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条件煎制制备北京红辣椒油,对其进行感官评价并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研究辣椒油的风味物质组成。结果表明:不同煎制程度显著地影响辣椒油风味,130 ℃油温下煎制10 min的辣椒油(LJY-4)风味最佳。不同煎制程度显著地影响辣椒油所含风味化合物的种类和峰面积比,尤其是酮类、呋喃类、萜烯类及烯醛类等化合物的峰面积比。LJY-4除具有辣椒粉的特征风味化合物外,还富含酮、呋喃等焦甜型风味化合物,其中活性值(OAV)大于20的化合物有9种,分别为2,3-戊二酮、(E,E)-2,4-壬二烯醛、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2-甲基丙醛、二甲基硫、4-羟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HDMF)、乙酸和1-辛烯-3-醇,它们为辣椒油贡献了焦甜香、酯香、麦芽香、果香和豆香等,组成了辣椒油独特的风味品质。  相似文献   

2.
3.
平遥与月盛斋酱牛肉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对平遥和月盛斋酱牛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分别鉴定出64、63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共有的成分为柠檬烯、乙酸乙酯、2,3-戊二酮、3-羟基-2-丁酮、苯甲醛、苯乙醛、十四醛、十五醛、十六醛、乙醇、2-甲基二氢-3(2H)-呋喃酮、糠醛、5-甲基糠醛、茴香脑、十六酸等物质;平遥酱牛肉特有的成分有(E)-2-辛烯醛、3,4-二甲基苯甲醛、异丙醇、2-丁醇、2-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乙酸、癸酸等物质;月盛斋酱牛肉特有的挥发性物质有松油烯、反式石竹烯、2-庚酮、薄荷烯酮、(E)-肉桂醛、桉叶油醇、芳樟醇、4-萜烯醇、2-乙酰基呋喃等成分。  相似文献   

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技术(GC-MS)研究了油条瓤及皮中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以及添加烘烤麦麸对油条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条瓤和皮中均含有39种以上风味化合物,油条瓤中以醛类、醇类、酯类为主,油条皮中以醛类、醇类、酯类、酮类、吡嗪类及苯环类为主。油条的主要特征风味化合物为(E,E)-2,4-癸二烯醛、3-甲基丁醛、1-辛烯-3-醇、糠醛和糠醇。烘烤麦麸的添加使得3-甲基丁醛、戊醛、己醛、1-辛烯-3-醇等化合物相对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5.
采用6个不同品种的辣椒(线辣椒、朝天椒、二荆条、七星椒、三鹰椒、天等椒)制备辣椒油,测定其感官指标、酸价、过氧化值、色度值和挥发性物质,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研究6种辣椒油中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感官评价结果表明,6种辣椒油的单一风味强度和整体风味强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S5与其他5个样品比较,表现出相对较强的辛香味、胡椒味、香甜味和整体风味,其感官评分最高。辣椒油的酸价为0.11~0.17 mg/g,过氧化值为0.53~1.13 mmol/kg,均达到Q/TRX 0004S—2020《辣椒油(食用调味油)》中指标要求;S4辣椒油的亮度值(L*值)和黄值(L*值)最高,S3的红值(L*值)最大。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共检测出60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有醛类、酯类、醇类和烯烃类,不同品种的辣椒对辣椒油中挥发性物质的含量有显著影响。芳樟醇、正己醛、反-2,4-庚二烯醛、反-2,4-癸二烯醛、壬醛、乙酸甲酯、β-水芹烯、右旋萜二烯、桧烯、月桂烯和柠檬烯是导致辣椒油风味差异的主要物质,这11种化合物对辣椒油整体香气的组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成分分析显示,反-2,...  相似文献   

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对哈密瓜白兰地原酒不同蒸馏阶段馏分中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蒸馏段的哈密瓜白兰地原酒中含量较多的香气物质包括6种酯类、7种醇类、3种有机酸类、还有少量醛、酮和烯萜类化合物。酯类包括乙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乳酸乙酯和棕榈酸乙酯,醇类包括异丁醇、正己醇、异戊醇1-辛烯-3-醇、3-壬烯-1-醇、3,6-壬二烯-1-醇和苯乙醇,酸类包括辛酸、癸酸和乙酸,醛酮类包括糠醛、2-辛酮和苯甲醛,萜烯类为α-松油醇。在哈密瓜白兰地原酒两次蒸馏过程中,乙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异丁醇、己醇、1-辛烯-3-醇、3-壬烯-1-醇和3,6-壬二烯-1-醇均富集于蒸馏前期,随着蒸馏的进行含量逐步降低;乙酸、乳酸乙酯则富集于蒸馏中后期;糠醛在整个二次蒸馏过程中含量都较高。  相似文献   

7.
自制鳊鱼肉味香精特征香气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星  翁雯  刘红  张怡洁  杨荣华 《中国调味品》2012,37(9):105-109,120
以鳊鱼为原料,经酶解和美拉德反应制备热反应型肉味香精。该香精无鱼腥味,具有独特的肉香味和酱香味。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并结合气相色谱的保留指数(RI)对自制鳊鱼肉味香精的香气成分进行了萃取和分离鉴定。此外,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确定了肉味香精的特征香气成分,并分析了特征香气成分的气味特征及其生成途径。结果表明:自制肉味香精的特征香气成分包括二甲基三硫醚、壬醛、反,反-2,4-壬二烯醛、反,反-2,4-癸二烯醛、反-2-壬烯醛、反-2-癸烯醛、二甲基二硫醚、辛醛、3-甲基丁醛、己醛、2,5-二甲基吡嗪、正己酸乙酯、庚醇、1-辛烯-3-醇、2-戊基呋喃、反-2-辛烯醛和庚醛共17种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烘烤温度对黑米挥发性风味物质(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影响规律,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结合聚类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不同烘烤温度(100、120、140、160、180 ℃和200 ℃)下黑米的VOC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C-IMS共鉴定出31种VOCs,包括醇和酚类8种、醛类10种、酮类4种、酯类4种、杂环类5种;不同烘烤温度下黑米的VOCs有较大差别,醇类和醛类VOCs随着烘烤温度的增加而降低,酯类VOCs随着烘烤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酮类和杂环类VOCs随着烘烤温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OPLS-DA筛选出了12种特征VOCs,包括乙酸丁酯、5-甲基-2呋喃甲醇、愈创木酚、丙酮、2-甲基吡嗪、2,5-二甲基吡嗪、水杨酸甲酯、异戊醛、1-戊醇、(E,E)-2,4-庚二烯醛、2-甲基-1-丁醇和3-羟基-2-丁酮。该研究结果可为烘烤黑米相关产品开发和品质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酸角和甜角挥发性成分差异。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分析3种酸角和2种甜角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 基于指纹图谱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s, ROAV)值, 结合聚类热图分析酸角和甜角中挥发性成分差异。结果 3种酸角和2种甜角样品中共鉴定出48种挥发性成分, 包括16种醛类、11种醇类、6种酯类、5种酸类、5种酮类、2种烯类、2种硫醚类及1种吡嗪类。酸角样品中醛类(26.38%~31.82%)、酯类(18.81%~23.12%)、酸类(9.27%~12.03%)、烯类(1.05%~1.35%)物质相对含量明显高于甜角, 而甜角样品中酮类(25.13%~27.36%)、醇类(19.60%~21.32%)物质相对含量高于酸角。通过构建特征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并结合ROAV值筛选出16种关键特征挥发性成分, 分别为5-甲基糠醛、糠醛、5-羟甲基糠醛、乙酸甲酯、己酸乙酯、苯甲醛、异戊醛、异戊醇、1-戊烯-3-醇、β-罗勒烯、(E)-2-庚烯醛、庚醛、辛醛、2,3-丁二醇、糠(基)硫醇和甲基庚烯酮, 共同构成了酸角和 甜角丰富的果甜香特征香气的主体。酸角中醋酸、丙酸、丁酸等酸类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较高且对总体香气具有重要修饰作用, 可能赋予了酸角较明显的酸香。结论 GC-IMS技术能够有效区分酸角和甜角, 利用指纹图谱和聚类热图能够直观看出其挥发性成分的差异, 可为酸角和甜角的识别及精细化开发利用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取同时蒸馏萃取制备样品,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稀释法气相色谱-嗅闻(GC-O)对花生油炸制油条香气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基于检索NIST14质谱库、保留指数,气-质联机鉴定出83种化合物,包括醛类、酮类、醇类、酯类、酸类、含硫化合物、含氮杂环、含氧杂环、烃类、其他类,含量最高的是醛类,其中己醛、壬醛、(E)-2-癸烯醛、(E,Z)-2,4-癸二烯醛的含量远高于鉴定出的所有其它化合物。基于GC-MS鉴定结果、嗅闻的保留指数、嗅闻的气味特征及标准品,GC-O分析鉴定出30种香气活性物质,其中3-羟基-2-丁酮、3-乙基-2,5-二甲基吡嗪、糠醇、(E,E)-2,4-癸二烯醛、2,3-二甲基吡嗪、己醛、庚醛、(E)-2-壬烯醛、(E)-2-癸烯醛、(E)-2-十一烯醛、3-甲基丁醛、3-甲硫基丙醛、丙醛、辛醛、壬醛、(Z)-2-癸烯醛、1-辛烯-3-醇等17种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稀释因子(log2FD≥5)。通过本实验研究发现,花生油炸制油条中挥发性化合物种类丰富,构成了花生油条独特的油脂香、焦香、甜香等风味,其中醛类、含氧杂环化合物及含氮杂环化合物含量较高,是花生油炸制油条风味物质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油脂精炼技术中脱胶、碱炼、脱色、脱臭、脱蜡等工艺,并对不同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Frying is one of the oldest cooking procedures and is still among the most popular ones for food preparation. Due to their unique sensory characteristics, fried foods are consumed often and with pleasure. During frying, part of the oil is absorbed by the food, thereby becoming part of our diet; most interestingly, in the Mediterranean area approximately 50% of total fat intake is provided by cooking fats. Olive oil is the key lipid component of the Mediterranean diet, the health‐promoting effects of which have been largely attributed to olive oil intake. Olive oil is unique among vegetable oils due to its desirable lipid profile and some of its minor components. Scientific evidence now indicates that during frying olive oil behavior is usually equal or superior to that of refined vegetable oils. Herein, an overview of virgin olive oil performance under frying is give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fate of olive oil microconstituents. The compositional changes of foods fried in olive oil are also review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相似文献   

13.
食用植物油掺入矿物油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叙述食用植物油掺(混)入矿物油食用后对人体的危害,所引发的食物中毒案例以及对矿物油的鉴别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14.
DHA藻油在花生油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添加0.2%、0.7%、16%、20% DHA(来源于DHA藻油,DHA含量按35%计)净含量的花生油的保质期;考察了20% DHA净含量的花生油在低温烹调条件下DHA的稳定性以及感官品评.实验结果表明:添加DHA藻油的花生油在62℃条件下放置28d后,过氧化值仍在国标规定的范围内,且未出现哈败及藻味;与未加热的...  相似文献   

15.
食用油中掺入非食用油的鉴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较系统地介绍了食用植物油中掺入矿物油、桐油、大麻籽油、蓖麻油、巴豆油、青油、亚麻仁油等7种非食用油、矿物油的检测方法,简便易行,对食用植物油中掺伪成分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于回收泄漏石油的非织造吸油材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油泄漏破坏自然环境 ,危害公众健康 ,污染饮用水且扰乱经济。用吸油物质来机械回收泄漏区域的石油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的主要措施之一。非织造吸油材料具有微小孔隙且强度高 ,能在某些恶劣条件下使用。非织造吸油材料的完整性能降低使用成本和回收成本。新材料和工艺技术的结合将带领新产品走向市场。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制备适应不同储存温度的豆油-棕榈液油调和油,以大豆油与不同熔点棕榈液油为原料,采用冷藏试验方法优化抑晶剂种类、用量和调和油配方。结果表明,羟基硬脂精是效果最佳的抑晶剂,其最佳添加量为0.025%;调和油1(豆油70%+10℃棕榈油30% +羟基硬脂精0.025%)在0℃环境下储存可保持16h以上澄清透亮,在5℃条件可保持72h以上澄清透亮;调和油2(豆油70%+18℃棕榈油30%+羟基硬脂精0.025%)在10℃环境下可保持30h以上澄清透亮;调和油3(豆油60%+18℃棕榈油40%+羟基硬脂精0.025%)在15℃环境下可保持20h以上澄清透亮;调和油4(豆油60%+24℃棕榈油40%+羟基硬脂精0.025%)在20℃环境下可保持10h以上澄清透亮。  相似文献   

18.
为了快速简便地鉴别核桃油掺伪,利用电子鼻技术鉴别核桃油中掺入大豆油、菜籽油及玉米油,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式分析(LDA)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采用PCA方法可以鉴别核桃油掺入大于20%大豆油、7%菜籽油和7%玉米油;采用LDA方法可以鉴别核桃油中掺入大于1%大豆油、1%菜籽油和7%玉米油,LDA方法比PCA方法能更加有效地鉴别核桃油中掺入大豆油、菜籽油和玉米油的现象。电子鼻技术可以作为鉴别核桃油掺假的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9.
利用色差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对不同油温浸提辣椒油的色泽、挥发性成分及辣椒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温为140℃时辣椒油色泽鲜红,随着油温上升,辣椒油的色泽逐渐变亮,红色程度降低;当油温超过180℃后,辣椒油色泽明显变暗变黑.辣椒油中挥发性成分共有58种,分为13类,分别为醛类化合物、醇类化合...  相似文献   

20.
植物油萃提大蒜精油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大蒜破碎后加入精炼植物油直接常温浸提大蒜精油,通过研究大蒜切碎度、搅拌时间、大蒜与植物油质量比、搅拌速度等因素对成品大蒜油中蒜素含量的影响,得出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切碎度为细颗粒、搅拌时间为24h、大蒜与植物油质量比为1.0、搅拌速度为低速(168r/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