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根据大庆万达广场地下超市的建筑结构特点、功能要求、人员状况和消防设施情况,确定了保证人员安全疏散的目标.运用调查类比、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依据国内外建筑防火规范、火灾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施工图,针对地下超市的可燃物特性设定了火灾场景,进行了火灾过程模拟与人员疏散模拟研究.在设定的条件下,人员疏散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运用疏散模拟软件BuildingEXODUS对某大型超市的人员安全疏散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建立包括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结构之间和人与环境之间互相作用模型,分6个情景对人员疏散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建筑物内人员容量、逃生速度、出口距离以及大小是制约疏散时间和逃生流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不同出口对逃生人员的吸引度、逃生个体属性等作为潜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针对智能疏散系统应用中存在安全出口封闭导致疏散拥堵问题,提出了基于人流均分的疏散路径优化方法。设计疏散场景,模拟不同出口关闭时人员疏散的情况,评估智能疏散指示标志对疏散时间的影响,并分析人员密度和开口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可有效改善疏散条件,且随人员密度增加而效果明显。该优化方法可为智能疏散系统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大型超市火灾时的人员疏散特性,采用观测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超市的人员密度及人员比例进行统计,并运用buildingEXODUS疏散软件分别模拟工作日(基础值)、双休日(预警值)、节假日(峰值)以及按规范计算的人员疏散情况。结果表明:超市人员密度为0.199~0.435人/m2,超市内成年男士、成年女士、老人和儿童人员比例为35%、50%、5%和10%;按规范计算人员数量时其模拟结果显示需要的疏散时间为2 059.5s,是人员数量为基础值时需要疏散时间的2.72倍,是人员数量为预警值时需要疏散时间的1.86倍,是人员数量为峰值时需要疏散时间的1.40倍。通过观测实验和数值模拟得出的人员密度及疏散时间可为超市类建筑性能化设计提供相关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5.
结合大型仓储超市的特点 ,依据人员疏散的基本条件 ,从超市本身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不同发展阶段和火灾中人员的异常心理等方面讨论了仓储超市的人员安全疏散影响因素。针对超市顾客的消防安全意识和火灾中的行为调查统计结果 ,提出了改进仓储超市消防安全工作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某公司的手机生产车间为背景开展大型车间在火灾时的应急疏散研究.分别利用PyroSim和Pathfinder软件建立车间的火灾模型和疏散模型,通过火灾模拟结果分析发现烟气高度和能见度是最早达到危险状态的因素,并在150 s左右达到了影响人员安全疏散的阈值;对人员疏散模拟结果分析发现车间部分疏散出口利用率低以及楼梯数量不足是影响人员疏散的主要因素.模拟疏散时间为330 s,判断火灾时该车间不能满足现有人员安全疏散的要求.提出改进措施:合理划分疏散区域,对一层实施分区疏散;为二、三层车间增设外挂楼梯和安全出口;加装防排烟通风设施来控制烟气层的高度.改进后此车间能满足人员疏散的要求.通过加强车间火灾安全管理,减少可燃物和消除火源,从源头做好火灾的防控.  相似文献   

7.
疏散集散区是指疏散走道通向安全出口的缓冲、集散区域,国家标准中暂无明确规定。以某地下一层超市的防火分区为实例,采用FDS+EVAC软件进行模拟研究,考虑了烟气密度、烟气毒性等因素对人员疏散的影响,总结出该超市的疏散集散区合理设置为安全出口正前方不小于3m×(安全出口宽度)的范围,并且周边6.5m范围内严禁摆放可燃物,研究结果可为超市、商业建筑的防火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选取某综合性超市作为研究对象,建立PyroSim和Pathfinder模型,选取超市的食品油区域为起火点,根据排烟系统的启、闭设置不同的火灾场景进行数值模拟。将火灾发展过程中温度变化、热辐射变化和烟气蔓延发展情况等因素与人员疏散情况相结合,根据模拟结果分析得到火灾发展过程中超市内部安全疏散出口疏散压力较大和容易发生人员被困的位置、时间,量化分析消防员引导疏散以及搜索救人的重点位置,为提高消防部门灭火救援的效率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从地下超市的火灾危险着手,系统分析了影响地下超市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的判定依据,按照火灾发展和人员疏散的时间线,对火灾中影响人员安全疏散的各个特征时间进行了讨论,得出火灾中人员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和所需安全疏散时间的计算方法,结合工程实例运用烟火运动场模型FDS对地下超市火灾中人员可用安金疏散时间进行模拟,给出模拟结果,实现对其疏散设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评估。通过对模拟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寻找有利于提高地下超市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的具体消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某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为例,针对在人员安全疏散设计中多个重要因素进行研究,以火灾疏散仿真系统平台Building EXODUS软件模拟疏散情景,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各因素对人员疏散时间的影响程度。通过正交试验结果的分析,得到各因素对疏散时间影响程度的排序为:疏散人数人员预动作时间避让策略出口宽度出口熟悉程度人群组成人员移动速度,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人员安全疏散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型仓储式超市的安全疏散设计与管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提出了在大型仓储式超市的安全疏散设计中 ,如何确定安全疏散时间、疏散总人数、安全出口数量及宽度等参数 ,并对此类超市的安全疏散管理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不同人员特征的安全疏散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超市为研究对象,运用buildingEXODUSV4.0软件针对建筑物内发生火灾及突发事件时疏散过程中不同人员特征属性进行安全疏散模拟分析。研究人员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耐性、驱动力、灵敏度、移动速度、反应力及判断力等对疏散时间及疏散结果的影响。灵敏度与疏散时间呈正比关系;等待时间过长选择另外疏散出口有利于疏散。单一模型模拟需进行人为修正。  相似文献   

13.
结合某大型地下超市的建筑结构和人员分布,应用网络节点疏散模型模拟人员疏散情况,并根据防火分区布局和疏散楼梯布置情况对内部防火门的位置和开启方向进行优化设计。计算结果表明:防火分区间防火门的优化设计使各个防火分区的疏散时间和疏散楼梯的利用率相当,总体疏散速度加快,对整体人员疏散很有利。  相似文献   

14.
高健  赵雅娟 《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11):1018-1019
分析地下大型商场超市安全疏散存在的不利因素。针对地下大型超市疏散通道过长和疏散宽度不足的问题,结合有关消防技术规范和日常工作的实际,进行分析和初步的技术论证,并提出设置疏散避难区的对策。以某地下大型超市为例,应用该方法设置疏散避难区,并进行性能化设计论证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以某地下展馆为例,对地下建筑的火灾烟气运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展馆中-6m标高位置和0m标高位置疏散出口的安全性。0m标高位置处的出口为一敞开楼梯,烟气一旦沉降到0m高度,人员将直接受到烟气的威胁。建议在0m标高位置处出口增设机械补风口,利用疏散指示标志引导人员通过-6m标高位置处出口进行疏散的方法,提高人员疏散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大空间建筑公共场所人员疏散问题,以疏散时间为评价指标,以人员密度为影响因素,基于Anylogic仿真平台对不同引导疏散策略进行仿真研究。结合引导员的数量、位置和有效指挥范围,主要研究平分出口等面积分区引导、基于最短路径优化引导,以及结合平分出口等面积分区与最短路径优化的3种静态引导策略,并与无引导的疏散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无引导的疏散效率最低,结合按平分出口的等面积分区与最短路径的引导策略疏散效率最高,基于最短路径的引导策略疏散效率随人数的变化呈现先高后低的特点,按平分出口等面积分区的引导策略疏散效率随人数变化呈现先低后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某大型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通过11个连通道将7个独立区域连通。设置11个场景,利用Pathfinder进行定量化计算分析,分析将可用连通道视作室内相对安全出口对人员疏散效率的影响。分析典型区域增加连通口后的疏散时间以及各连通口的疏散人流量。结果表明,连通道附近人员充分利用其进行疏散,路径的增加使人员疏散得到优化,有利于提升人员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18.
以家庭群组为研究对象,在某商场开展观测研究,提取人员的运动特征,进而发现:人群的速度大多集中在0.8~1.2m/s 范围,平均值约为1.0 m/s,家庭群组更倾向于保持在0.7~1.1 m 范围内,且儿童与相邻成年人之间的距离绝大多数都小于群组成员间的平均距离。根据观测数据,采用Pathfinder 软件对某超市的疏散情况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采用矫正后人员速度的疏散时间要大于软件默认速度的模拟结果,且群组越大,人群的疏散时间越长;通过对不同出口场景下的疏散过程进行比较,发现超市正常使用的进口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9.
Including in total 135 participants in the ages 19–69 years (recruited from the general public), an unannounced full-scale field evacuation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in the Stockholm underground metro system on the night between October 17 and 18, 2014. The purpose was to collect data on the flow rate of people in train exits during the evacuation of a train in a tunnel and on the walking speed of people when moving long distances on an uneven surface in a tunnel, and to study exit choice and behaviour during an evacuation. Consequently, the experiment involved the evacuation of a rail car (a Bombardier C20 train) in a tunnel as well as the subsequent evacuation of the tunnel itself; the latter meant that the participants either could evacuate to the closest station (~400 m) or to an available emergency exit (~200 m). Among other things, the experiment demonstrated that the averaged flow rates of people in the train exits varied between 0.19 p/s and 0.22 p/s (0.14–0.16 p/m s when considering the train exit width of 1.4 m) and that the averaged walking speeds in the tunnel varied between 1.1 m/s and 1.2 m/s (no smoke present). Furthermore, all 135 participants found and used the available emergency exit, which had been equipped with a technical system consisting of a loudspeaker that broadcasted a combined alarm signal and a pre-recorded voice message.  相似文献   

20.
An exploratory focus group study of people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disabilities, e.g. mobility, visual and auditory, was carried out to explore how evacuation safety in historical buildings can be improved for people with various disabilities. Accounts of real life experiences on how well evacuation routes in historical buildings are adapted to people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disabilities, as well as suggestions for safety enhancing measures, were collected. Some examples of reported problems were level differences on the way to and in evacuation routes for people with mobility impairments. Other examples were problems with orientation for people with visual disabilities and problems with detecting the evacuation alarm signal for people with auditory disabilities. In general the participants expressed different problems and needs depending on their type of disability. A common view amongst all the participants were that organizational parameters concerning evacuation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have to be improved. One conclusion from the study was that there are shortcomings i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evacuation in historical buildings today. This means that emergency evacuation safety must be properly focused on when improving accessibility in historical buildings.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address the different needs of people with various types of disabilities as well as to make improvements for all user grou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