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丁旭 《福建电脑》2010,26(2):173-173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学习方式以其方便、快捷、资源丰富等特性,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青睐。本文利用解释结构模型厚理,构建多层次结构化的网络学习对象模型,便于合理组织网络学习对象,从而对学习者的网络学习行为进行个性化推荐。  相似文献   

2.
以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为切入口,分析面向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内涵和必要性,并以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公共基础课程群建设为例,介绍如何实施课程群建设。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社会的需求。针对当前课程群建设研究现状,提出面向工程教育的Java课程群建设研究思路,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给出Java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Linux课程群的设置与教学进度。针对计算机专业Linux教学的特点和课程之间整合的过程,进行协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方案设计。并通过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调查来检测学生在此模式下的认知效果。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系统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我院构建计算机系统课程群的具体实施,包括整合课程内容,提出层次化、系列化的课程体系;提出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的、适合能力和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入电子学习系统平台作为教学手段的扩充等。实践表明,这是培养具有认知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研究学习对象和学习对象元数据及参考IMS学习资源元数据标准和内容包装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学习对象的网络学习内容组织方案,该方案利用元数据模型描述学习对象的"模式"信息,以支持对网络学习内容的访问和搜索;提出了一个学习对象包装模型对网络学习内容进行组织和包装,以支持对网络学习内容的重用和交换。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构建学习型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远程教育为学习者构建了一个适合接受终身教育的学习环境。但是,当前网络学习资源的共享性、可重用性,以及对自适应学习的支持上还尚存众多的问题,这已严重地制约了网络教育快速发展。基于此,该文采用SCORM标准,以学习对象为学习内容组织单位,将学习资源划分为数字资源对象、可共享内容对象和应用数字对象三种组件,对学习资源模型进行封装,为其构建元数据文件、内容清单文件和包交换文件,实现学习内容在不同网络教学系统间的共享和重用,以及可以根据学习者特征、学习需求与学习目的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实现网络自适应学习,提高远程教育的服务质量和学习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面向组件对象的软件需求协同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软件需求协同分析的设想,在需求分析过程中进行协同讨论;在需求分析的最后阶段进行协同设计,以满足实际系统中需求分析需多人完成、小组进行审核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学习对象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学习资源组织形式。使用元数据描述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可方便实现管理和复用,提高资源管理的效率。本研究重点讨论学习对象的概念及其显著特征,以及设计策略,如聚合度和组合问题,最后探讨资源库开发过程中涉及到的几个问题,如技术上的具体实现方式,并给出层次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信息系统中面向用户层次柔性程度不高的现状,分析了信息系统面向用户的柔性,将信息系统的柔性分为业务控制柔性、业务功能柔性、业务过程柔性和业务组织柔性。提出了利用适应性对象模型支持上述柔性的思想,进而提出了柔性业务对象的概念,建立了柔性业务对象模型,给出了该模型的形式化描述,并分析了其对柔性机制的支持。最后给出了其实现流程并用实例说明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置对就业情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丽梅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26(10):111-113,135
从管理学和课程设置角度出发,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分析影响中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的因子.针对现存问题,从市场导向及实践技能方面对调整课程设置作了建议性的对策探讨,同时,指出就业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适时性调整系统的实施方案及操作流程,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The advanc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gether with the force of globalization has contributed to the growth of e-service industries. In this article, we propose an intelligent Delphi-based group decision making mechanism within an implemented system (iDecision). We also utilize case-based reasoning (CBR) as the major inference approach in the process. The growing practice of online collective wisdom has indicated the potential of agent-based systems via the Interne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further contribution to the existing practices with the suggestion of synthesizing the process of Delphi method into the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based on the social network).  相似文献   

13.
基于桌面共享或远程登录实现的协同过程,容易出现并发冲突问题,这是同步协同设计走向实用化面临的瓶颈问题。本文提出了面向控制权限的多智能体系统构造方法,通过控制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行为解析和发送,从而消解并发冲突。本文详细阐明了支持并发控制的多智能体系统的构造原理与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界模型构造及其构型运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提出了复杂地质和开采条件下的界面边界的构模方法及基于界模型的构型运算算法,并成功地应用于所开发的计算机辅助露天开采计划系统中。  相似文献   

15.
对信息集成的研究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以纵向的观点,在系统的开发设计过程中,引入链群的三链(决策链、支撑链、主链)并使其贯穿于始终,以横向的观点,建立在链群上的各相关部门的信息集成可以通过计算机协同工作,人工智能,数据库等技术实现,换言之,纵向是三层控制结构(顶层生产单元,调度层,底层生产单元);横向是两层实施结构(阶段步骤层和链群的集成)。  相似文献   

16.
从排课表到教室调度表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对从排课表到教室调度表转换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用有序链表、邻接表等数据结构的方法提出了巧妙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计算机实现,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以前转换复杂、效率低下的矛盾。通过实际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基于决策的概念设计过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最初阶段的目标形成、问题理解、方案构想、评价和决策等,统称概念设计,是整个设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目前还缺乏有效的辅助工具的支持。本文以设计的认知研究结果为基础,构造了一个以决策为核心的概念设计语义模型,并且用超文本实现,以此来支撑概念设计过程。文中详细讨论了模型的构造、实施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视频会议和其它对等式实时分布应用要求实时对称的多点传输。各方独立的Multicast树将消耗大量的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对称的多点传输要求,为此文中提出一种连接体系,将各方独立的树合并起来形成多点连接,而对于具体的多点传输,它的Multicast路由对在这个多点连接上构成,这种体系较好地满足了视频会议中多点会话对称的传输要求,具有较高的效率,同时,文中采用网络的分层图表达来简化和降低多点连接构成的运算  相似文献   

19.
CIMS系统设计中的功能和信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笔者参加CIMS系统设计的体会及我国CIMS实践的规模,论述了CIMS系统设计的经和自动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The Tensor Product (TP) model transformation method was proposed recently as an automated gateway between a class of non‐linear models and linear matrix inequality based control design. The core of the TP model transformation is the higher order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of a large sized tensor, which requires high computational power that is usually outside of a regular computer capacity in cases of higher dimensionality. This disadvantage restricts the utilization of the TP model transformation to models having smaller dimensionality.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opose a computationally relaxed version of the TP model transformation. The paper also presents a 6 dimensional example to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dified trans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