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李雁鸿  杨进  景杰  李晓杰 《节能》2014,(9):24-26
背压是发电厂重要指标之一。降低背压可以降低煤耗,也可以降低发电厂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保证机组安全运行。对于直接空冷机组,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夏季,在天气炎热而且风力较强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热风再循环现象,进而使机组的排汽压力直线上升,通过分析漳山电厂2×600MW机组尖峰凝汽器对机组运行的影响,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乌沙山发电厂循环水系统为例,利用编程定量计算并分析循环水入口温度和机组背压之间的关系。通过等效焓降法,计算对应与机组背压的标准煤耗,为经济性运行作指导。  相似文献   

3.
张兴隆 《能源与节能》2020,(4):52-53,57
针对一2×600 MW直接空冷机组夏季高温时段背压高、煤耗高的现状,借鉴直接空冷机组的改造经验,将中水作为尖峰系统的补水,达到了降低机组运行背压、提高机组夏季发电负荷、降低煤耗的目的,同时评估了改造后机组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直接空冷(以下简称ACC)机组在夏季高温时段背压升高,不能满负荷运行,需采用尖峰冷却技术降低背压。基于此,提出零水耗、近零传热端差的间接空气尖峰冷却技术,以某电厂660直接空冷机组为对象,对其加装间接空气冷却系统的热力性能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加装间接空气冷却系统机组全年背压降低3.01~7.2 kPa,折算全年平均煤耗降低4.7 g/kWh,实现了尖峰冷却目的。  相似文献   

5.
当前许多在运机组采用双背压凝汽器,但是实际运行中却采用高、低压凝汽器母管抽气,这造成了背压差减小的后果。为提高双背压凝汽器背压差,对真空系统进行了改造,将高、低压凝汽器母管抽气改为高、低压凝汽器分别抽气。改造方案提高了高、低压凝汽器压差,提高了机组经济性,降低了发电煤耗,改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对某电厂烟气余热利用系统经济性改造的综合评价,提出一种以试验检测为基础结合理论计算的评价方法,将改造对机组的影响统一到对供电煤耗的影响上,并开展了相应的试验检测,该电厂烟气余热利用系统改造在满负荷工况最多可降低供电煤耗3.83 g/(kW·h)。  相似文献   

7.
《节能》2019,(3):30-34
直接空冷(以下简称ACC)机组在夏季高温时段背压升高且变幅较大,不能满负荷运行,需采用尖峰冷却技术降低背压。基于此,提出零水耗、近零传热端差的蓄冷式冷端提效技术,以某电厂330 MW直接空冷机组为对象,对其加装蓄冷式冷端提效系统的热力性能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高温时段掺喷前背压降低6.7~9.9 kPa,对应的煤耗降为5.36~7.92 g/kWh;掺喷蓄冷水后背压继续降低2.2~3.3 kPa,对应的煤耗降为1.76~2.64 g/kWh,2个部分背压降之和在8.9~13.2 kPa,对应的煤耗降为7.12~10.56 g/kWh。低温时段使用一半间接空冷单元,抽汽量减半,背压降低1.86~3.2 kPa,对应的煤耗降为1.49~2.56 g/kWh,实现了尖峰冷却目的。  相似文献   

8.
将湿冷机组部分凝结水引入空冷机组乏汽管道,升温后等量凝结水回到湿冷机组,从而达到降低空冷机组背压、增加乏汽利用率的效果,同时减少湿冷机组末级抽汽,降低发电煤耗.该系统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前景,实现了燃煤电厂的深度节能,提高电厂经济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电厂2×1 000 MW机组单机运行工况较长,夏季机组背压高于设计值的现状,拟通过对原单元制供水系统进行一机双塔改造,降低单机运行时凝汽器循环水进水温度。提出了一种一机双塔改造热耗变化分析方法:在利用PIPENET软件对改造后一机双塔水力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冷却塔、凝汽器进行热力分析,确定凝汽器背压变化情况;进而利用机组"背压—热耗曲线",得出改造后机组热耗降低值。  相似文献   

10.
电站加热器的运行状态对机组的煤耗率有着重要影响,这体现在加热器上端差、下端差和抽气压损等方面.以某厂300MW火电机组凝汽式汽轮机热力系统为例,结合抽汽压损与机组煤耗率之间的计算模型,得出加热器抽汽压损与煤耗率之间的具体关系,并绘制成曲线.分析影响机组热经济性的抽汽压损强度系数,得出抽汽压损强度系数、煤耗率和负荷之间的关系.给出机组运行中需重点监测的对象,为机组的最优运行、改造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电厂330 MW直接空冷机组的运行条件,设备状况和凝汽器Λ型结构内部空气流场的特点,在空冷单元中风机上方对称加装导流板、空冷单元四周加装不同角度的挡板,通过空冷凝汽器的性能试验对加装导流装置前后机组的背压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加装导流装置后,空冷单元内的空气场及换热器表面温度场分布趋于均匀,运行背压降低约1.1 k Pa,平均供电煤耗下降1.9 g/(k W·h)。  相似文献   

12.
结合广东河源电厂2×600MW超超临界机组新建工程,介绍与单背压湿冷机组真空泵有关选型数据的取值及计算方法,指出运行背压较高的单背压湿冷机组依照HEI标准选用真空泵略偏保守,并对真空泵选型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精确计算锅炉运行参数对燃煤发电机组发电煤耗的影响,以发电煤耗的数学模型为基础,采用微积分理论,忽略管道效率和汽轮机热耗率的影响,建立发电煤耗与锅炉效率的微分关系。以某电厂330 MW亚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为例,利用机组历史运行数据和设备厂家提供的设计资料,基于拉格朗日多项式拟合分别建立排烟温度、锅炉效率、发电煤耗与机组负荷率的拟合关系,从而得到任意工况下排烟温度与发电煤耗目标值的数学模型。依据锅炉排烟热损失的简易算法,建立锅炉排烟温度和运行氧量对发电煤耗影响耗差分析模型,最后对采样周期内锅炉运行参数进行聚类划分,计算排烟温度和运行氧量对发电煤耗影响的数值。该方法计算结果准确,方便实用,为电厂节能改造、优化运行、检修决策和节能技术监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电力与能源》2013,(4):428-431
为了降低机组供电煤耗,提高电厂经济效益,通过对机组启动过程操作方式、主要辅机运行方式、脱硫系统设备的节能增效分析,提出了整套机组运行优化措施。主要包括一次风机压力控制曲线优化、电除尘运行方式优化、机组启动过程优化、脱硫设备运行方式优化等。经优化后明显降低厂用电率及供电煤耗,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化措施可为运行设备的节能改造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聂椿明  安留明  徐钢  陈衡  李季 《动力工程学报》2021,41(9):713-720,728
为提高某电厂2×600 MW超临界直接空冷燃煤机组的节能效果,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机组历史运行数据进行筛选得到最佳数据库,同时建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实时机组净发电功率.最终从机组实时运行背压偏置范围中找出实时机组运行数据对应负荷及相应边界条件下的最佳背压,以指导其运行优化水平,计算节电量.结果 表明:利用最佳...  相似文献   

16.
对某发电公司1号超临界机组(600 MW)汽轮机冷端设备老化和双背压凝汽器抽空气系统不合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造和优化方案.通过该机组冷端改造和优化方案的实施,该机组全年真空约提高0.816kPa,降低发电煤耗1.67 g/(kW·h),节约标煤6 346 t,节约资金561.621万元.通过全年的运行经验表明,该项改造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凝汽器抽真空系统为发电厂汽机的主要辅助系统,该系统在发电运行中需24 h不间断运行,不断抽出凝汽器中的不凝结气体,维持系统背压,从而保证汽机的正常运行。因此,该系统的先进性和高效性直接影响整个发电系统的先进性和高效性。文中通过对太仓协鑫电厂4~#机组采用智能变频罗茨-液环真空节能机组并联接力凝汽器大型液环真空泵系统进行改造,达到将原大液环真空泵200~250 A的运行总电流降低至40 A的电流连续运行,该方案的实施其系统节电超过80%,而机组真空维持不变,节能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8.
热电联产企业大多选择背压机组和抽凝机组组合的方式,以同时满足热、电负荷的需要。循环水泵参数一般按抽凝机组的容量设计,背压机和抽凝机共用一套循环水系统。当背压机组单独运行时,循环水泵出力就远大于机组需用水量,造成厂用电的浪费。这时通过对循环水系统的改造,由小泵为背压机组提供冷却水,可有效降低厂用电量。  相似文献   

19.
对某发电公司1号超临界机组(600 MW)汽轮机冷端设备老化和双背压凝汽器抽空气系统不合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造和优化方案。通过该机组冷端改造和优化方案的实施,该机组全年真空约提高0.816kPa,降低发电煤耗1.67 g/(kw·h),节约标煤6346 t,节约资金561.621万元。通过全年的运行经验表明,该项改造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背压式机组是热电联产电厂主力的供热机组。常规热电站的背压式机组基本上兴建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运行,主设备老化,机组通流部份效率下降,而且由于设计年代较早,限于当时的设计水平和制造条件,机组的技术性能较差,落后于现在的先进技术水平。基于上述情况,某热电站近年开展电站背压机通流提效改造项目的前期准备、调研、选型、订货等一系列工作,实施完成热电站背压机组通流提效改造,顺利投入运行。本文主要简述通流提效改造在热电站该背压机组上的应用,并针对该背压机组提效改造前后的数据进行实例节能效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