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风电场并网带来的电压稳定性问题,以双馈风电机组为研究对象,根据双馈风电机组的运行特性,对风电机组的静态电压稳定和暂态电压稳定进行了理论分析,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双馈风电场并网系统和静止无功补偿器模型,通过绘制双馈风电机组的P-V曲线,研究随着风电场出力的增加,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变化情况,并通过仿真验证了静止无功补偿器对于改善风电场并网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性和暂态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奇异值分解法为理论依据,采用具有"二次型"函数特性的静态分析指标,研究双馈感应风电机组在不同接入位置下对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电力系统分析软件PSAT对双馈机组并网的4机2区域系统和IEEE 39节点测试系统进行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利用二次型指标来分析判断系统的稳定性程度以及系统无功补偿节点的选择,比奇异值分解法更灵敏,并可有效地改善和提高风电场并网系统的电压水平和电压稳定性;接入位置不同会引起系统电压稳定程度的不同变化,其接入发电机侧对系统电压稳定性影响不明显,接入负荷区域则会减弱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风资源的不确定性和风电机组本身的运行特性使风电机组的输出功率是波动的,导致出线并网功率因数不合格、电压偏差、电压波动和闪变等问题,对于大容量风电场接入系统时还存在稳定性问题;同时系统电压的波动也会对风机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上述问题都可以通过合理的配置无功补偿得到改善。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SVG的基本原理、控制方法、优缺点,同时结合具体工程实践介绍了SVG在风电场升压站设计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应用SVG之后电网电能质量的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规模分布式光伏系统并网,配电网电压问题成为分布式光伏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 以辐射状结构配电网为研究对象,从电压降落角度研究分布式光伏系统并网前后配电网电压分布的变化,分别分析了单个和多个光伏系统并网对配电网电压的改变,探讨了改变电压分布的各种因素,包括接入容量、接入位置、负荷大小、工作方式和接入方式. 通过美国PG&E69节点系统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得出线路电压随光伏系统并网而升高,且升高幅度与负荷分布和光伏出力有密切关系的结论,并提出了配电网电压越限的治理方案,该方案充分利用逆变器的剩余容量吸收无功,有效解决了分布式光伏系统并网引起的电压越限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前,静态电压稳定和暂态功角稳定的机理研究和分析方法已取得很大进展,然而对暂态电压稳定性的研究不够充分,有关暂态电压崩溃的机理、模型和稳定指标的研究尚待深入。为了探讨大型风电场接入电网后在电网受到短时大扰动后的暂态电压稳定性以及故障期间如何保持风电场并网运行并对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提供动态支持,基于双馈风机建立了风电机组的暂态数学模型,分析了含风电场地区电网暂态电压失稳的机理,建立了暂态电压稳定指标和风电机组的综合控制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风电接入容量、不同故障位置以及不同阵风强度下系统节点的暂态电压稳定性。通过改进风电机组的控制模型建立了具有暂态电压支持能力的快速桨距角控制和转子侧变频器控制协调控制模型以改善电网故障期间风电场地区的暂态电压稳定性。最后,通过仿真分析了大型风电场接入电网后系统发生大扰动期间风电机组特性对电网暂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验证了改进的控制模型对提高风电场地区暂态电压稳定性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降低风电并网对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采用网络拓扑优化(输电线路切换)的方法来提高含风电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裕度。建立了以输电线路切换为控制措施的增强控制模型,该模型以最大化预测值确定的电力系统负荷裕度为目标函数,所有可能风电场出力场景对应的系统负荷裕度满足给定阈值要求,并且拓扑优化后的电力系统满足静态安全运行要求。针对大量风电出力场景引发的计算难题,提出了一种面向静态电压稳定问题的风电场景削减方法。为实现上述问题的快速求解以适应在线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阶段式的有效切换线路识别方法。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有效的输电线路切换能够提高含风电并网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为增强并网风电场的电压稳定性,提出了一种变速恒频双馈风机组与风电场无功补偿装置——静止同步补偿器的协调控制策略.该策略充分利用了DFIG网侧换流器、定子侧的无功发生能力,有效提高了风电并网点电压的暂态水平,并加速了电压的恢复过程.在DIg SILENT/Power Factory建立了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STATCOM(Static Synchronous Compensator,静止无功同步补偿器)是利用现代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开关作用产生无功功率的装置,是FACTS (Flexible Altemating Current Transmission System,柔性交流输电系统)技术的核心.分析了上海电网黄渡分区的无功情况,并介绍了该分区实施安装的基于IGCT(Integrated Gate-Commutated Thyristor,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关断元件的STATCOM装置的结构原理,说明了STATCOM静态无功补偿装置在电网中的应用.该装置为柔性输电系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积累了运行经验.  相似文献   

9.
从高占比风电、光伏接入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了以电压偏移量和网损最小为目标的无功优化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对风电、光伏电站接入IEEE-33节点系统进行无功优化仿真分析,采用多目标粒子群(MOPSO)算法进行无功优化调度方案求解。基于Pareto前沿解的MOPSO算法可为决策者根据不同需求提供方案,并且同时达到提高测试系统的电压稳定性、降低网损的目标,验证了所提优化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后对系统电压和网损的影响,充分考虑网损最小和节点电压的约束,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布式发电系统无功优化控制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对于接入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系统,对分布电源的接入容量及位置进行合理配置,结合无功优化手段,可使得系统的网损得到有效的改善,对于系统的经济稳定运行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光催化剂TiO2存在条件下,利用光化学方法对模拟活性染料废水进行处理,考察了不同波长、光照强度、染料浓度、染液pH和催化剂投加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染料浓度降低、反应时间延长和光照强度增加,染料降解效果增强,254nm波段紫外光源对染料的降解效果明显好于365nm,蒽醌染料比偶氮染料更难降解。染料的降解机理可能是染料分子的发色基团首先被破坏,形成无色有机中间产物,随后才是中间产物的降解过程,染料从大分子结构逐步变为小份子结构并最终被矿化。  相似文献   

12.
氰尿酸合成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三十年来氰尿酸合成技术进展,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用单螺杆挤出机对尿素反应挤出合成氰尿酸进行了初步探索,氰尿酸产率达5782%-9772%。反应中副产物生成很少。  相似文献   

13.
非正弦情况下无功功率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采用单片微机组成检测系统,在时域,频域两个方面实现对非正弦情况下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各个分量等各项参数的测量,并阐述测量原理、算法、硬件组成和框图。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二氯均三嗪型活性染料对蚕丝丝胶的固着作用。结果表明:采用适当工艺,该类染料可用于蚕丝丝胶的固着,并能获得良好的染色效果。  相似文献   

15.
将自制的液体固色碱用于棉织物的活性染料浸染中,探讨了液体固色碱的用量、固色时间和缓冲性能对固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固色碱固色用量小,约为碳酸钠用量的1/13-1/4,固色时间短,缓冲性能好,固色牢度好,且操作方便。可代替传统的固色碱剂。  相似文献   

16.
人工鱼群算法总结出了鱼群的行为所具有的基本特点,并结合动物自治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型优化模型。通过鱼的觅食行为、群聚行为、追尾行为、随机行为这4种行为对人工鱼的活动属性进行了描述。通过建立无功优化的数学模型,并将人工鱼群算法应用在配电网的动态无功优化过程中,通过IEEE-30标准节点系统进行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提出考虑无功对电力系统静态稳定和电压特性灵敏度的最优化无功配置和运行算法,其数学模型中包含了有功功率和电压相角的关系。提出一个最优无功配置的综合性能指标。用直接法而不是灵敏度法形成线性规划问题。约束条件包括发电机无功限值,负荷节点电压限值和控制变量(发电机端电压,变压器分接头和可投切的无功电源)限值。在试验系统上应用后表明,本算法具有速度快和收敛性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设计合成了两只具有良好的湿处理牢度和优良的可雕性能的乌黑的丝绸用黑色活性染料。  相似文献   

19.
采用汽巴克隆LS型活性染料对棉织物进行染色,通过工艺因素分析来优化超声波作用下的活性染料染棉工艺条件,并将超声波染色与常规染色的染色性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20.
从应用角度分析了实现电厂电压自动化需采取的主要控制策略。同时详细分析了影响电压自动化控制过程的各种因素。该策略对实现电厂电压的自动化控制并使电网降损增效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已在福州华能电厂电压控制系统中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