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AA-200A型毛细管流变仪对HDPE/COAL共混物体系的流变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共混物的流变特性与HDPE不同,当煤的含量分别为5%,15%时,观察到体系粘度显著降低,在高剪切速率时,HDPE及其共混体系均可观察到溶体不稳定流动现象,共混物的临界剪切速率随温度增加而增加,但随煤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对共混物溶体不稳定流动的原因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神府煤用氧化氢氧化实验分析,得出在温和条件下,H2O2对煤氧化的规律及制取高产率芳香酸的最佳条件,产物与原煤进行红外光谱对比表明,氧化产物中含氧官能团增加显著,可与多元酸,多元醇共混,生产聚酯材料。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三维MANDELBROT过程的SHEET-渗流问题,证明了当P〈Ps时,三维MANDELBROT过程的SHEET-渗流条数是几乎处处有限的,并且给出了其上界估计。  相似文献   

4.
系统介绍了德国SCHADE公司堆取料机的工作原理和实际配煤、均质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方式,对目前煤炭产品配煤、均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煤质分析、热重分析及实验室和半工业性的燃烧试验,对京西煤、神府煤和京神配煤(京西煤∶神府煤=3∶7)的燃烧性能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京神配煤可以代替神府煤应用于链条炉排锅炉。配煤中硫和氮的含量低于神府煤  相似文献   

6.
MECHANlSMOFMEDIUMINTENSITYANDPERMANENTMAGNETISMHIGHGKADIENTMAGNETICSEPARATIONPengShiying,FengDingwu,SunZhongyuan,CheJinDept.o...  相似文献   

7.
FedorovYu.S.等人在《SolventExtractionandExchange》1999年第17卷第2期上撰文,介绍了在有HDBP存在情况下用TBP萃取U(Ⅵ)的研究成果。作者研究了二丁基磷酸(HDBP)对磷酸三丁酯(TBP)从浓度为0.5~3.0mol/L的硝酸溶液中萃取U(Ⅵ)的影响。业已表明,对溶解在十三烷或二甲苯中、浓度为1.1mol/L的TBP萃取而言,当有机相中存在HDBP时,U(Ⅵ)的分配系数DU增大。对于总的浓度为0.36mol/L的等摩尔的(TBP+HDBP)有机相,…  相似文献   

8.
王昌傲 《中国煤炭》1998,24(2):23-24
结合西安煤矿设计院多年来对神施舍 与平朔两大矿区的设计与研究成果,提出在神府地方开采区建设中煤矿府出口煤基地与秦皇岛港口煤项目的建议方案并认为对实现出口煤煤源与煤质的长期稳定和规模,效益型经营用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煤矿安全》2021,52(10):30-37,44
为研究成煤环境对煤样孔隙结构的影响,以榆神府矿区柠条塔、张家峁煤矿富油煤为研究对象,开展显微煤岩组分定量与煤相分析,通过压汞法分析其孔径分布与孔隙结构特征,探究了该区域富油煤孔隙结构特征与煤相存在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榆神府矿区富油煤沼泽类别以湿地草本沼泽相和干燥森林沼泽相为主,动水能力较弱;立足于柠条塔、张家峁富油煤孔隙结构对比,柠条塔2-2煤小孔、中孔、大孔发育较为均衡,而张家峁4-2煤中的小孔、中孔发育较好,大孔发育相对较差;对榆神府矿区富油煤而言,在相似煤阶条件下,其TPI煤相特征主要控制着大孔发育状况,并间接影响着煤储层后期低温热解效率。  相似文献   

10.
利用XPS表面分析方法,对突出煤和非突出煤分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突出煤表面主要元素的原子数除H外,O、Si、Al的相对含量高于非突出煤,而C的含量相对较低,突出煤表面存在矿物膜。作者认为构造地质作用是形成突出煤表面矿物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煤氧化过程中气体的形成特征与煤自燃指标气体选择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何萍  唐修义 《煤炭学报》1994,19(6):635-643
利用氧化模拟实验和色谱分析,结合煤岩学分析,对不同性质煤样在氧化模拟实验过程中生成气体的组成和数量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生成气体的组成和数量在内因上主要取决于煤温、煤阶和显微组分组成3个主要因素。将煤自燃指标气体分为三类,建立各类指标气体与煤温、煤阶、煤岩类型之间的数量关系。煤自燃指标气体产率随煤温上升基本上呈指数上升,但煤自燃指标气体产率与煤温相关关系曲线型式受控于煤阶和显微组分组成。不同煤阶煤应  相似文献   

12.
鸡西煤可选性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煤岩学的方法,结合浮沉实验结果,以鸡西煤田部分煤层为例对煤可选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矿物在煤中的赋存状态与分布特征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煤岩特征与变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刘志河  郝海金 《煤炭学报》1995,20(4):371-374
根据煤矿井下具体条件,研制了一台适合近水平煤层开采的新型机械式煤仓,介绍了这种水平煤仓的工作原理,对水平煤仓的重要参数即卸煤犁的卸煤速度、喂煤速度和卸煤量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通过控制仓门的打开程度即可控制放煤量的大小,最大放煤量可达495t/h。  相似文献   

14.
冲击式采煤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提出了一种新的采煤作业方式-冲击式采煤。根据采煤工作面煤壁 受地压作用后煤体强度降低的特点,利用冲南叨具对煤壁进行冲击劈裂,在回采工艺上实现了冲击式落煤研究了冲击力与煤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初步确定了冲击式采煤的主要工艺参数。为研制和发行暗中式采煤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烟煤接触变质带的煤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海舟 《煤炭学报》1994,19(5):465-477
近年来对山东省范围内受岩浆侵入的石炭二叠纪煤田(如淄博、黄河北、巨野、膝县等)接触变质带的研究,获得如下进展:(1)提出烟煤接触变质带的分带模式,即分为焦岩混、天然焦、煤焦混和高变煤4个带;根据结构把天然焦分为致密、砾状、柱状和砂(粒)状4种;又根据成分把砾状焦分为3种。(2)讨论了天然焦在显微结构、反射率、显微硬度和X线衍射等诸方面的特点。(3)有重点地讨论了高变煤的某些微观特点。(4)初步提出一个以煤岩方法为主兼顾其他手段(如地球物理测井、煤化学等)的综合划分煤和天然焦界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淮南矿区C13、B11b、B10、B4b和A3煤为研究对象,从中精选出精煤、壳质暗煤、惰性暗煤及构造煤,采用重量法,分别测定它们的甲烷吸附量,研究煤的甲烷吸附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含煤岩系变形分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曹代勇  景玉龙 《煤炭学报》1998,23(5):449-454
从煤炭资源评价和开发角度,提出煤系变形分区的概念,讨论了华北、华南、东北和西北等四大主要聚煤区煤系变形分区的基本特征,我国大陆范围内的煤系变形分区组合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1)以稳定“地台”为基底的同心环带结构;(2)以构造活动 基底的平行条带结构,受中国大陆碉石圈地球动力学格局控制,煤系变形分区的平面展布划分东部北东向改造区、西部北西向改造区和中部过渡带。  相似文献   

18.
煤泥的选择性絮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璋  蒋荣立 《煤炭学报》1994,19(5):513-520
介绍了用选择性絮凝对煤中可燃体和非可燃体进行分离的煤泥分选方法。在对大屯、八一、大武口等多个煤样进行大量试验后,得出选择性絮凝方法可用于制取超纯精煤和对极细粒煤泥进行分选,并且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制取超纯精煤时,灰分<3%,可燃体回收率和产率均在90%左右,最高分别为95.88%和94%。对极细粒煤泥分选,精煤灰分一般为12%~13%,可燃体回收率可在90%以上。因此,是一种较有前途的方法,可用于制取超纯精煤,并为煤泥分级浮选中,细粒部分的处理方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the ability to ignite methane of water-carrying explosives is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difference of the safety towards methane of water- carrying explosives and ammonite is analysed comparatively. It is shown that the process of detonation reaction, the duration of flame by combustible residues of detonation and the fineness of cooling salt in detonation products are important factors of the safety of explosive towards methane. Water-carrying explosives are safer than ammonite used in coal mines.  相似文献   

20.
动力煤配煤技术基础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陈鹏 《煤炭学报》1997,22(5):449-454
阐述了我国动力煤利用现状.从煤在不同类型锅炉的燃烧方式出发,讨论了煤质特性对燃烧工况及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一些非加和性煤质指标,如可磨性、粒度组成、煤炭熔融性等对动力配煤的影响,进而提出选定动力配煤方案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