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将大豆皂苷添加至内水相(W1),大豆蛋白添加至外水相(W2),以玉米油为油相(O),两步乳化法制备W/O/W型多重乳液。探究乳液的整体稳定性、粒径特性、电位特性、微观结构、流变学特性、界面张力以及长期稳定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乳液的稳定性动力指数值呈上升趋势,粒径集中在6 μm附近,大豆分离蛋白乳液的电位绝对值最大(-30.2 mV),该体系表现出假塑性的剪切稀化行为,大豆分离蛋白乳液的黏度值最大(0.029 Pa?s);15 d后,所有蛋白乳液都出现了一定的分层现象,大豆分离蛋白乳液的稳定性动力指数最小(21.51)。在1%蛋白质量分数下,大豆分离蛋白制备的W/O/W型乳液稳定性优于大豆11S和7S蛋白。  相似文献   

2.
温度、pH和盐对乳清蛋白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清蛋白具有一定的乳化能力,在食品工业中常作为乳化剂使用.以乳清浓缩蛋白(WPC)、乳清水解蛋白(WPH)和乳清分离蛋白(WPI)为乳化剂,经高压均质制备O/W型乳状液,以平均粒径和分层系数为稳定性指标,研究了温度、pH和盐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WPI乳状液具有最小的平均粒径.各环境因素对乳状液稳定性的研究表明,pH是影响乳状液稳定性最显著的因素,当pH在蛋白质等电点(4~6)附近时,各乳状液中粒子均发生絮凝或聚合,乳状液发生脱稳,受环境因素影响,WPC乳状液具有最好的稳定性.这些结果为乳清蛋白作为乳化剂用于食品工业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魏慧贤  钟芳  麻建国 《食品与机械》2007,23(6):35-38,47
目的:研究用两步乳化法制备W/O/W型复合乳状液时,第一相体积比(内水相与油相的体积比)、第二相体积比(初乳与外水相的体积比)对W/O/W型复合乳状液性质的影响;方法:采用两步乳化法制备W/O/W型复合乳状液,固定制备工艺条件,改变第一相体积比和第二相体积比的数值制备初乳和复乳,用离心分层稳定性评价复乳的稳定性,初乳的离心稳定性、黏度和复乳的粒度分布被测定;结果:随着第一相体积分数增大,初乳黏度增大,初乳和复乳的离心稳定性都提高,但是内水相的体积分数达到65%时,初乳表现出凝胶的外观,所制备的复乳的稳定性反而降低,当内水相的体积分数增加到70%的时候,初乳转相形成O/W型乳状液,不能进一步制备复乳;随着第二相体积分数的增大,复乳黏度线性增大,复乳滴的体积平均粒径减小,复乳的离心稳定性提高。初乳中内水相与油相的适宜的体积比及复乳中初乳和外水相的适宜体积比皆为1:1左右。  相似文献   

4.
W/O/W多重乳状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W/O/W多重乳状液的制备方法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通过正交试验选出较佳的工艺参数,获得了较稳定的W/O/W多重乳状液。  相似文献   

5.
以一定浓度的Tween80、Tween20、Span20、SDS、酪朊酸钠、大豆卵磷脂为乳化剂,制备了不同的罗非鱼油乳状液,探讨了在不同油水比例、不同pH的条件下,O/W型中富水相(下相)的电导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以0.15%Tween80与0.55%大豆卵磷脂复配的乳化剂.在油水比为35:65的O/W型罗非鱼油乳状体系中,pH4乳状液的稳定性低于pH7与pH9.用电导率法来研究O/W型罗非鱼油乳状体系的稳定性,具有快速、简洁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一种水包油包胶型乳液的制备及其在乳化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结冷胶和无水氯化钙为内水相凝固剂,酪蛋白酸钠为外水相乳化剂,制备一种水包油包胶(S/O/W)型 乳液。以多重乳液粒径和分布为指标,研究酪蛋白酸钠添加量对S/O/W型多重乳液加工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正交试验得到S/O型单重乳液最佳制备条件为:内水相中结冷胶添加量0.2%、无水氯化钙添加量0.5%;内水相乳化 剂聚甘油蓖麻醇酯添加量2.5%;油相为精炼猪油,油水体积比3∶2;剪切速率17 500 r/min,剪切时间1.5 min。将制 得的S/O型单重乳液与不同添加量酪蛋白酸钠混合制得S/O/W型多重乳液。当酪蛋白酸钠添加量0.1%时,S/O/W型 多重乳液粒径符合加工要求,且贮藏、热处理、剪切稳定性较好。以多重乳液替代猪脂肪制备的低脂乳化肠与高脂 (精炼猪油含量20%)乳化肠外观不存在明显差异;微观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多重乳液在乳化肠中包裹良好、分布 均匀。  相似文献   

7.
提高W/O/W多重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W/O/W多重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实验表明,W/O/W多重乳状液制备的较佳工艺操作条件为乳化温度40℃,pH值2.5,W/O/W搅拌时间25min,第一相体积比0.48,第二相体积比0.66。  相似文献   

8.
以葡萄皮花色苷(ACNs)提取物为内水相(W1),玉米油为油相,乳清蛋白(WPI)溶液为外水相(W2)制备水包油包水(W/O/W)型复乳.复乳的包埋率高达(93.19±2.78)%,平均粒径为(287.90±3.12)nm.经口腔消化后,乳液未发现有明显变化;模拟胃部消化后,乳液液滴相互融合形成具有双层结构的较大微粒,...  相似文献   

9.
O/W型乳化体系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传统的O/W型乳化体系是由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水相和油相)通过混合或者均质而制备的。然而,在O/W型乳状液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会产生絮凝、分层和氧化酸败等品质劣变从而影响整个体系的稳定性。因此,在乳化体系的制备过程中需要通过降低界面张力、增加油滴间的分子斥力和添加抗氧化剂防止氧化等方式来获得良好的稳定性。该文主要综述了不同的处理方法(p H值、离子强度、热处理、超高压均质化等)和外源添加物(多糖、蛋白水解物等)对O/W型乳化体系的物理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从而为提高乳状液类型食品的品质奠定良好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红景天苷稳定性及口服吸收效果,本研究以红景天苷为内水相,含聚甘油蓖麻醇酯的菜籽油为油相,分别采用葡聚糖、壳聚糖和大豆多糖混合酪蛋白作为外水相,制备W/O/W型多重乳液。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三种多糖对多重乳液的微观结构、粒径、电位、贮藏稳定性、乳化性、包埋率、载药量和体外消化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于酪蛋白对照组、壳聚糖-酪蛋白组和大豆多糖-酪蛋白组,葡聚糖-酪蛋白W/O/W型多重乳液稳定性最好。高浓度的葡聚糖能够明显提升葡聚糖-酪蛋白多重乳液的贮藏稳定性,当葡聚糖添加量为1.2%时,多重乳液平均粒径最小,可达623.03±5.21 nm(P<0.05);电位绝对值最高(P<0.05),平均电位为?37.3±0.46 mV;对酪蛋白乳化性质提升最大(P<0.05);对红景天苷的包埋率最高(P<0.05),可达92.8%,载药量为162.89±4.21 μg/g。模拟消化研究发现葡聚糖-酪蛋白多重乳液不仅能有效地保护红景天苷,还能够靶向地在模拟肠道内传递和释放,葡聚糖添加量为1.2%的葡聚糖-酪蛋白负载体系的稳定性和控释效果最佳。该研究结果可为红景天苷在食品和医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将不同浓度氯化钠(NaCl)添加到以猪血浆蛋白水解物(Porcine plasma protein hydrolysate,PPPH)和Tween-20联合制备的水包油(Oil-in-water,O/W)型乳状液中,分析NaCl添加浓度对乳状液物理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乳状液的粒径、絮凝指数(Flocculation index,FI)、凝结指数(Condensation index,CI)、Zeta-电势、蛋白分配系数、共轭二烯烃值(Conjugated diene,CD)、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添加NaCl乳状液相比,随着NaCl添加量的增加,粒径、FI、CI显著增加(P0.05)。相反,Zeta-电势绝对值随着NaCl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P0.05),这说明NaCl添加使得乳状液的物理稳定性降低。同时,与未添加NaCl乳状液相比,随着NaCl添加量的增加,CD值、TBARS值显著增加(P0.05),说明NaCl添加降低乳状液的氧化稳定性。上述结果表明,添加NaCl能够显著降低以PPPH和Tween-20联合制备的O/W型乳状液的物理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前双重乳液技术已应用于许多食品。食物中的一些天然成分如蛋白质等具有天然乳化剂的作用,不添加乳化剂形成的乳液结构食品有更高的食用级别。本次研究探索双重乳液(W/O/W)在天然食品原料中即不添加二级乳化剂的情况下的形成及盐对W/O/W双重果蔬浆乳液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添加第二级乳化剂及内外水相分别含KCl及NaCl时,O/W乳液、W/O/W乳液能够在一些果蔬浆中形成,形成的双重乳液W/O/W在草莓和柠檬果浆中更稳定。在草莓果浆W1/O/W2中,分散相W1/O液滴的粒径大小随加入果浆体积比例的减少而增大。KCl或NaCl的加入对于某些食品中形成优质双重乳状结构非常关键。此外,均质速度及时间同样影响果蔬浆乳液的结构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熊果酸的应用范围和生物利用率。方法:以熊果酸为乳化剂,果胶为外水相,采用两步法制备W/O/W型Pickering乳液。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W/O乳液制备条件,研究果胶质量浓度对W/O/W型Pickering乳液理化性质、微观结构、流变学特性及长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W/O乳液的最佳制备工艺为熊果酸质量浓度4 g/100 mL、水油质量比2∶3、均质转速9 000 r/min、均质时间5 min;以果胶为外水相制备的双层乳液粒径均在30~40μm,果胶质量浓度的增加使乳液的zeta电位绝对值、流变性能以及4℃贮藏稳定性有着显著性的提高。结论:果胶质量浓度为0.3,0.4,0.5 g/100 mL时能够制备稳定的Pickering双层乳液。  相似文献   

14.
在以猪血浆蛋白水解物(porcine plasma protein hydrolysates,PPPH)作为乳化剂所制备的水包油(oil-in-water,O/W)型乳状液中添加氧化单宁酸(oxidised tannic acid,OTA),研究OTA添加量对乳状液贮藏期间物理稳定性的改善,测定乳状液在贮藏期间的粒径、Zeta电位、絮凝指数、凝结指数和乳状液中蛋白质分配系数的变化趋势,并且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乳状液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在乳状液1~10 d的贮藏期间,与对照组相比,随着OTA添加量的增加,D[3,2]、D[4,3]、絮凝指数以及凝结指数显著降低(P<0.05),且在OTA添加量1%时达到最低(P<0.05);相反,Zeta电位随着OTA添加量的增加显著提高(P<0.05),且在OTA添加量1%时达到最高(P<0.05)。同时,OTA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PPPH的交联,能够显著增加其在乳状液界面蛋白膜表面的分布(P<0.05);另外,乳状液的微观结构进一步验证OTA添加量1%的处理组能够在油滴表面形成最紧密和厚重的界面蛋白膜。研究结果表明,在PPPH制备的O/W型乳状液中添加OTA,能够显著提高其在整个储藏期间的物理稳定性,为OTA在乳状液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用不同质量分数(0.5%、1%、2%、3%)的大豆分离蛋白(SPI)和大豆油制备3%O/W型乳状液,比较不同离心力作用下和添加不同量SPI乳状液稳定性的差异以及添加不同量SPI乳状液黏度的差异,考察贮存期延长过程中的浊度法测定乳状液稳定性以及乳状液粒径和Zeta电位的变化,结合外观和微观观察,寻找一种快速准确测定乳状液稳定性的方法。结果表明:离心法、贮存期浊度法与乳状液外观观察的结论一致,都表明添加3%SPI的乳状液最稳定,并且SPI添加量越高,乳状液黏度越大,稳定性越好。储存期乳状液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发生变化,但难以作为乳状液稳定性的判断标准。本实验进一步验证,离心法能够快速、准确地预测乳状液的稳定性,适于产品开发和成品检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研究大豆可溶性多糖(soybean soluble polysaccharides,SSPS)及不同浓度的Fe2+对大豆分离蛋白(soy isolated protein,SPI)稳定的O/W乳状液的物理稳定性和流变特性的影响。通过测定14 d内添加SSPS和不同浓度的Fe2+的乳状液的稳定动力学指数(turbiscan stability index,TSI)、稳态流变、粒径大小及分布和Zeta-电位,确定其物理稳定性。结果表明,与SPI乳状液相比,添加SSPS后,SSPS-SPI乳状液的TSI显著降低(p<0.05),液滴的表面积平均直径(d3,2)和体积平均直径(d4,3)增加,粘度系数增加,Zeta-电位绝对值降低,表明SSPS增加了SPI乳状液的粘度,提高了乳状液的物理稳定性;添加0.1 mmol/L Fe2+后,乳状液的TSI最低,液滴的d3,2和d4,3分别为0.686、2.136 μm,为最小粒径,粘度增加,稳定性较好;随着Fe2+浓度的增加,乳状液的TSI显著增加(p<0.05),粒径增大,分布范围变宽,表明0.2~0.5 mmol/L的Fe2+降低了乳状液的物理稳定性。总之,SSPS和0.1 mmol/L Fe2+的添加,提高了SPI稳定的O/W乳状液的物理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以乳清分离蛋白(WPI)为乳化剂,经高速剪切和高压均质制备O/W型乳液,并考察WPI稳定的乳液在不同pH条件下冻融循环1~3次后的稳定性。通过表征乳液的粒径、Zeta电位和Turbiscan等参数,探究冻融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及乳液冻融失稳的机制。结果表明:初始WPI稳定的乳液在pH7.0时粒径最小为144.7 nm,电位为—46.8 mV,初始乳液对pH的稳定性取决于乳滴表面电荷的变化。经冻融处理后,乳液在pH2.0和pH3.0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冻融稳定性,而在pH4.0~7.0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稳,并在pH5.0的乳液失稳过程中观察到了絮凝、聚结与沉淀现象。推测WPI稳定的乳液冻融失稳的主要原因为蛋白质冷冻变性而脱离油水界面。  相似文献   

18.
王春玲  孟祥晨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7):329-332,400
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通过机械搅拌方法制备O/W乳状液。通过乳状液的离心稳定性、粘度和乳状液的显微结构,研究不同HLB值的复合乳化剂及含量、脱脂乳粉溶液的浓度以及油和水比例对乳状液性质的影响,最终确定较佳的乳状液成分。实验结果表明:当以Span-80和Tween-80为复合乳化剂,其HLB值为9.6、复合乳化剂含量为16%(w/w)、脱脂乳粉溶液浓度为25%(w/v)、油与水比为1∶1(w/w)时,可以获得状态较好的乳状液,此时乳状液的离心稳定性最高,可以达到97.5%。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南瓜籽油(PSO)的稳定性,以及提高由单一乳清分离蛋白(WPI)作为乳化剂制备的水包油(O/W)型乳液的稳定性,制备了黄原胶(XG)与乳清分离蛋白协同稳定的南瓜籽油O/W型乳液,探究了黄原胶添加量及添加顺序对乳液性质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原胶质量浓度为2.0 mg/mL时,乳液平均粒径最小,为(10.53±0.06)μm,而ζ-电位绝对值最大,为(37.92±0.61)mV,乳液稳定性最好;黄原胶添加顺序不同,乳液稳定性有所差别,其中乳液WPI-PSO-XG(乳清分离蛋白与南瓜籽油乳化得粗乳液,再加黄原胶二次分散得到的乳液)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最好;加速氧化实验显示,乳液的过氧化值(POV)及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值均低于南瓜籽油,其中乳液WPI-PSO-XG的POV和TBARS值最低,与南瓜籽油相比,分别降低了16.13 mmol/kg和17.63μmol/L,表现出良好的氧化稳定性。说明南瓜籽油与乳清分离蛋白制备成初乳液,再加入黄原胶,可使乳液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超声处理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soybean protein isolate-chitosan,SPI-CS)复合物对形成O/W型乳 液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了复合物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与油-水界面张力、乳液粒径、乳液稳定性 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未经超声处理的SPI-CS复合物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和界面吸附性较低,形 成的O/W型乳液粒径相对较大,约100 μm,乳液Zeta电位较低,乳滴有发生聚集的倾向。乳液贮存7 d后乳层析指数 最高。经超声处理后SPI-CS复合物形成的乳状液性质发生明显变化,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形成的O/W型乳液的稳 定性有所增加:超声功率为400 W时SPI-CS复合物形成的乳液最为稳定,乳层析指数最低;当超声功率超过400 W 时,乳液的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其粒径有所增大,同时乳液的Zeta电位、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明显下降,界面张 力降低缓慢。超声处理暴露了蛋白质分子的内部结构,使部分结构展开、柔性增加,促进了其与壳聚糖之间的静电 相互作用,说明超声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与壳聚糖形成的复合物影响了O/W型乳液的稳定性及相关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