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构建荷载紫苏醛的递送体系,降低紫苏醛的刺激性,提高其亲水性应用。方法 利用液-液分散法制备荷载紫苏醛的玉米醇溶蛋白(Zein)纳米粒,加入稳定剂酪蛋白酸钠(Casein Sodium,NaCas),再结合壳聚糖(Chitosan,CTS)制得递送体系。体系构建后对纳米粒的粒径、电位、包封率、冻干复溶性等进行表征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黄曲霉的菌丝生长、生物量、孢子萌发和次级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 (Aflatoxin B1,AFB1)含量,以比较游离紫苏醛和荷载紫苏醛的Zein-NaCas-CTS纳米粒的抑菌效果。结果 当Zein/NaCas/CTS添加量比1:1:2时,荷载紫苏醛的Zein-NaCas-CTS纳米粒粒径为342.27 nm,电位为+49.37 mV,包封率达到98.18%。荷载紫苏醛质量浓度为1/3 mg/mL的Zein-NaCas-CTS纳米粒对菌丝生长、生物量和AFB1的抑制效果显著高于相同质量浓度的游离紫苏醛,而孢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基于Zein-NaCas-CTS的递送体系可显著提升紫苏醛的物理特性和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酪蛋白酸钠(SC)与阿拉伯胶(GA)复合体系浊度、粒径和Zeta电位的表征来研究p H、SC/GA浓度比、SC与GA总浓度和离子强度(Na Cl浓度)对两者相互作用及纳米粒形成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TEM)表征纳米粒的微观形貌,并对纳米粒的贮藏稳定性进行考察,最后借助红外光谱(FTIR)和荧光光谱探讨SC与GA相互作用形成纳米粒的机制。结果发现:p H、离子强度可显著影响SC和GA两者相互作用及纳米粒的形成,表明两者形成纳米粒的主要作用力是静电相互作用。同时得到SC和GA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纳米粒的条件为:SC/GA浓度比1∶1,p H4.2,SC与GA总浓度3.0 mg/m L,Na Cl浓度10 mmol/L。在此条件下形成的纳米粒粒径约为142 nm,Zeta电位约为-21.43 m V,于4℃贮藏30 d后仍保持稳定。TEM结果显示纳米粒呈球形。FTIR证实两者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发生在SC中的-NH+3和GA中的-COO-之间。荧光光谱表明SC和GA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形成纳米粒的结合是低亲和性的。   相似文献   

3.
以稳定系数R值、平均粒径D[4,3]及粒径分布系数PDI、Zeta电位和乳液黏度为指标,探究了不同食品乳化剂(蔗糖酯、单甘酯、吐温80、大豆卵磷脂和酪蛋白酸钠)及其添加量对复合骨汤乳化稳定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原复合骨汤相比,添加乳化剂后复合骨汤乳液的稳定性都得到显著提高(P<0.05);5种乳化剂的最佳乳化效果添加浓度分别为蔗糖酯2.5%、单甘酯2.5%、吐温80 0.5%、大豆卵磷脂2.5%、酪蛋白酸钠2.0%;不同乳化剂对复合骨汤乳液的乳化、稳定效果和机制不同,优劣次序为吐温80>大豆卵磷脂>蔗糖酯>单甘酯>酪蛋白酸钠;结合乳液稳定性及感官评价结果,复合骨汤中分别添加2.5%蔗糖酯和1.5%大豆卵磷脂时稳定性和感官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酪蛋白酸钠(sodium caseinate、S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和阿拉伯胶(gum arabic、GA)三者自组装构建EGCG纳米粒(SC-EGCG-GA纳米粒),研究形成高载药量且稳定性好的纳米粒的条件,并考察纳米粒的贮藏稳定性,同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对纳米粒的微观形貌进行表征,最后借助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CD)对纳米粒结构进行表征,探讨纳米粒形成机制。结果发现,形成高载药量且稳定性好的SC-EGCG-GA纳米粒的条件为EGCG/SC/GA浓度比2:5:5,SC和GA总浓度1.5 mg/mL,pH4.2,NaCl浓度10 mmol/L。此时形成的纳米粒粒径约为173.52 nm,Zeta电位约为-19.94 mV,包封率约为62.82%,载药(EGCG)量达到338.49 μg/mg,在4 ℃下贮藏30 d后仍保持稳定。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纳米粒呈球形。根据FTIR、荧光光谱和CD结果,推测纳米粒可能的形成机制为首先SC与EGCG通过氢键结合,GA加入后SC中的NH3+和GA中的COO-则通过静电相互作用结合,从而抑制SC与EGCG过度结合与聚集,三者通过以上非共价作用自组装形成纳米粒。  相似文献   

5.
以奶渣酪蛋白为原料,制备的酪蛋白酸钙中钙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奶渣酪蛋白酸钙的生产工艺,对奶渣酪蛋白酸钙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以奶渣酪蛋白酸钙作为乳化剂制备植脂末,并与奶渣酪蛋白酸钠及市售酪蛋白酸钙制备的植脂末进行对比,通过测定其粒径和ζ-电位探究植脂末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溶液pH值为7,料液浓度为1.00%,Ca(OH)2添加量为1.6%时,奶渣酪蛋白酸钙中蛋白质含量为93.76%,钙含量为1.35%;奶渣酪蛋白酸钙具有优异的乳化能力,乳化液稳定性可达到70%以上,起泡能力高于奶渣酪蛋白酸钠;由奶渣酪蛋白酸钙制备的植脂末平均粒径最小,电位绝对值最大,稳定性最好,并且随储藏时间的延长,粒径和ζ-电位变化最小,储藏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6.
以酪蛋白酸钠-葡萄糖美拉德反应产物(Millard reaction products,MRPs)作为乳化剂,在不同的均质条件下制备O/W型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藻油乳状液,以相同条件下单独的酪蛋白酸钠作为对比,利用稳定性分析仪分析、贮藏期间的氧化程度分析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对DHA藻油乳状液的物理稳定性、氧化稳定性和微观结构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利用酪蛋白酸钠-葡萄糖MRPs制备的DHA藻油乳状液的物理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远优于同等条件下单独的酪蛋白酸钠,说明酪蛋白酸钠经美拉德反应改性后具有优良的乳化性和抗氧化活性;同时,均质压力和次数对乳状液的稳定性和微观结构具有明显的影响。较优的工艺条件为均质压力95 MPa、均质3 次,此时酪蛋白酸钠-葡萄糖MRPs制备的DHA藻油乳状液的状态较好,Turbiscan稳定性分析仪对其扫描结果显示,乳状液只有轻微的顶部脂肪上浮和底部澄清,稳定性系数为1.55,小于其他各组;室温(25 ℃)贮藏28 d期间的总氧化值处于同期的最低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乳状液中油滴的粒径较小,主要分布在0.47~0.59 μm之间,且形态完整、较为均一。  相似文献   

7.
以酪蛋白酸钠为稳定剂,采用反溶剂法制备桉叶多酚-玉米醇溶蛋白/酪蛋白酸钠纳米微胶囊。首先对制备过程中的玉米醇溶蛋白、桉叶多酚及酪蛋白酸钠浓度进行了优化研究,确定最优的工艺参数,然后对最佳配方条件下桉叶多酚-玉米醇溶蛋白/酪蛋白酸钠纳米微胶囊产品的稳定性、微观结构与生物利用度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桉叶多酚纳米微胶囊的最佳制备配方为:玉米醇溶蛋白浓度10 mg/mL、桉叶多酚浓度1 mg/mL和酪蛋白酸钠2 mg/mL,在此条件下,制备得到了粒径160 nm、包埋率62.89%的纳米微胶囊。该桉叶多酚纳米微胶囊在80 ℃加热3 h及0~100 mmol/L NaCl条件下粒径仍保持在160 nm左右,且PDI值均小于0.2,显示出较好的稳定性,同时能有效改善玉米醇溶蛋白等电点条件下的聚集沉淀情况。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桉叶多酚纳米微胶囊粒径为100~200 nm,与分散液中粒径基本一致,且表面均一,呈球形。最后通过模拟体外消化实验发现,经包埋后的桉叶多酚纳米微胶囊与游离桉叶多酚相比,其溶解度在模拟胃液与肠液消化阶段分别提高了41.7%与49.1%,显著提高了其生物利用度。因此,在最佳工艺配方条件下制备的桉叶多酚微胶囊具有良好的品质,为桉叶多酚纳米微胶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黄雪  王颖  张慧  赵萌  方亚鹏 《食品科学》2019,40(4):21-27
以中链甘油三酯(medium-chain triglyceride,MCT)为油相内核,以玉米醇溶蛋白(Zein)为外壳主要成分,低剪切条件下反溶剂法制备大粒径核壳结构的MCT/Zein微胶囊微米载体。通过考察微胶囊载体的宏观形态、微观形态及粒径分布,优化得到微胶囊载体的最佳制备工艺为质量分数0.5%的阿拉伯胶(gum arabic,GA)作为乳化剂、乳化速率800?r/min、Zein沉淀溶液为“30?mL水+100?mL?GA溶液”、Zein沉淀溶液加入速率6?mL/min,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表征冻干MCT/Zein微胶囊载体的结构特征和粒径特性,结果表明该法制备的微胶囊载体具有典型的核壳结构,粒径均一、稳定性良好。本实验建立MCT/Zein核壳结构微胶囊的反溶剂制备法,该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多种油溶性活性组分的包埋和保护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虾青素的稳定性,制备了淀粉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纳米粒,然后采用透析法,将虾青素与纳米粒混合制成虾青素纳米粒。测定了淀粉及接枝共聚物的红外光谱、纳米粒的平均粒径、粒径分布、纳米粒形态,并以虾青素的丙酮溶液作为比较,对虾青素纳米粒的稳定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虾青素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208.1±26.4)nm,分散系数为0.284±0.035;4 h光照后,虾青素纳米粒保留率为26.34%;30℃和50℃恒温避光下,贮存8 d时虾青素纳米粒的保留率分别为91.81%和83.44%;在p H=1、3、5、7、9或11条件下,虾青素纳米粒的保留率平均值为86.18%。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组装法使酪蛋白与α-生育酚形成α-生育酚/酪蛋白纳米粒并考察其稳定性。以纳米颗粒的荧光强度为指标,考察在单因素试验条件下α-生育酚与酪蛋白的结合强度。对所制备的复合纳米粒表征后以α-生育酚保留率为指标进行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纳米复合物最佳条件为组装温度37?℃、pH?6.8、α-生育酚与酪蛋白质量比1∶300,所得α-生育酚/酪蛋白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35.6±13.7)nm,包封率为(97.97±7.38)%,载药量为(0.33±0.03)%。红外光谱表明α-生育酚与酪蛋白存在较强氢键作用。电镜观察纳米粒形态学结构大小均匀,呈较规则球形,且分散性较好。稳定性测试表明复合纳米粒贮存稳定性、热稳定性、冻干稳定性及抗氧化性良好。该方法不仅保护了α-生育酚,而且扩大了产品的应用范围,使其在食品加工中具有理想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预乳化液的乳化稳定性,本研究应用超声波技术制备酪蛋白酸钠-大豆油预乳化液,研究不同时间(0、3、6、9、12 min)超声波处理(20 kHz,450 W)对预乳化液的p H值、电导率、乳液分层指数、液滴粒度分布和平均粒径大小以及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超声波处理时间对酪蛋白酸钠-大豆油预乳化液p H值和电导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在0 h时,各超声波处理组和对照组的乳析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贮藏12、24、36 h时,各超声波处理组的乳析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超声波时间对预乳化液的粒径分布范围和粒径大小影响显著(P0.05),随着超声波时间的延长,D_(4,3)、D_(3,2)和D_(50)显著变小(P0.05)。在剪切速率0.1 s~(-1)时,超声波时间对酪蛋白酸钠-植物油预乳化液的黏度有显著影响,各组超声波预乳化液的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应用超声波处理酪蛋白酸钠-大豆油预乳化液,可以延长贮藏期,减小乳化液粒径,提高黏度,有效改善乳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单因素、正交实验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的单甘酯、蔗糖酯、酪蛋白酸钠和阿拉伯胶对核桃乳粒径分布及乳析率、沉淀率的影响,考察了粒径分布与产品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同时确定了核桃乳的最适配比:结果表明,添加单甘酯0.20%,蔗糖酯0.20%,酪蛋白酸钠0.15%,阿拉伯胶0.15%,核桃乳粒径小,离心乳析率、沉淀率整体水平低,体系稳定.  相似文献   

13.
通过单因素、正交实验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的单甘酯、蔗糖酯、酪蛋白酸钠和阿拉伯胶对核桃乳粒径分布及乳析率、沉淀率的影响,考察了粒径分布与产品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同时确定了核桃乳的最适配比。结果表明,添加单甘酯0.20%,蔗糖酯0.20%,酪蛋白酸钠0.15%,阿拉伯胶0.15%,核桃乳粒径小,离心乳析率、沉淀率整体水平低,体系稳定。   相似文献   

14.
以二羟基二过碘酸合镍(IV)钾作为引发剂,引发醋酸乙烯酯在淀粉上接枝,生成淀粉接枝共聚物。再用三聚磷酸钠作交联剂制备成具有疏水核心、亲水表面的纳米粒。然后采用透析法,将虾青素与纳米粒混合制成虾青素纳米粒。测定淀粉及接枝共聚物的红外光谱、纳米粒的平均粒径、粒径分布、纳米粒形态,并以虾青素的丙酮溶液作为比较,对虾青素纳米粒的稳定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条件下,虾青素纳米粒比原料的稳定性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以酪蛋白酸钠为原料,在pH值为4.0,质量浓度为4 g/100mL的酪蛋白酸钠中分别添加0、0.3、0.6、0.9、1.2、1.5 g/100mL的低酯果胶,考察低酯果胶对酪蛋白酸钠溶液流变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酯果胶对酪蛋白酸钠溶液的流变特性有较大影响。随着低酯果胶添加量的增加,复合体系流体指数n下降,稠度系数K逐渐增大,表现出典型的假塑性流体的特征,在1.5 g/100mL的添加量时,体系黏弹性表现为最佳。Zeta电位以及粒径大小的结果表明,随着果胶的加入体系多糖与蛋白质间静电吸引力增大,果胶吸附层厚度增大,复合物平均粒径增大。微观结构观察发现,体系结构随着果胶浓度的增大,从球形蛋白簇结构变成分支较细且致密的网状结构,当果胶加入量达到1.5 g/100mL时,体系固性特征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改善精油的稳定性及抑菌性能,利用羟丙基-β-环糊精(HPCD)与酪蛋白酸钠(SC)共同乳化肉桂精油(CEO)制备纳米乳液,探究乳液的粒径、抑菌性的变化及乳液在不同温度下的储存稳定性。结果表明:相比单独使用酪蛋白酸钠稳定的乳液,HPCD的添加可以显著降低酪蛋白酸钠-精油乳液的粒径及PDI值。1%酪蛋白酸钠和3%HPCD共同稳定的肉桂精油纳米乳液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当精油添加量为10%时,大肠杆菌浓度降低了2.62 Lg(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浓度降低了0.85 Lg(CFU/mL);乳液在4、25和40℃下储存过程中的粒径、乳化指数的变化表明1%酪蛋白酸钠和3%HPCD共同乳化的肉桂精油纳米乳液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仅当精油浓度10%时,乳液的粒径、乳化指数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有所增加,但荧光显微镜显示乳液中油滴仍然分布相对均匀。  相似文献   

17.
付思晗 《中国油脂》2022,47(1):43-47
以玉米醇溶蛋白和乳清蛋白为原料,利用反溶剂共沉淀法制备玉米醇溶蛋白/乳清蛋白纤维核复合纳米粒,并与玉米油高速剪切制备Pickering乳液。探究了复合纳米粒在不同pH下的乳化性,以及复合纳米粒添加量对Pickering乳液粒径、微观形貌、储藏稳定性及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醇溶蛋白与乳清蛋白纤维核复合后乳化性显著提高,制备的Pickering乳液类型为水包油型;随着复合纳米粒添加量的增加,Pickering乳液粒径先减小后稍增大,添加量大于3 g(100 mL玉米油)后无显著性差异;在复合纳米粒添加量为4 g(100 mL玉米油)时,Pickering乳液油滴大小均一,储藏稳定性最好;Pickering乳液为假塑性流体,随复合纳米粒添加量的增加,表观黏度先减小后增大。  相似文献   

18.
酪蛋白酸钠的分子伴侣作用尚未在蛋清蛋白体系的热聚集研究中应用。通过测定溶液的浊度、上清液总蛋白含量、粒径分布以及分子质量分布变化,研究酪蛋白酸钠添加量对蛋清蛋白热聚集的影响。当酪蛋白酸钠质量浓度为2mg/mL时可以抑制热处理(90℃,30min)蛋清蛋白溶液(5mg/mL)的热聚集,且随着酪蛋白酸钠添加量的增加(2~3mg/mL),其抑制程度增加;当酪蛋白酸钠质量浓度较高时(4~5mg/mL),由于酪蛋白酸钠的溶解性较低,抑制效果无显著变化(P<0.05)。还原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酪蛋白酸钠对蛋清蛋白中的卵白蛋白、卵转铁蛋白热聚集的抑制效果决定了其对蛋清蛋白热聚集抑制效果。随着酪蛋白酸钠添加量的增加,热处理蛋清蛋白溶液中的不溶性聚集逐渐转变为可溶性聚集,结构紧密且体积较大的热聚集体转变为结构疏松体积较小的聚集体。研究结果表明,酪蛋白酸钠的添加可以抑制蛋清蛋白的热聚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多烯紫杉醇纳米粒溶液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包封率。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多烯紫杉醇纳米粒溶液,采用HPLC测定包封率。结果多烯紫杉醇在0.2000~3.2000 mg/ml(r=0.9999)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符合要求。平均回收率为98.52%,RSD值为3.67%(n=5)。平均包封率85.15%,RSD值为3.79%。结论 HPLC可用于测定该多烯紫杉醇纳米粒的包封率。  相似文献   

20.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4):144-149
将富含α-亚麻酸的紫苏籽油制备成水包油型(O/W)乳状液后,其稳定性、水溶性得到改善,并可作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传递系统,应用于功能食品的开发。分别采用阿拉伯胶、HI-CAP 100、纯胶2 000、可溶性大豆多糖、酪蛋白酸钠和大豆分离蛋白制备紫苏籽油乳状液,研究乳化剂对乳状液粒径、黏度及物理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4%阿拉伯胶制备的乳状液粒径最小(0.678μm),粒径主要分布在0.1~10μm之间,随着乳化剂浓度的增大,乳状液的黏度不断升高,且不稳定性指数和Slope值逐渐降低,其中,除HI-CAP 100和酪蛋白酸钠外,乳化剂质量分数≥4%时,乳状液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