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程亮 《山西建筑》2010,36(21):2-4
通过城市主题文化的引入,剖析了城市主题文化内在意义,探讨了将城市主题文化融入城市设计的具体方法,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结合江油市李白新区城市设计实例,展示了主题文化采集思路以及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2.
作者Dr.Shirvani是美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他既参与城市设计实践又著书立说,在身兼数职的同时,还是美国规划师协会杂志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以及《城市开发研究》的编辑,并多次获得专业奖。该书是作者最主要著述之一,也是城市设计学科的重要文献。 本文所译两节,第一节以客观,全面的态度论述了城市设计学科的含义、概念、起源,讨论分析了自学科起始以来人们对它的模糊认识或种种误解。第二节探讨了该学科未来发展的潜在道路和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李娟  徐伟 《新建筑》2011,(1):51-55
我们身边的城市建设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重大事件与活动在某个城市的举办不仅是对该城市的地位与发展的肯定,同时也将强化与提升其城市空间品质。选取慕尼黑、巴黎、布里斯班三个典型案例,对其通过大型主题事件带动城市相关区域形态更新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从前期设计策划到后续利用总结了各案例的成功经验,探讨了主题事件对于城市空间更新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城市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的理解仍多种多样,反映出这门学科发展、成长的巨大潜力。下面关于定义城市设计的两篇文章在当今美国和英国的城市设计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我们阅读和借鉴英、美城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城市:重大事件与事件空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通过重大事件与事件空间的关系,讨论由重大事件所催生的城市形象、身份、生活与变迁的话题。经济作为普遍的动力催生了现代城市的“事件制造”、“图像制造”、甚至“故事制造”,在这个基础上,人对城市空间的理解转化为一种图像经验。事件空间,作为重大事件所遗留下的痕迹,可以看作是事件后续效应的起点,它源于事件,又引发新的事件。然而,重大事件的效应也有时被过高估计,“溢出效应”以及邻近城市之间的竞争或事件空间效率不高的后续利用,都在整体上削弱了重大事件对城市的正面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事件空间,这一现代“场所”,随着图像、事件以及故事正被快速而大量地制造着。它们作为重大事件的见证者或是背景被留存下来,成为了城市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自从人类开始自觉建设聚居地的时候,就已经有原始的设计意识,因此城市设计作为实践有着久远的历史,古今中外的城市建设史中不乏许多成功的城市设计杰作,留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我们今天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例如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普南城(希波丹姆模式)、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圣彼得广场、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巴黎改建规划等,以及我国唐代的长安城规划、宋代的“平江图”、明代的北京城规划等。然而城市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中分离出来,还是近四十年来的事情,1965年美国建筑师协会正式使用“城市设计(Urban…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1)
如何在城市中创造出能够满足地域性文脉价值的景观形象,并将其融入城市空间环境的构建,逐渐成为当前城市设计和规划中的重要问题。文章结合《体验经济》中的相关概念,借鉴体验设计的理论,从主题性体验角度出发,分析了城市景观形象、主题性景观形象、主题性城市景观形象分类及应用,希望对当今的城市景观形象设计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娟  徐伟 《华中建筑》2010,28(9):125-129
我们身边的城市建设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重大事件与活动在某个城市的举办不仅是对该城市的地位与发展的肯定,同时也将强化与提升其地位与发展。该文选取慕尼黑、巴黎、布里斯班三个通过大型主题事件带动城市相关区域形态更新发展的城市典型案例进行相关分析,从前期设计策划到后续利用总结了各案例的成功经验,探讨了事件对于城市空间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城市的事件性与日常性是促成城市存在与发展的两种方式,二者间的良性互动能使城市在符合内在需求的同时把握突破性发展的良机。本文通过对杭州亚运村联合设计工作营的回顾与反思,对其中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度思考,并将其与后续的设计教学相结合,提出了城市设计中设计思维由事件向日常化转移的基本思路与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
浅谈城市设计中的文化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城市设计和城市文化特色的两者之间入手,分析我国城市趋同化的原因,当前城市设计在城市文化方面存在的困难,并对我国城市设计传统文化回归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试论城市设计的设计特征与管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冬晖 《华中建筑》2009,27(5):133-135
现代城市设计具备“产品-过程”属性,随着这一观念而来的,是将城市设计由形态的设计延伸到对形态发展的管理,城市设计因此而具备了管理特征,设计与管理密切联系,不可分割。设计与管理两大阶段构成了城市设计的全过程,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是城市设计得以实施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谈城市色彩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是城市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借鉴国内外关于城市色彩规划的经验,阐述了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作用,总结了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策略,以提出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思路与引导手段,完成城市设计与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逻辑搭接。  相似文献   

13.
首先介绍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发展的历史演进和现实状况;然后归纳对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理论讨论,并陈述作者的若干观点;最后针对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城市规划专业建设的若干见解。  相似文献   

14.
陈楠  陈可石  姜雨奇 《规划师》2013,29(8):16-20
城市设计准则是城市开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完善的设计准则可以提高城市开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近年来,城市设计准则的使用在英国再度引起广泛关注。研究对英国城市设计准则进行概要介绍,指出其重点关注三维空间,通过文字和图像等表述方式对较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提出设计要求,并通过一定的强制措施来保障执行;其主要用于社区开发建设,同时也具备指导其他类型开发建设的要求;其编制程序包括启动、整合、评估、设计和检验、正式化、实施、管理七个步骤;其基本内容包括对场地、建筑、街道、开放空间、土地使用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些经验可为我国城市设计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王一 《规划师》2006,22(1):5-8
城市设计具有同一般意义上的设计一样的本质属性,体现在设计成果的未来不确定性、价值属性的多元化、设计的创作性及乌托邦定势等方面.作为一种塑造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的具体万法,城市设计应当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重大事件: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工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易晓峰  廖绮晶 《规划师》2006,22(7):12-15
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大背景下,重大事件已被当作是各国、各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工具,巴塞罗那、悉尼和雅典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揭示了奥运会对城市的作用机制,包括战略目标的确定,举办地点的选择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契合,基础设施水平与城市服务能力的提升,城市文化的弘扬与城市知名度、文化影响力的增强及城市管治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承办重大事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面临风险,需要城市政府谨慎考虑.  相似文献   

17.
以南京市小西湖地块为例,深入探讨城市设计在传统街区城市更新中的基础、角色、手段及成果形式。以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提高容积率、保护历史地段结构和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为目标,本着社会公平立场、城市记忆立场与城市传统街区风貌保护的立场,通过基于历史成因的和基于整体市民利益的两种分配方式,城市设计最终认可城市形态动态变化的合理性、扩大居民/市民/游人共享的公共空间、实现居民与建设主体多方获益。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国家的城市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创造空间的过程,被越来越多地视为一种推动"城市复兴"的有效手段和媒介。本文在借鉴JonLang归纳的四种城市设计实践策略——即"整体式城市设计"、"整体-局部城市设计"、"局部-局部城市设计"、"插件式城市设计"——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它们运用于不同层面的城市复兴的社会经济基础、实施过程和实践特点;指出针对区域、市域、局域三个不同层面的城市复兴,必须灵活选择最适用的城市设计策略,充分发挥不同策略的设计效能,以推动复兴项目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9.
以南京市小西湖地块为例,深入探 讨城市设计在传统街区城市更新中的基础、 角色、手段及成果形式。以提高市民的生活 品质、提高容积率、保护历史地段结构和提 升公共空间品质为目标,本着社会公平立场、 城市记忆立场与城市传统街区风貌保护的立 场,通过基于历史成因的和基于整体市民利 益的两种分配方式,城市设计最终认可城市 形态动态变化的合理性、扩大居民/市民/游 人共享的公共空间、实现居民与建设主体多 方获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核心地带的南京西路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在城市设计中力求体现功能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原则,进而对本地块的功能更新和街区改造提出相应对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