城市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兼顾景观效果,规划小榄镇城区绿地生态系统为“一线、一中心、一带、两环“的环网式结构。 相似文献
2.
绿道作为维护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发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土地网络系统,可以成为国家和地方战略,提供整合自然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乡土遗产保护和旅游与休闲产业发展机会。以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1998年以来完成的研究成果为例,阐述建立国家绿道系统——国家生态基础设施、京杭大运河国家生态与遗产廊道的构想,以中山市、杭州市、合肥市和北京市为例阐述连接城乡的绿道网络的规划与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3.
国际生态城镇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立 《建设科技(建设部)》2010,(13):30-35
为了解决“全球暖化”和“控制排放”的问题,世界上已经有近100个生态城镇的建设。生态城镇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主流的现象,遍及各大洲。世界上这些生态城镇项目除了解决“全球嗳化”的问题,引导新的、可持续的城镇规划和建设的同时,还需要解决本国或本地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对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生态城镇规划和建设分析,提出中国生态城市发展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在生态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中需要创新规划体系,解决中国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绿道发展历史的研究,可以看出绿道内涵的拓展和功能的多样性对其蓬勃发展的重要性。对广东绿道兴起原因的深入分析,揭示出广东绿道具有“多目标,多功能和多样性”的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使得广东绿道的功能和形式都多姿多彩,从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最后,文章通过对绿道给城市发展理念,宜居建设和生态保护带来的变化来分析绿道创新对广东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基于对中国绿道规划建设内容、过程、保障措施的反思,指出了乡村绿道规划建设是深化中国绿道规划建设的主要切入点,阐述了绿道层次性与相互衔接建设是城乡空间规划布局的内在要求;提出了各类乡村绿道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与作用,探讨了以乡村绿道带动城市绿道建设与提升的发展方向与手段,最后从技术创新和体制保障2方面提出了实现我国绿道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建议,并进一步阐明了绿道建设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绿道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中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的作用,及其在城镇绿化中的关键作用。以城乡绿道先驱菲尔·刘易斯教授的实践研究为线索,综合国内外绿道演进,首次转译了更为综合的绿道之“易道”的概念,以早期研究、上海市宝山区绿道、上海市绿化生态网络的规划可行陛论证、江苏无锡市、新疆阿克苏市等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和相关实践为线索,概述了国内绿道研究与实践的演进。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2《城镇绿地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为例,阐述了城镇绿道及城镇绿地生态空间发展关键问题。以山东潍坊市为白浪河滨水最观所规划设计、浙江嵊州彭山台地总体规划项目为例,阐述了绿道在微观层面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城镇空间结构是一个省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地域空间表现,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成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安徽城镇化一个重要任务。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四次转型,梳理了不同时期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战略思路,以及在城镇化发展战略导向下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表现。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指出安徽城镇空间结构存在的城镇化发展差距拉大、城镇人口向大城市集聚分布、中心城市辐射力较弱、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提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下优化安徽城镇空间结构的战略,要从广域、局域和县域3个层次空间上提升城镇群空间内部整合力、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和增强县城与大镇的人口承载力。 相似文献
8.
运用景观生态规划理论进行绿道选线,是绿道规划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以温州市域绿道规划为案例,在选线过程中,通过分析生态格局等要素,得出了绿道规划的方案,并对规划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城镇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来建设和维护城镇的良好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呢,我认为,当前在中国城市建设和管理中至少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深刻认识城镇的生态特点,改革旧的城镇建设模式。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城镇由于人口密集,各类活动集中,必然要从外部输入大量能源和物资,供城镇人口生产与生活消耗使用,同时排放出大量废渣、垃圾、污水、有害气体、有害光线和噪音等等,成为强度很大的污染源。而在“高楼加马路”的旧的 相似文献
10.
<正>"生态城镇化模式"这个概念本身就存在歧义。是把生态空间、生态环境转化为城镇模式,还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要符合生态学的理念、符合生态学城市建设的城镇化模式?我认为不管从哪个角度理解,都离不开对城镇化和生态的反思。新型城镇化提出的背景,除了因为我国城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外,还因为迅速扩张的城镇和大规模的城市居民需求与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矛盾。1999年,在做奥运申办选址论证的时候, 相似文献
11.
城市层面绿道系统规划模式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层面绿道系统规划是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道一直是保护生物学、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和景观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在对绿道概念和规划发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区域-城市-场所"三个规划层面,并选取其中关键的城市层面进一步研究.探讨了适合城市绿道系统的规划方法及模式,对未来绿道系统规划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探索绿道系统规划发展趋势,研究一套具有实际可操作和参考意义的城市绿道系统规划的具体模式,为将来城市绿道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14.
城市绿色空间对于改善居民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以武汉东湖绿道为例,基于2019年东湖绿道周边居民的体力活动和健康效应调查,通过控制受访者个体社会经济特征和邻里建成环境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究城市绿道使用对居民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鉴别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绿道使用通过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居民生理健康,通过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居民心理健康;体力活动、社会凝聚力、满意度及情绪状况等因素相互作用,在绿道使用与居民健康的关系中发挥了显著中介作用。此外,年龄、收入、职业状况、土地利用混合度、公交站点、公园绿地等因素对居民健康也具有显著影响。建议通过提升绿道可达性及满意度、改善绿道周边小区邻里环境、促进绿道使用公平性,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16.
对历史文化村镇的景观环境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历史文化村镇的宏观景观环境满足的是人们“安居乐业”的生存需要,表现为村镇整体的山水环境景观和农业景观;中观环境着重营造的是人们“安身立命”的空间场所感,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承载了历史文化村镇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微观景观环境则包含私家庭院和房前屋后的景观,其营造要符合自然规律和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及礼制秩序,体现的是一种“心安理得”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17.
18.
19.
城市绿地的避灾功能及其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随着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视和相关规划研究的展开,出现了一些与城市绿地防灾避灾功能相关的定义、概念,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或共识。对城市避灾绿地从概念、规划定位、选址要求、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应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高度评价城市绿地的避灾能力,并对避灾绿地服务半径的合理确定、建设时限、容量计算等问题提出了见解,力图从新的角度审视、指导今后公园的改造和建设,真正实现公园平时与灾时的功能转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