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33块沙二下油藏为复杂断块油藏,已进入开发后期,因构造复杂、注水开发历史较长、油水关系复杂、认识挖潜难度大,产量递减加快。通过分析制约油田开发效果的因素,明确问题与潜力,制定针对性的稳产措施。平面上通过强化水下分流河道地层能量,挖潜差异相带剩余油;层间通过相控层段组合,优化注水层段,实施精细注水,提高差层水驱动用程度;层内通过韵律段细分,优化射孔井段,改善主力储层开发效果。通过精细调整治理,区块实现稳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孤东油田馆陶组六区及七区西开发矛盾与剩余油分布特点的分析,积极采取相应的挖潜措施,从而提高了剩余油挖潜效果。分别从平面、层间、层内三个方面开展挖潜工作,通过逐砂体完善注采井网,砂体边部补孔,油水井堵调,小油砂体的不稳定注水,以及调整层间压力场,挖掘层间潜力的途径,提高了剩余油挖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高深透油藏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挖潜单元以及相对应的挖潜技术对策。中高深透油藏砂体是地质上具有成因联系、开发上相对独立的砂体单元,既是地质上的成困单元,也是与剩余油分布有关的渗流单元,既反映了砂体的沉积成圈,也决定了剩余油分布特征和注水开发特征。中高深透油藏砂体成因类型可以划分为多期河道叠加型、分支河道型、单一河道型和席状砂型4个大类;结合注水开发特点,每种类型具有高注高采、高注低采、低注低采和低注高采4种注采方式。剩余油潜力评价昀结果表明:多期河道叠加型砂体潜力最大,其次是席状砂型单砂休,分支河道型和单一河道型砂体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4.
胡状集油田断层发育、属于近物源快速沉积,储层非均质性十分严重,给油田开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油田主力油藏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开发难度愈来愈大,如何挖潜剩余油,提高采收率成为目前开发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剩余油研究方法入手,对胡状集油田剩余油的分布进行了定性、定量描述,对剩余油潜力进行了分析,为下步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孤东66块馆上段油藏的构造特征、储层物性、沉积微相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了影响小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提出了完善井网、优化防砂工艺、小泵深抽以及降粘开采等挖潜措施,对同类油藏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注水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为提高水驱采收率,将研究单元细化到油砂体,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和测试资料,根据油砂体上井网控制情况、水驱特征和边水能量特征,将油砂体划分为弹性驱、注入水驱、注入水+边水驱、边水驱和未动用等类型,详细解剖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动用情况,分析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和潜力,提出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注水油田的剩余油进行了挖潜,水驱效果大大提高。研究表明,以油砂体为对象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注水油田高含水期的开发效果,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根据各层系剩余油分布规律,进一步完善注采井网、增加或改变驱油方向是挖掘此类油藏平面剩余油的一个重渠道;针对临十三断块断块小、含油小层多、单层储量较少、分注井减少等特点,通过实施层次化多元化注水工程来对注水井实施分注来缓解层间矛盾、挖掘层间剩余油潜力提高此类油藏最终采收率。提高注入水利用率来实现油藏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喇嘛甸油田聚驱上返开发层位(萨Ⅲ油层组),从砂体剖面旋回特征、砂体内部夹层分布、砂体渗透率分布特征、水淹情况以及砂体微相分布特征人手,进行了河流沉积微相二次组合方法和沉积微相相带图绘制方法研究,最终确定了河床滞留沉积等七种沉积微相的组合方法。在试验区绘制了萨Ⅲ32沉积微相相带图,沉积微相分布与剩余油分布对应较好,故认为河流相沉积微相二次组合及相带图绘制方法是可行的,有利于层内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9.
曙光油田稠油油藏主力区块已进入蒸汽吞吐开采后期,后备资源不足成为制约油田发展的瓶颈。优选曙1-38—32块大凌河油藏开展水平井部署研究,实施水平井与直井组合式井网开发。通过油藏地质精细描述,落实储层的展布规律,结合动态和静态资料及数值模拟结果对井间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认识,并对水平井注采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现场应用表明,曙1-3832块为块状非均质油藏,实施水平井与直井组合式井网整体开发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加密调整是注水开发油田挖掘油层剩余油潜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油田注水开发后,储层地球物理性质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由水淹引起的变化能被测井响应所反映,通过对水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进行研究,为水淹层测井解释提供理论基础,进一步指导射孔方案编制,为高含水时期油田深入挖潜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动态监测技术的引进和实施,监控油水井井底压力变化、研究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规律,并利用监测资料的解释结果,结合生产实际指导实施挖潜,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经过长期注水开采,孤东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油层内油、气、水交错渗流,剩余油的挖潜难度加大。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三方面进行。本文总结了孤东油田七区西“三高”开发单元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状况和最新进展,提出完善井网、周期注水、降压开采、补孔改层等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13.
曙三区是曙光油田最大的稀油开发区块,油层出砂严重,注采井网不完善,区块开发处于低速开发状态。优选杜28块杜家台油藏开展水平井部署研究,实施水平井与直井组合式井网开发。通过油藏地质精细描述,落实储层的展布规律,结合动态和静态资料及数值模拟结果对井间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认识,并对水平井注采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现场应用表明,杜28块为典型的互层状稀油砂岩油藏,实施水平井与直井组合式井网整体开发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为满足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精细调整需求,开展了井网加密后储层非均质特征再认识研究。本文将喇北北块萨Ⅱ组河流相沉积储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旋回对比方法解剖目的层,确定了各沉积单元的沉积模式,揭示了砂体的平面几何形态。同时,结合油田开发实际需求,重点分析了各个沉积单元砂体层间、平面及层内三方面非均质性特点,为该区块萨Ⅱ组储层精细控水挖潜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很多油田多进入二次三次阶段,新开发区块新井逐年减少,而长期停产井和低产井较多。如何使老油田持续稳产?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对长期停产井和低产井进行挖潜增产。通过对长期停产井和低产井进行重新认识和分析这些油井的静动态资料,找出停产、低产的原因,采用已有的和新的采油工艺、技术,结合开发地质的研究与分析,利用调补层、老区注气注水补充地层能量,酸化压裂改造储层、大修、侧钻等工艺地质措施充分挖掘长期停产井和低产井的潜力,提高老井利用率,挖潜剩余油。  相似文献   

16.
水平井挖潜技术是油气田开发、提高采收率的一项重要新型技术。新木油田针对影响油田开发的复杂条件下探明难采储量不断开展水平井技术研究应用,本文从油藏开发管理角度出发,就水平井地质、浅层水平井钻井、定向射孔、压裂技术、增产挖潜和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水平井配套技术研究与探讨,从2006年至今水平井已被广泛应用于新木油田难采低渗透储层整体开发,受限井区储量开采,新区产能建设、老油田剩余油挖潜当中,实现了特殊类型油气藏储量有效动用、完善了注采条件,挖潜了剩余油、提高了采收率,有效保障油田稳产上产,水平井技术已成为新木油田开发中的一项主体上产及挖潜技术。  相似文献   

17.
经过长期注水开采,东辛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油层内油、气、水交错渗流,剩余油的挖潜难度加大。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三方面进行。本文总结了开发单元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状况和最新进展,提出完善井网、周期注水、降压开采、补孔改层等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金秀  金山 《中国科技博览》2011,(36):391-391
孤岛油田馆上段经过长期以来的强注强采高速开发,其主力油层平面、层闻高度水淹,层内油层底部水窜严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挖潜难度加大,同时由于河流相储层的沉积特点,各小层砂体储量动用极不均匀。本文分析了窄、薄砂体的沉积相特征、井网分布、油层非均质性以及开发特点,通过精细砂体空间对比,完善流动单元,应用高泥低渗地层解堵技术,不稳定注水技术、注水吞吐技术等相应的配套治理措施,提高了开发效果,为油田持续稳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9.
张艳 《中国科技博览》2013,(33):594-594
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后,经过强化注水挖潜、精细油藏描述、实施三次采油调整挖潜之后,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和隐蔽,剩余油分布状况不清晰和难以有效动用是制约现阶段提高开采效果的主要矛盾。本文通过分析描述高含水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提高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再认识,指导现场开发挖潜,见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后,经过强化注水挖潜、精细油藏描述、实施三次采油调整挖潜之后,地下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和隐蔽,剩余油分布状况不清晰和难以有效动用是制约现阶段提高开采效果的主要矛盾。本文通过分析描述特高含水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提高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再认识,指导现场开发挖潜,见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