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采用挤压法在开孔泡沫铝中充填硅橡胶,以硅橡胶填充开孔泡沫铝为芯、铝管和钢管为面板制备层合管,研究了静态压缩条件下充填硅橡胶后泡沫铝及其层合金属管的变形行为和能量吸收性能。研究表明:在泡沫铝中充填硅橡胶后,泡沫铝的平台区比原来增高、增长,其吸能性能也得到提高;由于泡沫铝的充填,钢管的变形方式发生改变,由不对称屈曲转变为轴对称屈曲;充填硅橡胶的泡沫铝层合金属管具有比原来更高的屈曲褶皱载荷,且屈曲褶皱的产生滞后,其吸能性能也得到提高,硅橡胶充填对层合钢管的影响比对层合铝管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进一步提高泡沫铝材料的强度及耐蚀特性,同时明确金属涂覆泡沫铝材料的综合耗能指标。方法 对泡沫铝表面预镀镍层后,在硫酸盐体系下,利用脉冲电镀进行镍钨合金共沉积。通过准静态压缩测试及扫描电镜分析,得到泡沫铝、预镀镍泡沫铝及镍钨共沉积泡沫铝材料的特征曲线及变形模式,综合分析材料的增强机理及综合耗能指标。采用电化学测试对比分析材料耐蚀特性。结果 泡沫铝表面共沉积镍钨合金层后,其峰值应力比镀镍泡沫铝平均提高了10%,较基体泡沫铝平均提高了约45%。强度提高来源于变形过程中包覆金属的支撑及铝基体-镍镀层界面处的拉伸撕裂。镍钨合金共沉积使泡沫铝的能量吸收增加38%,吸能效率有所提升,且其自腐蚀电位较镀镍泡沫铝及基体泡沫铝明显正移,腐蚀倾向及腐蚀速率降低。结论 泡沫铝表面镍钨合金共沉积使其强度、耐蚀性较镀镍泡沫铝进一步提高。由于特征曲线及变形模式的改变,镍钨共沉积泡沫铝的耗能特性提升明显。  相似文献   

3.
泡沫铝因其低密度、高比刚度、缓冲抗震等优良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逐渐将在汽车、航空等领域得到运用.本文介绍了泡沫铝及泡沫铝夹心板的几种主要制备工艺,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阐述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深入分析真实结构泡沫铝的细观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泡沫铝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模方法。首先,根据泡沫铝样品的胞孔分布及形状特征,决定采用随机椭球形、随机球形及随机不完整球形来模拟胞孔的形状特征,为此开发了随机胞孔投放算法及边界条件算法。其次,将初始有限元模型进行剖分之后,通过引入胞孔识别算法建立了泡沫铝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其中包括胞孔均匀分布和梯度分布有限元模型。最后,研究了冲击载荷下泡沫铝胞内有无空气对整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压缩过程中孔壁的变形损伤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泡沫铝的变形损伤机理,且在高速冲击下空气对泡沫铝的力学性能略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泡沫铝层合梁的弯曲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泡沫铝为夹芯,长条薄铝板为面板制备泡沫铝层合梁,对泡沫铝层合梁的三点弯曲变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泡沫铝层合梁的三点弯曲变形过程与泡沫铝的相似,层合梁的载荷曲线远远高于泡沫铝和面板的载荷曲线之和,显示出良好的层合效果;泡沫铝层合梁和泡沫铝承受载荷能力随着孔隙率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且同一孔隙率下泡沫铝层合梁的极限载荷点出现得比泡沫铝极限载荷点迟,极限载荷值约为后者的4~5倍;较厚面板和良好的孔结构可以提高泡沫铝层合梁载荷曲线,载荷分别增加70%和80%左右。泡沫铝层合梁在保持泡沫铝轻质同时,大大提高了其载荷极限,在工程应用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一种新的泡沫铝制备方法-粉体发泡法。其工艺原理为:混合铝粉与一种发泡剂粉末(TiH2),在一定温度下轴向压缩得到具有气密结构的预制品,加热预吕使发泡剂分解释放出气体迫使预制品膨胀得到泡沫铝。混合、压制和发泡是粉体发泡法的三个重要环节。本论文详细研究了各个工艺过程,确定了其在试验条件下的最佳工艺参数。混合速率250r/min,混合时间大于6h可以保证得到混合均匀的粉末混合物。压力130-150MPa,压制混合400℃-450℃时可以得到具有气密结构的预制品。同时调整发泡工艺中的参数发泡剂用量(1%左右)、发泡温度(600℃-7200℃),发泡时间(3-15min)可以得到不同孔结构的泡沫铝。泡沫铝的吸能能力和其压缩性能紧密相连。在其压缩应力应变曲线上有很长的一段平台区,显示出较大的吸能能力。其吸能能力受孔隙率的影响,随孔隙率呈非单调变化,在某一孔隙率下具有最大的吸能能力。吸能效率随应变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应变0.1-0.3之间存在一个峰值。泡沫铝的吸能能力和其压缩性能紧密相连。在其压缩应力应变曲线上有很长的一段平台区,显示出较大的吸能能力。其吸能能力受孔隙率的影响,随孔隙率呈非单调变化,在某一孔隙率下具有最大的吸能能力。吸能效率随应变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应变0.1-0.3之间存在一个峰值。研究了闭孔泡沫铝的导热性能,结果表明泡沫铝的导热性能低于实体铝,其导热性能不仅与孔隙率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其它孔结构及其宏观结构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新型功能材料泡沫铝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泡沫铝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其特殊的多孔结构、性能、广泛的应用前景,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介绍了目前泡沫铝的制备方法和研究进展,描述了泡沫铝的结构及特殊性能,并对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8.
石膏型渗流制备泡沫铝填充圆管压缩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膏型渗流制备开孔泡沫铝并填充到薄壁圆管,制成泡沫铝夹心管。通过准静态压缩试验研究了泡沫铝夹心管的压缩行为。结果表明:采用石膏型渗流法制备的泡沫铝孔隙率在85%左右,其压缩变形阶段可分为弹性段、塑性平台段和致密化段;空心圆管的压缩行为与其本身的结构参数有关;泡沫铝夹心管的力学性能与吸能能力比空心圆管和泡沫铝有了一定的提高,且石膏型渗流法所制泡沫铝夹心管质量较轻。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加压渗流方法制备开孔结构的泡沫铝,并通过调整工艺参数改变泡沫铝的孔径和相对密度.采用“直流四端电极”法测量了不同参数泡沫铝的电阻,研究开孔泡沫铝的导电性随其相对密度和孔径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相对密度的提高,开孔泡沫铝的电导率增大,且电导率随相对密度的改变呈指数关系变化;当相对密度参数基本相同时,随着泡沫铝孔径的减小,由于在制备过程中产生的结构缺陷增多,其电导性下降.  相似文献   

10.
制备泡沫铝时增粘过程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30,自引:9,他引:21  
对制备泡沫铝增粘过程中,在 不同搅拌电压加入MnO的条件下,搅拌扭矩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低的氧化程度和采用较高的搅拌电压对得到高质量的泡沫铝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MDT软件的曲面建模方法,并以实际应用中某汽车厂一弯管的曲面构建为例,对曲面建模过程中所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问题的解答同样也适用于其它物体的曲面构建。  相似文献   

12.
方宁  罗正川 《表面技术》1994,23(1):9-11,15
利用0~2kw连续可调CO_2气体激光器对W_18Cr_4V表面进行不同预徐敷材料的激光表面合金化(LSA).考察了合金粉末成分、激光处理工艺参数、预徐敷层厚度对LSA后表面形貌以及耐磨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发现大理石抛光表面存在有微米级的不同于大理石母材的变质层。进而利用透射电镜证明:该变质层是由非晶和微晶组成的。它的产生有助于提高大理石抛光表面的光泽度。  相似文献   

14.
影响曲面翻边成形回弹的因素主要有零件弯曲曲率半径R、凹模圆角半径r以及材料的厚度t,利用Dynaform软件重点模拟零件弯曲曲率半径R对压缩类翻边中的凸曲面直线翻边的成形回弹影响,得出了零件弯曲曲率半径R对曲面翻边的成形回弹影响规律。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得到在R30mm、R45mm和R60mm 3种半径下的成形极限图以及回弹前、后的主应变分布图,并结合试验的结果,得到随着弯曲半径增大而成形的回弹有所改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表面工程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在模具制造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几类表面工程技术,并对其性能指标和经济性作了比较,介绍了稀土表面工程技术及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6.
表面强化技术在模具型腔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介绍了国内外模具型腔面表面强化技术的方法、特点和达到的目的 ,同时还介绍了模具型腔面的工况以及表面强化的机理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铸造铝合金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超锋  纪莲清  刘建秀 《铸造》2006,55(9):880-885
简述了铝合金的加工方法和表面改性的必要性。主要对表面合金化技术、表面敷层和电子束改性等技术应用于铸造铝合金表面改性进行总结。表面合金化方面介绍了激光和氩弧合金化方法在铸造铝合金表面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表面敷层方面介绍了铸造铝合金的等离子喷涂、电化学方法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铸造铝合金的电子束改性技术。  相似文献   

18.
单晶铜线材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性能,但其表面易氧化,影响外观和表面质量。以聚氨酯、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环氧树脂E-20为原料,制备出一种新型的单晶铜线材表面防氧化涂料,并对涂料的各项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涂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将其涂覆于单晶铜线材表面,在室温下能有效防止铜线材表面变色,并使铜线材在150℃时的氧化速度仅为裸单晶铜线的17.840%。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valuates techniques used to detect and quantify the extent of surface and subsurface damage in ground silicon nitride. Specimens of two differently ground surfaces of a hot isostatically pressed (HIP) silicon nitride, commercially designated as GS-44, were subjected to six types of analyses, namely mechanical stylus profil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point-counting analysis of fragmentation pits, la-ser-light scattering, optical gating, and grazing incidence x-ray diffraction (GIXD). The results of these investigations are compared and discussed. The techniques providing the clearest correlations with grinding conditions were mechanical stylus roughness, fragmentation analysis, and GIXD (residual stress conditions). Those that exhibited some correlation but appear to require more work to develop a reliable evaluation method were laser scattering and optical gat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was useful, but not as a routine investigative tool for quality control in ceramic machining. The techniques that appear to have the most near-term potential for routine use are fragmentation analysis and optical gating. Laser-based optical scattering exhibits potential for routine application, but, more development is needed for its commercialization.  相似文献   

20.
现代表面技术的涵义、分类和内容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探讨了现代表面技术的涵义、分类和内容,展望了表面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