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Aspen Plus软件物性数据库、单元操作模块及系统实现策略三部分组成和特点,详述了其在烟气脱碳系统中的应用步骤,并通过实例模拟加以验证,600WM机组烟气质量流量约为2000t/h时,计算得到采用MEA的脱碳效率约为86%,最后进行了系统分析和优化。  相似文献   

2.
火电厂烟气脱碳技术综合评价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典型的7种脱碳技术为例,将灰色关联及层次分析法引入烟气脱碳技术综合评价的研究中,从经济、技术、环保、社会效益4个方面综合评价和优选烟气脱碳技术.通过综合评价,选取ECO2脱碳法(氨法)为最优脱碳技术方案.运用灰色-AHP法对烟气脱碳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可为火电厂用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探讨将我国燃煤电厂采用文丘里-水膜式除尘器系统,改造为文丘里-三相流化床吸收塔进行烟气同时脱硫、除尘的系统.冷模试验结果表明系统阻力能够达到约1000Pa水平,同时脱硫效率可达50%~85%.  相似文献   

4.
针对微富氧燃烧下烟气组分(约30%~40%CO2),利用填料塔进行了氨法与MEA脱碳实验研究,考察了CO2浓度、溶液浓度、氨水流量、烟气温度、气体流量、NH3与CO2摩尔比等因素对脱除率的影响,并进行MEA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氨水浓度为6%时,CO2浓度从低浓度(10%)到高浓度(35%),脱除效率变化不大;提高氨水浓度、增大氨水流量,均可提高脱除率;当烟气温度为50℃,脱除率最高;气体流量越大,脱除率越低;随着NH3与CO2摩尔比增大,脱除率升高,且升高的趋势减缓。在可比条件下,通过实验对比,得出氨水比MEA脱碳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900MW机组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的喷淋塔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着重考察了不同喷淋层的投运方式对塔内流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烟气量为4.45566×10^6m^3/h,塔径为18.5m,3层喷淋,层间距2m时,90MW机组的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的喷淋塔内阻力约为1.1KPa,与现场运行数据较为吻合.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喷淋层的投运方式对流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探讨将我国燃煤电厂采用文丘里-水膜式除尘器系统,改造为文丘里-三相流化床吸收塔进行烟气同时脱硫,除尘的系统,冷模试验结果表明系统阻力能够达到约1000Pa水平,同时脱硫效率可达50%-85%。  相似文献   

7.
在自行设计的常压微波等离子体射流装置上进行了丙酮模拟有机工业废气的脱碳实验,得到了纳米碳粉。利用Raman光谱、XRD、SEM、TEM和EDAX对制得的碳粉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体积分数62.5%的有机废气在等离子体射流的作用下得到的固态碳粉以微晶石墨结构为主,含有少量的微晶金刚石结构.TEM分析表明石墨晶体为颗粒状和层状结构.该技术可用于有机废气的脱碳处理和纳米碳粉的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8.
《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4,23(2):165-165
(1)所喷射的水必须能100%蒸发.只有100%蒸发,喷雾所去除的粉尘(约总粉尘量的40%至60%)才能保证是干灰,这样就可以省去庞大的污水、泥浆回收处理系统.为了能100%蒸发,喷雾颗粒平均就必须小于100μm.尤其是要保证在喷水量随烟气量和温度变化调节时仍能保证喷雾平均颗粒小于100μm,并且最大颗粒不超过某一数值.  相似文献   

9.
从燃料的燃烧反应机理出发,分析计算了冷凝式锅炉用于供热时的节能情况,当回收50%的烟气中水蒸汽冷凝潜热时,对于面积为250m^2的别墅,1个采暖季能节约186.3m^3天然气,节省521.64元燃气费.冷凝式锅炉除节能外,还能大大减少锅炉烟气中有害物的排放量,在水蒸汽冷凝率为52.6%的情况下,烟气中高达99%的SOx被冷凝水吸收,93%的烟尘被洗涤下来,50.9%的NOx58.4%的CO被除去.  相似文献   

10.
燃煤电厂分离CO2的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装机容量为1000MW的超超临界燃煤电厂和IGCC电厂作为参考电厂,分析了4种脱碳系统对电厂性能的影响.其中,化学吸收法、膜吸收法脱碳系统和富氧燃烧技术应用于超超临界电厂,IGCC电厂则采用物理吸收法中的Selexol法脱碳.对2种电厂4种工艺的经济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超超临界电厂采用化学吸收法或膜吸收法的脱碳费用最高,但是其电厂单位投资最少,厂用电率也最低;而采用富氧燃烧技术虽然脱碳费用较低,但是单位投资较高,脱碳对电厂用电影响最大;IGCC电厂的脱碳费用最低,但是单位投资最高.在超超临界电厂采用的两种吸收法中,膜吸收法的单位投资高于化学吸收法,但运行费用却低于化学吸收法.  相似文献   

11.
烧结矿冷却废气余热回收是钢铁企业节能降耗的重要技术,废气余热回收闭路流程将锅炉排气作冷却介质循环,可提高回收废气温度,余热得以充分利用,对环境污染大大减少.为提高废气余热回收率和废气温度,为合理设计烧结冷却废气余热回收循环系统讨论了废气多循环系统设计原则,建立了循环系统能量平衡计算方法和循环废气量的确定模型及烧结机冷却废气循环择取模型,并开发了循环系统设计程序.此研究为高耗能企业余热回收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软锰矿浆烟气脱硫工艺能利用软锰矿中的MnO2与烟气中的SO2反应生成副产品硫酸锰,喷射鼓泡反应器(JBR)适宜于该工艺体系,但在单级JBR反应器中进行软锰矿浆烟气脱硫很难同时实现较高的脱硫率(η(SO2))和锰浸出率(X(Mn))。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实验在JBR反应器中考察了pH值缓冲剂添加比例和烟气氧含量对软锰矿浆烟气脱硫体系的影响,确定烟气氧含量为21%时pH值缓冲剂的最佳添加比例为30%,烟气氧含量为7%时pH缓冲剂的最佳添加比例为10%。结果表明,在模拟燃煤烟气的条件下,体系中pH值缓冲剂的添加比  相似文献   

13.
烟气脱硫系统的防腐蚀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烟气脱硫系统的设备腐蚀严重,文中指出了主要脱硫工艺中装置的腐蚀部位,从理论上分析了产生 腐蚀的原因。介绍了国内外烟气脱硫系统所采用的各类防腐蚀技术,提出了烟气脱硫系统可供选择的防腐 技术和材料。  相似文献   

14.
湿式石灰石/石膏法烟气脱硫仿真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湿式石灰石/石膏法烟气脱硫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系统机理的研究,建立了烟气参数模型、脱硫塔模型、石灰石-灰浆系统模型等相应的仿真数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实验来对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5.
热管换热器进行烟气余热回收后,换热器吸热与放热分属不同区间,处于烟气空间内介质,由原来20℃左右,被加热,使得换热器壁温升高到90℃以上,从根本上解决了常规换热器的低温腐蚀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降低排烟系统的能耗,减少烟气对环境的污染,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锅炉房排烟系统改建工程中,突破普通烟道、烟囱的建造方法,采用超常异型排烟系统技术方案,设计加长烟道和高层附壁烟囱,提出多项技术改进措施,解决了烟气阻力、高温、腐蚀等问题,避免了烟囱内外温差对主楼的影响.几年的运行证明,该法不仅可以解决加长烟道和高层建筑设置烟囱的难题,还为医院节省了大量投资费用.与独立烟囱相比,可节省3/4投资费用,约170万元,且由于烟道长,烟囱很高,过滤了大量烟尘,减小了烟气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FGD的全称为湿法烟气脱硫,是火力发电厂、化工厂厂用高压蒸汽锅炉等应用最广泛的脱硫装置.烟气流速是环保监测和数据上传环保局采集终端的一个重要参数,涉及与环保部门的排放总量的结算.因为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入口烟气温度和流速较高,且含有大量的燃煤灰尘,因此对风量测量装置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甚至需要特殊的风量测量装置.而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出口烟气中温度虽然较低(一般在48℃~52℃之间),但是因其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和石膏浆液,热导式风量测量装置、文丘里风量测量装置、机翼式风量测量装置、节流差压风量测量装置、超声波风量测量装置等都无法正常使用,因此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出口、入口烟气流速测量装置的选型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错误的选型会导致后续工作极度被动,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18.
粉煤灰脱除烟道气SO2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粉煤灰作为脱硫剂,采用固定床反应器,以模拟烟道气对粉煤灰的脱硫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粉煤灰加入量为120g、含水率20%左右,对烟气流量为4L/min、SO2浓度为0.2%(体积浓度)的模拟烟道气脱硫效率可达最佳水平,脱硫率维持98%的时间可达到6min.粉煤灰对低浓度的二氧化硫脱硫效果较好,即比较适合用于锅炉烟道气脱硫.  相似文献   

19.
火电机组SCR脱硝系统可有效脱除NOx污染物,但脱硝系统的引入对锅炉的运行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锅炉尾部受热面温度分布的影响以及对锅炉效率的影响等方面。针对SCR脱硝系统的热量平衡进行了分析,利用热力学方法从反应放热导致的烟气温升,稀释风吸热导致的烟气温降,反应器及其烟道散热以及漏风导致的烟气温降四个方面分析了烟气经过脱硝反应器后的温度分布情况,并对锅炉排烟热损失和锅炉效率进行了分析计算。最后针对典型600 MW机组和1 000 MW机组的设计数据进行了验证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烟气经过脱硝反应器后温度降低小于2℃,锅炉排烟热损失和锅炉效率的变化量小于0.05%,与工程试验数据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