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单体组成对苯丙乳液及纸塑复膜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丙烯酸丁酯、苯乙烯等为主要单体,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苯丙乳液纸塑复膜胶.主要研究了单体组成对乳液及胶粘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软硬单体质量比在1.5~2.5范围内,甲基丙烯酸甲酯、2-乙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含量分别为10%(质量分量,后同)、8%、2%~5%时,合成的乳液性能最佳.在最佳条件下合成的乳液配制成的胶粘剂对纸-聚酯(聚丙烯)膜表现出良好的粘接力,180°剥离强度可达7.75N/2.5cm(聚酯膜-白卡纸).  相似文献   

2.
聚丙烯酸酯/纳米SiO2有机-无机复合压敏胶乳液的制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法成功制备了高性能的聚丙烯酸酯/纳米SiO2有机-无机复合压敏胶乳液。结果表明:纳米粒子能有效地被分散到纳米量级并以此量级与原位生成的聚丙烯酸酯复合,纳米粒子的引入能同时提高乳液的内聚力和剥离强度,可制得初粘力>20#球、持粘力>100 h、180°剥离强度达到11 N/25 mm以上的高性能乳液型压敏胶。700 L釜进行的放大性实验无残渣或凝胶生成,性能也与小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以丙烯酸酯及其衍生物作为主单体,丙烯酸和丙烯酸羟乙酯等为功能性单体,通过半连续乳液聚合,合成了丙烯酸酯乳液。讨论了乳化剂对单体转化率、乳液粒径以及其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剂用量的增加可以提高单体的转化速率,但会使得乳液的粒径减少,从而使得乳液的稳定性得到提高;同时随着乳化剂含量的提高,其180°C剥离强度和初粘力先提高后减少,其压敏胶的内聚强度却稍微降低。  相似文献   

4.
文中主要探讨链转移剂(CTA)十二烷基硫醇(NDM)和内交联剂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M)的加入量对压敏胶(PSA)乳液性能的影响。聚合过程中丙烯酸(AA)与N-MAM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类似,当CTA的量不变时,持粘力随交联剂量的增加而变大,而180°剥离强度和初粘力先增大后减小;当N-MAM的量不变时,持粘力随CTA量增加而减小,180°剥离强度和初粘力则变大。综合考虑CTA的质量分数为0.06%,N-MAM的质量分数为2%时,PSA的粘接性能达到一个最佳平衡,PSA的综合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5.
纳米SiO2对聚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法成功制备了聚丙烯酸酯/纳米SiO2复合压敏胶乳液.纳米SiO2无需表面处理,即能有效地被分散成初始粒子状态,并在纳米尺度上与原位生成的聚丙烯酸酯复合.SiO2因界面作用富集于乳胶粒子的表面,使整个粒子具有类似于"草莓"般的形貌.纳米SiO2可显著改善聚丙烯酸酯胶膜的流变性能和压敏性能,除初黏会略微下降外,持黏和180°剥离强度可同时提高,其中180°剥离强度能提高到30%以上.  相似文献   

6.
通过改变种子阶段乳化剂用量,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不同粒径的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随着乳化剂用量的增加,乳胶粒径明显变小,乳液黏度迅速增大;而对乳液聚合过程几乎没有影响,乳胶粒球形生长,二次成核粒子很少。将不同粒径的单分散乳液共混,利用动态机械热分析仪(DMA)表征共混物的分子运动,并依据FINAT标准测试了干燥后共混乳液的初粘力、剥离力和持粘强度。随着小粒径乳胶粒的加入,双组分丙烯酸酯共混物的初粘力增加,持粘强度降低;而三组分共混物乳液的性能受不同粒径乳液含量的影响,剥离力呈现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公司简介     
《软包装商情》2009,(3):93-93
四川远见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营销网络覆盖全国。公司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致力于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分别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和四川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成立了远见现代化工研究院和产品研发中心,有多项成果获国家专利证书,拥有注册商标十余个。自主研发的远见牌高强耐老化PVC复合布,聚力牌抗静电阻燃风筒等纺织产品;法赛特204系列纸塑复膜胶、水性纸塑干复胶、封口胶、增粘树脂;塑速贴系列环保型塑塑复合胶等化工产品,以其环保和优质而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公司干2005年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ISO14001:2004环境管理、GBf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  相似文献   

8.
试验了四种制备纳米SiO2 /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方法 ,结果表明 ,以KPS NH3·H2 O引发乳液聚合和以偶联剂处理SiO2 纳米溶胶再进行乳液聚合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到稳定存在的无机纳米SiO2 /有机物复合乳液 ,其性能优于全丙乳液。而用HPC或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AB)处理SiO2 纳米溶胶后再进行乳液聚合两种方法 ,必须要有合适孔径的超滤膜或合适的专用阳离子单体 ,才能制得稳定的复合型的高分子乳液。  相似文献   

9.
加入无机粒子和聚合物链部分交联是改善丙烯酸酯压敏胶(PSA)性能的两条有效途径。采用表面烯丙基官能化的滑石粉与丙烯酸酯类单体原位聚合,利用表面改性滑石粉的无机粒子特性和交联功能制备了滑石粉/丙烯酸酯PSA。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测试研究了表面官能化滑石粉的含量对丙烯酸酯PSA耐热性能和粘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改性滑石粉含量为1.5%时,丙烯酸酯PSA的耐热性能和粘结性能最佳,相比未加滑石粉的压敏胶,耐热温度提升了93.7%,初粘力增大了26.4%,持粘力提高了117.8%,180°剥离强度提升了28.3%。  相似文献   

10.
赵艳娜 《功能材料》2012,43(11):1472-1475
以聚乙烯醇为保护胶体,以含双键的纳米SiO2粉体与丙烯酸酯类单体通过原位无皂乳液聚合合成了苯乙烯-丙烯酸酯树脂/纳米SiO2核壳乳液。通过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和接触角测试对杂化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纳米SiO2和丙烯酸酯之间产生了化学键的结合,两者复合达到分子水平。材料力学性能和耐水性均好,其中拉伸强度最高可达5.5N/mm2,断裂伸长率可达到102%;耐水性最低为12.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胶粘剂的粘接强度,运用响应面法对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胶粘剂的配方进行优化。方法将硬单体和软单体的质量比、乳化剂质量分数、引发剂质量分数、丙烯酸质量分数作为考察因素,以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胶粘剂在PE板上的剥离强度作为因变量,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对2个自变量进行多次拟合,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三维曲面,得到最优的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胶粘剂配方,最后加以实验验证。结果二项式是描述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最佳模型,当硬单体和软单体的质量比值为2.09、乳化剂质量分数为1.56%、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54%、丙烯酸质量分数为6.16%时,能够获得最大的剥离强度。剥离强度为5.36 k N/m时,混合制成的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胶粘剂在PE板上的剥离强度最优,即得到最优的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胶粘剂配方。结论将响应面实验设计方法应用于优化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胶粘剂配方,可减少实验次数,且对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胶粘剂在PE板上的剥离强度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2.
作为高压电机主绝缘的重要组成部分,环氧桐马酸酐黏合剂的性能与电机安全稳定运行密切相关。为改善环氧桐马酸酐黏合剂的力学特性和耐老化特性,制备了质量分数分别为1wt%、2wt%、3wt%和4wt%的纳米SiO_2/环氧桐马酸酐黏合剂,测试了其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以及老化前后的击穿场强。结果表明:1wt%纳米SiO_2含量的纳米SiO_2/环氧桐马酸酐黏合剂的弯曲强度提高24.79%,含2wt%纳米SiO_2的黏合剂冲击强度提高47.11%。老化前,纳米SiO_2/环氧桐马酸酐黏合剂的击穿场强随纳米SiO_2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2wt%含量时达到最大值,提高7.3%。电老化后和热老化初期,含1wt%和2wt%纳米SiO_2的黏合剂击穿场强高于原始黏合剂,28天热老化后,各含量黏合剂的击穿场强与原始黏合剂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三种不同核结构的复合乳液:P(BA-co-AA)、PMMA/P(BA-co-AA)和MPS-SiO2/P(BA-co-AA)复合胶乳,乳液聚合反应转化率高,乳胶粒最终粒径控制得基本相同.将此三种乳液涂布在PET薄膜上,测定了核结构对压敏胶粘接性能(如初粘、180°剥离和耐剪切等)的影响.热失重分析、动态机械热分析表征了热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丙烯酸酯聚合物中加入纳米二氧化硅有助于改善其耐热性能,而压敏胶的耐剪切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纳米SiO2/苯丙乳液的合成及其乳胶漆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米SiO2 存在下 ,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聚合成乳液 ,然后制备出乳胶漆。对制得的乳液及其涂料进行了测试实验 ,并讨论了纳米SiO2 用量对乳液及涂料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软包装无溶剂复合膜制品的生产条件,通过剥离强度分析复合牢度规律,从而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方法 通过控制无溶剂复合过程中工艺条件,分别制备干轻包装BOPP/CPP组合、水煮包装PET/PE组合、蒸煮包装BOPA/RCPP组合无溶剂复合膜,研究胶黏剂涂布量与复合速度对样品剥离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 在实验条件范围内,所制备无溶剂复合膜样品的剥离强度随涂布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分别在涂布量为1.0、1.2和1.6 g/m2时,剥离强度能够达到国标要求;而复合速度对强度的影响较小,复合速度为450 m/min时的剥离强度与复合速度为100 m/min时的剥离强度相比,降低率在20%以内,远低于涂布量的影响。耐热性与耐高温介质性实验结果说明,通过回归计算,水煮包装PET/PE组合与蒸煮包装BOPA/RCPP组合分别在涂布量达到1.19 g/m2和1.73 g/m2后,高温加热能够进一步促进胶黏剂固化反应,从而使剥离强度反高于水煮或蒸煮之前。结论 针对上述3种复合软包装类型,无溶剂复合工艺能够在一定涂布量与复合速度范围...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单一变量法,选择醋丙乳液、纯丙乳液、苯丙乳液、硅丙乳液分别改性EVA乳液胶黏剂,研究丙烯酸酯乳液与EVA乳液的共混效果,以及不同类型的丙烯酸酯乳液对EVA乳液胶黏剂黏结性能的增黏效果。热力学、差示量热扫描、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丙烯酸酯乳液能够与EVA乳液互溶。剥离强度、高温黏结性能、低温黏结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经丙烯酸酯改性的EVA乳液胶黏剂的黏结性能整体得到提高,其中,经醋丙乳液改性的EVA乳液胶黏剂的综合性能最优,能够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二氧化硅(SiO2)纳米粒子与聚合物基体间的亲和性,使SiO2表面功能化,将硅烷偶联剂KH-570引入C=C基团,采用乳液聚合方法在纳米SiO2粒子表面接枝苯乙烯(St)单体,实现了纳米二氧化硅表面的聚苯乙烯(PS)高分子包覆改性,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SiO2-PS复合纳米粒子,产物的单体转化率和接枝效率在80%以上.研究了二氧化硅含量和偶联剂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单体转化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探讨了偶联剂的作用机理,利用FT-IR、TEM、TG对SiO2-PS复合粒子的表面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粒子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壳层厚度在20nm左右,乳液聚合过程可有效使二氧化硅的团聚体剥离呈纳米级颗粒.  相似文献   

18.
同步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聚丙烯酸酯/纳米SiO2复合材料,通过TEM、力学性能、DSC、TG和XRD等检测手段研究了不同有机硅烷偶联剂对聚丙烯酸酯/纳米SiO2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采用3-甲基丙烯酸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EMO)和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O)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随其用量的增加而同步增强增韧;TEM结果表明,采用MEMO和VTMO制备的聚丙烯酸酯/纳米SiO2复合材料中的纳米SiO2的粒径约20nm,且分布均匀;热性能结果表明,采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O)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的玻璃化温度(-8.1℃)和热裂解温度(350℃)最高;XRD结果表明,有机硅烷偶联剂的加入降低了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