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州建设》2003,(5):30-30
即使对世界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和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而言,对房地产潮水般的投资仍可能令市场难以吸收。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在中国城市比比皆是。在嘈杂的施工声中,中国决策者开始担心,一个危险的投机泡沫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2.
《电梯工业》2014,(4):27-27
中国宏观经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已经进入实际第二强经济实体。飞速发展的经济,给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带来了巨大动力,使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并在逐步放大。中国房价到底有没有泡沫?经济学家谢国忠就指出泡沫巨大,而且是已经进入了房地产市场的拐点:同时也有不少经济学家指出,泡沫不严重,还不会进入真正的拐点。其实对于房价来说,世界上各国都有一个共同的计算方式,就是最高房价给是一个人不吃不喝十年收入可以买一套房子,如果是分期付款就是自己除了日常费用外二十年可以还清贷款;  相似文献   

3.
2009年,高涨的房价使得中国房地产市场备受争议。民生层面上,高房价使得城市化过程中外来人口进入城市的门槛越来越高,房价反城市化命题被提出;而在宏观经济层面,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地价与房价的同时上涨让人们开始担心房地产泡沫可能引发整个资产泡沫的破裂。二次房改的话题再次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4.
<正>2009年,高涨的房价使得中国房地产市场备受争议。民生层面上,高房价使得城市化过程中外来人口进入城市的门槛越来越高,房价反城市化命题被提出;而在宏观经济层面,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地价与房价的同时上涨让人们开始担心房地产泡沫可能引发整个资产泡沫的破裂。二次房改的话题再次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5.
孙飞 《城市开发》2007,(24):19-21
<正>要探讨当前中国楼市的拐点问题,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澄清的一个概念是房地产市场是区域性的,对于房地产市场一些指标的研判,需要针对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城市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房地产市场一些泡沫概念混用导致一些言论以讹传讹,导致对房地产市场现状缺乏清醒认识,深入剖析了房价泡沫、房价波动与房价增涨,房价泡沫、房地产泡沫与泡沫房地产,房价泡沫检测与房地产泡沫检测三组概念,重新界定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及其检测的内涵,有助于认清当前重点城市房价出现崩盘迹象,一些城市泡沫依然膨胀的局势,把握调节房地产市场警兆指标的选取思路等.  相似文献   

7.
柴强 《城市开发》2001,(10):12-14
一、警惕房地产“过热”和“泡沫”的必要性目前 ,我国住宅与房地产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表明 ,越是在房地产市场形势好的时候 ,越是要保持清醒和冷静 ,警惕和预防房地产“过热”和“泡沫”。我们现在讲要警惕和预防房地产“过热”和“泡沫” ,并不是说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已经“过热”或是出现了“泡沫”。目前全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总体上正常 ,但不排除在部分地区、个别城市已有了房地产“过热”和“泡沫”的迹象、苗头。房地产如果出现“过热”和“泡沫” ,往往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泡沫”破灭后产生的危害相当大…  相似文献   

8.
中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上没有多少泡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中国房地产市场总体没有多少泡沫 2004年房价上升较快,社会上出现了关于房地产泡沫的议论,有人说"全球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大的房地产泡沫之上,而这一泡沫是由中国和美国创造的",还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将在数月内破裂,不会超过一半".中国楼市果真是这样的情形吗?笔者不能苟同.  相似文献   

9.
《中州建设》2005,(4):21-21
日前.中国央行上海分行警告说.地方银行贷款状况令人担忧。虽然中国央行没有指出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具体问题.但是他们仍然认为目前存在着“潜在的金融风险”。对此.我们的判断是,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的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出现过热的苗头,更谈不上泡沫了。然而,这种全国性的分析并不适用于上海.仅就上海而言,它的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  相似文献   

10.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房价的评论可以说是沸沸扬扬,有"泡沫说",有"泡沫破裂说",有"二十年发展说";还有一部分人坚持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处于平稳发展、稳步上升阶段;笔者认为:中国目前的房地产价格在总体上说,继续上升是必然的,但是不同的城市、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和不同户型会呈现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云南建材》2010,(1):73-73
1位著名经济学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目前表示,2010年中国经济将恢复正常增长,其中房地产市场将最早走出低迷。还表示.中国过去未形成大的泡沫,因此不存在大的危机和硬着陆的可能。而中国前几年就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抑制过热趋势,2007年9月开始的一揽子房地产调控政策,就有效压制了房地产泡沫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面对自1998年以来各地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的态势,越来越多的人又开始担心楼市里是否存在"泡沫",甚至有人预测"泡沫"将于2004年破灭.媒体上诸如此类的各类报道长篇累牍、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13.
《中州建设》2010,(10):29-29
对于中央政府针对趋于疯狂的楼价所出台的一系列严厉调控政策,现在有一种担心:中国因此会出现像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那样的危机,楼市、股市崩溃,如日中天的经济增长戛然终止,失去整整“20年”。的确,这是个值得高度关注与警惕的问题。不过笔者认为,虽然世界各国频频出现以房地产泡沫破灭为特征的地区性和全球性经济危机,但中国不是日本,只要中国能从日本危机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就一定会避免日本当年的许多错误,最终将理顺房地产市场的秩序,中国经济将更健康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1998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连续数年出现了供求两旺的景象,开发投资、竣工面积、销售面积等主要指标,一直保持了两成或两成以上的增长率,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一个又一个黄金年,促进了人民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也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前,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形势有几种评价。有的说形势很好,健康、兴旺、繁荣。也有的说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过热、有泡沫现象。还有的说,总体是健康的、良性的,但是局部或者少数城市已经出现过热,有的有泡沫现象。笔者同意第三种评价,即形势很好,问题不少。 笔者认为,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上健康…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议再一次成为业界谈论的焦点,中国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产品、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前景格外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16.
近段时间以来,我国房地产涨速过快,已经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如何抑制呈高速增长并局部某些城市产生房地产泡沫,如何控制目前的局势已成为我们当务之急的事情。针对目前过热的房地产市场,以下相关措施有助于我国房地产市场朝着更加理性、成熟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我国房地产对银行的依赖度,离开银行贷款肯定是寸步难行的。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运行过程及其资金链来看,银行信贷贯穿于土地储备、交易、房地产开发和房产销售的整个过程。我国银行抵押贷款主要是土地和房地产,所以银行贷款.近年来银行资金一定在朝着房地产方向挤,从而引起高房价。高房价导致抵押资产价值变高,如此循环到一定阶段就会形成泡沫。房地产贷款过度膨胀,形成巨大的房价泡沫,这就象是一枚定时炸弹。当房地产行业出现衰退时.就会使资金链收紧,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引发金融危机。为此,有必要加强和规范房地产行业的贷款管理,加大调控力度,保障房地产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航 《城市开发》2010,(7):21-22
供给类数据分析 在全国房地产业普遍进入景气循环的大背景下,一些地区的房地产价格持续高涨和空置率的大量增加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关于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的论断引发广泛的争论.本文选择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又具有代表性的23个城市2009年的房地产市场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按供给和需求两大类评价指标来进行实证数据分析,判别这些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以求为政府、开发商、其它同类城市房地产市场对比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吴凡 《福建建筑》2009,(6):115-118
2007年5、6月份开始,美国爆发次贷危机。此后,次贷危机向全球蔓延,引起了很多国家房价的下跌、全球金融金融动荡的加剧和经济增速的下降。次贷危机的爆发在某种程度上也传导至中国,增加了我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压力,中国整个房地产市场和地方房地产市场处于多事之秋,如“拐点”论、徐滇庆和牛刀的深圳房价赌局闹剧、房地产市场“朱坚强”说等等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同时,由于我国整体房地产市场目前正在面临着一轮新的调整,因而其走势和发展也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关注。联系和分析笔者所在的城市——福建省莆田市房地产市场的现状究竟如何?存在哪些主要的问题?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又怎样?这些问题是当前当地许多老百姓、投资者、地产商和政府决策者都迫切希望了解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个粗略的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现象背后的本质才更像真理。房地产本身是用来投资的商品,购买者追求收益,不断抬高房价,就像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只要存在投机心理和投机需求,楼市的泡沫就会一直被吹大。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一场价格泡沫,价格调整是必要的。虽然经过政府调控,把投机推高房价的最高点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