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离不开语境分析,如果忽略原语赖以产生的特定语境去进行翻译,则往往会导致误译。从分析一则误译出发,运用语用学理论,探讨如何在翻译中进行语境分析,并阐.目月语境分析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语境分析中最重要的是上下文的分析,在分析上下文仍不能确定原语的语用意义的情况下,还应该分析其文化语境。做到了这两点,原文的字面语义和语用语义就能准确地传译到译文中,使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得到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得到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叙述了语用翻译学作为一种翻译研究的新模式的发展历程。在比较了动态对等和等效翻译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语用意义等效对等的视域下,阐释语用意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以语用翻译学为指导的语用翻译观的形成,解析了语用翻译观的内涵,并据此提出了语用翻译观的基本原则,列举了实例对于语用翻译观的应用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3.
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是语用学中的重要内容,对翻译研究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守合作原则,才能再现原文的会话含义。译者从原文中推导出的会话含义和译文读者从译文中推导出的会话含义应该是一致的。译文应当充分体现原文作者的语用含义,力争做到语用对等。  相似文献   

4.
语用等值翻译是追求语用语言等值和社交语用等值为目标的等值翻译。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运用语用语言等值和社交语用等值,有助于译者在翻译时深刻领会说话者的言外之意,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在对文化信息的传达方面,也能充分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利于译者对以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传递原作的思想内容。作为儒学经典,《论语》的英译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但是目前从语用等值视角下研究《论语》英译的文献相对较少。语用等值理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可以为《论语》英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为中国典籍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汉语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及语用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汉语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其主要功能是信息功能和感召功能,所以公示语在使用中所体现的语用信息是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决定性因素.指出由于东西方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公示语时,很难做到完全忠实,所以译者应跳出原文语义之形,在语用对等的层面上进行创译,使译本简明、得体而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该文分析了英语颜色词white,black,red,yellow,green,blue,pink,brown等在翻译和语用意义上的不完对等,了解这些用法可以避免在英语的阅读与使用中产生误解或者语用错误,对英汉互译工作有很大帮助,也可以引导读者在英语学习中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转化过程,是一种语言活动。翻译对等一直是翻译理论中的核心问题,语言是翻译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在语言对等下又细分为语义对等(包括词汇和整个文档)、语法对等以及语用对等。本文主要讨论了语义对等和在原语与目的语中无法实现的概念对等翻译的情况,以及语境对语义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称呼语虽然只是文化冰山的一角,但却体现出了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本文分类分析了东西文化在称呼语上的差别。针对翻译过程中如果处理这样的差别,作者以《围城》为例,凭借对这一经典的译本和原文的比较,根据语用对等的原则.分析译本中在称呼语翻译上存在的信息流失,并提出了参考翻译。  相似文献   

9.
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中具有重要作用,准确地把握交际的言外行为是翻译技能的一个基本要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关注的焦点始终应是原作意图和译文读者,翻译不能仅仅停留在译文与原文在语言表层意义上的相等,而要使二者真正达到语用或功能上的对等.  相似文献   

10.
翻译,如何实现对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如何实现翻译中的效果对等。通过运用实例,从形式对等、灵活对等(包括意义对等和风格对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实现对等的途径。指出对等是相对的,是效果的对等。翻译的标准是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示语的翻译最终要实现跨文化的语用等效,即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文中从关联—顺应理论模式的视角出发,提出公示语实现语用等效翻译不仅需要关联原文,推断原文的交际意图,还要评估译语读者语境,适应译语特色,顺应读者的心理、社交和审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重点讨论翻译中应实现奈达提倡的功能对等,建立以语篇为翻译单位的翻译模式,并阐述这种功能对等只有在语篇提供的语境下,才能实现在形式、风格、语义、语用等方面自然对等.  相似文献   

13.
重点讨论翻译中应实现奈达提倡的功能对等,建立以语篇为翻译单位的翻译模式,并阐述这种功能对等只有在语篇提供的语境下,才能实现在形式、风格、语义、语用等方面自然对等。  相似文献   

14.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倡导译文要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本文依据此理论从语义和语体两方面对《天净沙·秋思》的四个英译本进行了简要分析.分析表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汉诗英译过程中具有重要指导地位,译者翻译时应该充分考虑原文诗歌的韵律、修辞、语义、文章体现的主旨等因素,从语义和语体上做到最大程度的对等,这样才更有利于原文诗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成语翻译是一种语言应用和跨文化交际过程,它至少会涉及到语言和文化两方面,除了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外,它还需要作一种真正跨文化交际的语用转换。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会导致几种语用意义的非对应的情况出现。认识到这些情况,对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必要补偿手段,跨越文化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避免陷入僵化的、抽象的、和缺乏方法论指导的以原文和译文静态"对等"为翻译质量评估唯一尺度的绝对论调.文中以散文的主题、美学意义为轴线,以最佳近似度为动态的评估标准,构建翻译质量的评估框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传统修辞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现代文体学等多元方法发掘散文原文和译文的主题和美学意义,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在语义、语音、语相、意象和意境等层面的近似度,能够相对客观和全面地评价一篇散文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主要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过程,而语境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具有语用和语义上的制约作用,具体的语境决定着具体的语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以具体的语境为依据来确定词语在其语境下的语言意义.专有名词、名词短语、代词及时态所处的语境不同,其语义也不同.  相似文献   

18.
从语用对等、文化和语境三个方面探讨了数词的翻译。在英语和汉语中数词都可以作为比喻、夸张等的修辞手段来使用,使语言表达生动有力。由于这种语用对等,很多数词在英汉互译时可以采用直译法。但数词的翻译若涉及文化差异,则采用意译较好。在直译和意译皆可的时候,应视语境而定。  相似文献   

19.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今,奈达(1964)认为,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是中介作用,忠实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内容,实现译文和原文最大限度的动态对等。本文认为,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译者首先是被动的读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必须深入理解原文;在表达译文的过程中,译者又是主动的再创作者,拥有表达方式的主动权,处于主动创作的地位.理解和表达的有机统一,是译者的中介作用的体现,力求取得翻译的“动态对等”:即文体对等、语言对等和文化对等。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用学跨越了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局限性,能更为有效地促进文化交流,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理论支持。以《论语》为特定文本,从认知语用视角分析文化意象的翻译问题,认为要实现译文和读者的最佳关联,在对语言的选择和使用上应考虑并顺应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同时对文化意象传递过程中的亏损问题进行语用充实,以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实现原文和译文的语用等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